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他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是在一个宁静的月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儿子苏迈考察石钟山的奥秘还是选择了一个静凉的月夜。
为什么苏东坡对月亮如此钟情?
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月会让人变得宁静、纯净。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静默不是死寂,不是枯索,静默中自有无尽的生气,有博大的启悟,有真实的拥有。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那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
“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佛学书中通常的解释是: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无我”“无形”“无色”,几近“涅槃”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高妙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有时它胜过所有的言说千万倍。
与真正的好朋友在一起,谁会把酒言欢、契阔谈宴?
默契于心,往往相对无言,那才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我喜欢默默地被你注视默默地注视着你,我希望深深地被你爱着深深地爱着你。
”相交喜欢,聊兴正浓,那只是谈恋爱关系的第一重;
真正的恋人,什么也不说,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抑或黯然神伤悄悄走开。
有一种情感不需要提起,有一种人儿不可能忘记,就这样默默地走过你我的四季,相遇,说不出的欢喜,无言的默契,往往只需一个眼神代替-------那才是谈恋爱第三重关系最爱的写意。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有时候的静默并非沉寂,声音恰恰是对静默的一种补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敬重于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枝头鸟鸣,山谷泉声,松涛呼呼,落叶簌簌,庄稼拔节的舒爽,虫子嘤嘤的吟唱,乃至老牛的舌尖卷住嫩草从容吞下的安详-------大自然中这种种如同天籁的声音,就是上帝给人类准备的一块抹布,时不时为你擦拭一下在钢铁水泥建筑物中蒙尘的心灵;
又如一种禅机,让你领略静默的浩大无边,并于静默中完成你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体悟。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则是深于静默的语言,是更深更广大的禅机。
静默常常引起人们的宗教之思、出世之想,这是无足奇怪的,因为世俗生活是如此喧嚣,属于他们的静默时刻是如此短暂,所以当静默来临,当然渴望超脱,渴望出世。
苏子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就是这个意思。
但并不是说,静默中缺少温馨的人际情怀;
恰恰相反,有时候,静默是一种深深的牵挂。
几天前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其中唱到:
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听得我肝颤,听得我肠断。
长兄如父,长兄在性格上酷似老父,都是一样不喜言语的闷葫芦!
长兄常涉旅途,老父独守古屋。
长兄嗜烟如毒,老父最喜钓鱼。
只有我知道,父亲钓的是寂寞,家兄抽的是孤独。
流浪在外的家兄时常担心家乡的老父年迈孤独,家乡的老父更是担心流浪在外的家兄受了委屈无处诉。
我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是静默的,这种爱深深地埋在他们彼此的心中。
可人生经不起岁月的消耗,父亲老了,不再有挺直的腰;
家兄也老了,不再见常年爽朗的笑。
明知欢爱时时少,隐惧春秋渐渐高。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
但我想在此告诉我的父亲和兄长:
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安静由己
作者:
陆波
“静以修身。
”
很早就知道这句话,但真正喜欢,还是在后来。
发生了许多事,经历了太多的热闹,终于慢慢地静了下来。
曾经在杂沓声中狂野奔跑的马,马蹄慢下来,散下来,晶莹的汗珠静静地滑过热气蒸腾的皮肤,隐约滴落有声。
蓦然间,感到岁月静好,一种悄悄弥漫的幸福和美就这样柔软地击中我的心,让人微笑而泪下。
热闹,喧嚣,真的曾经热闹过。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绚烂,可是在热闹中为什么不能抓住幸福之尾呢?
可是繁华过后为什么剩下落叶般的空虚寂寥呢?
有人说:
“一个不停行走的人,他不会幸福,因为他不能回忆;
而一个不会回忆的人,他是不能安静的。
可能,安静是幸福的基础吧。
哦,热闹得连回忆都没有了,或者说连回味都没有了,这怎么能够留住喜欢安静的幸福呢?
幸福原来跟狂欢不同,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犹如浪涛裹挟着幸福的浪花滚涌而去,残留下的是抹平的一览无余的薄凉沙滩;
烟花的热闹、狂欢,突如其来,又刹那成空,苍凉的感慨暗如夜色,深不见底。
这样的心,这样的人,连回首都不愿,连安静都不耐,如何去看那幸福笑靥如花?
米兰·
昆德拉在《慢》中写道:
马车消失在晨雾中,我启动了汽车。
静消失,闹神速登场,幸福也就被甩到身后了。
那么,谁的幸福还在原地打坐,心无旁骛地等待主人乘着马车归来?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重新走向自己的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不是乱哄哄的怀疑,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译、被解读,而是安静下来。
静下来,轻声地呼唤自己,让心灵的尘埃被时光的清风拂去,远离喧嚣,自己和自己合二为一,眼含热泪地道一声:
“我回来了,一切都还好吧?
”原来,天在,地在,山在,水在,那么,你还在吗?
“静以修身”,只能是自始至终的静,“鸟鸣山更幽”的静,天荒地老的静。
在静中修自己,寻自己,找到了,回来了,然后才发现,幸福也跟来了。
那么近地贴着你,那么紧地拥抱着你,再也不分离,再也不望眼欲穿,再也不疲惫憔悴雾茫茫。
想起人生的生动皱褶,一种神奇的美出现在空中,舒缓而优雅地盛开在安宁如昔的心里。
安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够将自己交还给安静,也只有愿意安静的人才会有安静的可能。
安静着的人是真实的人,是知道感恩和惜福的人,是喜悦如莲、静心如草原之草的人,是知晓生命秘密的人——这个世界始终以一种安静独特的方式爱抚着能够静观、静听和静思的人。
一本新出的杂志在约稿函中写道:
“在留白的空间里,在时光的缝隙里,听见指针走过的轻微声响。
须臾世界里,开满新房的玫瑰花。
有人说,这些话华丽而空洞。
不,也许只是有人不习惯这种静——安静的大海会很美.但她并不是空洞无物的。
安静由己的人无物可失,也无须逃离,是自然的富足,是和谐的圆满,有安定的幸福,有自由的当下和未来。
静,是一种无须速度的抵达,也许出发点就是目的地,逝去的只是时光。
散文家刘亮程在《一切都没有过去》中感叹不已:
“我走了那么多地方,读了那么多书,思考了那么多事情,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儿的老人一模一样。
你看他一动不动,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达的地方。
”安静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妙。
实际上,能够深深打动我们的不是热闹到狂欢的喧腾,也不是快速到燃烧的激情,而是缓慢的安静,博大的安静,自在的安静,在天地间跟自己生死不离的安静。
一位诗人在奔走多年后写道: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
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宁静。
这个世界,风不动,幡不动,只是心动。
喧嚣在人,安静由己。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作者:
陆波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
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
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
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
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
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
“小儿辈已破敌。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例,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每分钟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
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
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
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
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耐心的历练。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
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还要善养正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
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生命如花
●陆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
这是禅家语。
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越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
那么,凡俗中人呢?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是诗人语。
多少人在赞美:
姑娘好像花一样!
又有多少人在咏歌:
花儿与少年。
的确,人生如花。
花一样的生命,理应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与清香,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
事实上,人类自诞生起,就一代一代地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极尽智慧和勤奋地按照美的形象装扮世界,并塑造自己。
作为最富创造力和灵性的人,是生命之美中一切美的总汇和化身。
儿童如初上枝头的花蕾,娇嫩的苞里储满了晨光与希望;
少年如初绽的蓓蕾,在似放非放间羞涩地打着盹儿,春心里尽是梦想;
青年如怒放的花朵,
瓣瓣流香滴翠,极显青春的活力与诱惑,面临一切当仁不让;
中年如盛开的花朵,瓣儿渐失娇艳却已熟稔,蕊中开始累累地坐果;
老年如结了果的花,萼残瓣落,但迟暮地“梅开二度”,也更现其俏美和风流。
人的一生就是花的一生。
然而,“有人尽心绽放,布施美丽与清香;
有人半开半合,在智慧的黎明时分,似梦似醒;
有人浑然未觉,不知开启内在的绝世之美,忍心让生命成为早夭的白莲”。
禅家对人生阐释得可谓入木三分。
那么,人生又为何应如白莲呢?
白莲乃花美中最美丽最纯粹的,人也是生命中最高雅最完美的。
以莲拟人,以人喻莲,本身就是一种美。
莲,濯清流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真乃绝世之洁之美。
惜乎!
现实中并非人随天愿。
有高洁者一生传播真理,创造文明,也有卑劣者生来就玷污生活,行罪作恶;
有急公好义者升华为英雄,也有私欲熏心者沉沦为孽障;
有人一贯将爱心奉献给社会,有人一味盘剥别人占尽便宜;
有人知足常乐,有人贪得无厌;
有人贞守操行,有人不葆晚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但哪一种活法是不断地开启心中的妙法莲花呢?
答案不言自喻。
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应像莲花徐徐开启,向世界播放美与清香。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像莲花灼灼绽放,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尽心尽力地直到最后。
最后即便萼残瓣落,却有莲子如“舍利”一样,光华烨烨,流芳不凋。
这才是无愧的人生!
等待,让生命如此美丽……
有人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等待死亡。
我不认同这个暗淡的说法,我始终相信,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有人说,等待意味着苍老,我也不支持这个悲伤的结论,我一直觉得,等待是让生命更加美丽的过程。
对人生的理解不同,对等待意义的把握就也是不同的。
巴尔蒙特,这个明媚的诗人写道: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这是我自从第一次读到后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的话。
巴尔蒙特的生命,是等待阳光普泽的生命,也就是等待体验温暖、体验美丽、体验幸福和爱意的生命。
米勒,这个寂静深沉的画者,他在自传中这样回忆:
“我总是选择黄昏去田间漫步,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瞬间,那就是夕阳的最后一缕斜晖照在稻穗上的时候,哦,那金黄色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在我欣赏《拾晚穗》的时候,这个老头仿佛一直在我耳畔这样喁喁轻语。
我回报他一个最美丽的微笑,并且相信着,米勒的一生是等待艺术之美降临的一生。
在天地间和平且寂静的诗情前,他仿佛一个纯真的孩子,在等待艺术流泻的微光,心怀无比虔诚的信仰。
我愿意作这样的设想,大凡精神上的伟人,包括圣徒、哲人、诗人、艺术家,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必定存在一个等待的瞬间。
也许仰首苍穹,等待飞鸟跃入视线;
也许遥看星空,等待星辉注入眼帘;
也许侧耳倾听,等待质朴生命的呐喊;
也许庄严祷告,等待上帝智慧的烛照……这样等待的瞬间,其实是与天地自然沟通的瞬间。
我甚至觉得,如果在生命里没有这样等待的过程,那些精神上的伟人们是无法完成内心的突围,无法成就其思想领域的卓越的。
回到现实中来。
这是个太热闹太匆匆的世界,高速流转的社会仿佛容不下“等待”这个字眼。
人们追逐事业追逐名利,欲望在点点淹没销蚀人的天性,浮躁在步步奴役左右人的淳真。
于是人们忘记了慢下脚步去等待,等待当风拂起垂柳之时露出的湛湛晴空,等待当百舸千帆过尽之后留下的粼粼波光。
我想说,等待,生命需要这个过程,一如生命的激流需要突破崇山峻岭的挤压才变得恣肆而舒坦。
让我们珍视等待的过程!
冷香飞上语文
尽日寻春不见春
学了十来年语文,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是语言和文化,有人说是口语和文章,有人说是语汇和辞章,有人说是语言和写作,有人说是整天的题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土的“八股文”……
语文,到底什么是语文?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花费十多年时间还学不好语文?
难道语文课就是字词句的琐碎纠缠?
难道语文教改就是鼓励学生胡言乱语?
就像迷路的孩子找寻北斗星,就像久旱的田野渴盼雨露甘霖,谁能告诉我,语文的春天在哪里?
芒鞋踏破岭头云
也曾埋头做题,也曾举手发言。
一个学期闭目塞听只学十来篇课文,一个月搜肠刮肚只写一篇作文。
难道这就是语文?
不,语文绝对不是语文课本身!
陆游说得十分精彩: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我们理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真谛。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
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
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
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这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稿件,主持会议,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这就是语文。
这才是语文。
归来偶把梅花嗅
归来。
细嗅。
但颔首。
已悟透。
一抹嫣红。
摇曳枝头。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秀。
这就是语文啊。
何苦忙碌寻求?
语文就是一朵寒梅,语文就是一场记游;
语文就是纤绳上的荡悠悠,语文就是网络里的聊QQ;
语文就是一句亲切的问候,语文就是一次生动的回眸------
原来,语文是康桥边的笙箫,是杨丽萍的舞蹈;
是沧海一声笑,是铁掌水上漂;
是倚天长剑,是小李飞刀;
是张三丰的太极拳,是黄飞鸿的无影脚……
当然,语文更多的是李清照的妩媚,狄金森的妖娆;
李白的飘逸,博尔赫斯的清高。
说穿了,语文就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一颗心灵浇灌另一颗心灵。
春在枝头已十分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语文可以表达鲜明的爱憎。
“陈冠吸张柏汁,谢霆疯;
贾宝欲林黛浴,薛宝拆。
”语文可以表达独到的领悟。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苏学士口中娓娓道出;
语文被当阳桥头的猛张飞高声吼出;
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
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飘拂;
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如此丰富的语文。
如此鲜活的语文。
难怪老师说,学语文妙趣横生,写作文奇乐无穷。
还有什么比语文更美?
还有什么比语文更味?
中国语文,我爱十分;
十分热爱,中国语文。
这就是语文,这就是语文之春。
我坚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教改园地必将春雷滚滚,因为——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
——陆波
一
自知性僻难谐俗,几欲纵身寻死去。
为什么没有一死如愚夫村氓?
到底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
是道。
那种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妻、为人夫之道,那种继往圣、开天地、传万世之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从古至今,“道”不管有多重的解释,但是人们追求的精神是一贯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灵魂更充盈。
屈原的《问天》,就是古代哲人面对苍天,寻求天道与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例子。
至于天道,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子。
他的《道德经》五千字,无不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字字珠玑,简约而透彻。
老子的智慧是先古哲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人生天道的昭示。
在当今世界,当心灵浮躁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仰望苍天,回味老子的谆谆教诲。
接着,我想提到的是摩顶放踵的墨子。
他带着一群贫穷的人,艰难的寻求着真理。
墨子出身贫贱阶层,为公平正义,以坚实笃定的脚步艰难的行走着。
我又想到了孙子,他的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的形势下,我还应该多找到一点启示。
人,应该有一种大智慧,大气魄!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个人,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何谓大智慧?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大智慧应该是,“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道可道,非常道。
二
人贵在有智慧,孔子是一个践行的真理追求者。
孔子制《春秋》,“乱臣贼子惧”。
他很不容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于是他就积极地不停周游列国,有时真的如“丧家犬”,但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的《论语》,是人生哲理的结晶。
人生短暂,但积极有为。
人生有许多难以估量的偶然,但是我们不失去主宰的必然,在有限中存在,并不焦虑悲观,也不为徒劳的奢求而奔波,主动地去承担与建立。
当然,还有就是很多的仁义道德,“当仁,不让于师。
”也如亚里士多德,“吾爱我师,我尤爱真理”。
孟子,影响了我的青壮年的人生。
其中三句话:
一是“我善养浩然正气”,或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第三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
在诸子百家之中,可能真正难以理解的确实最厉害的应该是庄子。
他生活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中,他无法也不屑于在现实中施展才华。
但是他想做凌空翱翔的鲲鹏,祈求在绝对自由中寻求真正的解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也许只有他真正的领悟人生终极之道。
对于生与死,有一个诗意的大彻大悟。
死,不过是归入那滔滔不尽的生命洪流。
人理解到这一步,我想才是真正的潇洒!
由于各种原因,人往往被“蒙蔽”。
在读庄子的《秋水》中,我恍然大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人不能被物欲所累,更不能异化为一种工具,那是人生的莫大悲哀!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而发现我们生命的盎然生机。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一种清凉,一种慰藉!
四
作为一个文化人,古老的文化给了我们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比较喜欢魏晋名士之风,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高超的智慧,脱俗的言行,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玄心、洞见、深情、妙赏”。
即使沦为阶下囚,也要捍卫人格尊严。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
对于禅,我的理解是;
一是宁静,一是生机。
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宁静的氛围中,心中突然闪现的激动、热烈、幽静、痛切……这就是“禅”,或者叫“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一种“灯火阑珊处”的相遇。
在士大夫心中,如能从世俗中走出来,用诗化的方式来理解人生,自然给人一种高蹈远慕的形象。
到了宋明的时候,理学的产生,一方面给人精神的压抑,一方面也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五
作为一个文化人,屈原、司马迁等人的追求,引导我们学会了如何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屈原的意义在于选择。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他在屡遭打击的时候,“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当时现实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被弃,瓦釜雷鸣;
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选择了宁赴江流鱼腹之中,“安能以皓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