《长亭送别》教案四篇Word格式.docx
《《长亭送别》教案四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四篇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
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
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
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
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
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
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
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
似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如:
烟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
[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
[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
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
“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要有一点文采。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
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第一种看法:
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
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
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
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
人物:
莺莺张生红娘
地点:
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
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
(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
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
(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
谨庚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闺塾
学习目标
掌握__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第一课
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
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
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
《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
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之后怅然感伤。
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
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
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
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
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
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
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
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
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
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
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诵读或表演
四疏通文字
五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B雎鸠(ju)(jiu)C窈窕(yao)(tiao)D诨(hun)
A君子好求(hao)B屦(ju)C葩(pa)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B笺(jian)C觞(shang)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
设帐:
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
管待:
照顾和接待
C:
膳:
饭食
D:
逑:
追求
上书:
上课
诨:
开玩笑
款步:
快步
敷演:
陈述而加以发挥
潇洒:
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葩:
华美
铅华:
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风化:
风俗、教化
五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
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
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
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形象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
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
接着是模字的情景;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
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
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
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
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
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
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
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
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
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
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
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
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作业:
选作《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
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
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
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二、解题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三、鉴赏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四、探究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总结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六、作业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二、课外阅读:
1、《诗经·
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书: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恨约束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长亭送别》教案篇4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