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1595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10^9/L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0.04~0.5)×

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2~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02~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8~4)×

单核细胞0.03~0.08(0.12~0.8)×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分反应性增

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如流脑、肺炎、阑尾炎;

病毒性感染,如乙脑、狂犬病;

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肺吸虫②严重组织损伤:

外伤、手术、烧伤、急性心梗③急性大出血、溶血:

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

急性溶血④急性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有机磷中毒⑤肿瘤性增多:

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⑥移植术后排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缺氧

异常增生型增多为造血干细胞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

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恙虫病、疟疾②血液疾病:

再涨、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损伤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⑤脾亢:

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

大出血、烧伤、急性溶血②核右移:

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减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湿疹、天疱疮、银屑病②寄生虫病③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④其他:

肺癌、猩红热、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严重烧伤、急性传染病极期)、休克、库欣综合征。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过敏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杆菌感染如结核、百日咳、布氏菌病②血液病:

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③其他: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风疹、某些细菌性感染、立克次体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

单核细胞增多:

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参考值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

ESR增快:

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

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

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

细菌感染时ARP分泌增多,2-3d时可见ESR加快;

风湿热、TB时,Fib、Ig增多,ESR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较大创伤。

心梗ESR加快,心绞痛无变化,借以鉴别。

3、恶性肿瘤:

增长快的ESR加快,与分泌蛋白、组织坏死、继

发感染及贫血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加:

如SLE、MM、肝硬化等。

5、其他:

贫血、As、DM等,CHE增高,ESR加快。

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成人:

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x10^9/L;

新生儿:

0.03~0.06(3%~6%)?

Ret增多:

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增生性贫血(HA、IDA及巨幼贫)及失血性贫血;

某些贫血治疗的恢复期明显增多,如IDA补充铁剂后。

Ret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AA,也可见于AL时骨髓内细胞大量浸润。

血细胞比容HCT的测定,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男0.467±

0.039L/L女0.421±

0.054L/L

临床意义:

HCT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

HCT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1L=1015fl参考值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1g=1012pg参考值27~34皮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

参考值320~360g/L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RDW-CV来表示参考值11.5%~14.5%

类型*****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360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MCVRDW贫血类型常见疾病

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MDS

正常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PNH

减低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减低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血细胞分布直方图:

显示细胞群分布情况的图形,横坐标表示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细胞的相对数量。

MCV增大,细胞峰右移,

MCV变小细胞峰左移,RDW变异性大,波峰的基底增宽

图形变化:

(1)缺铁性贫血:

显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

(2)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波峰左移,基底变窄。

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呈典型的“双形性”改变;

(4)巨幼红细胞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直方图波

峰右移,峰底增宽

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若骨髓能力足以代偿称为溶血性疾患。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确定是否有溶血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50mg/L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正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升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0.7~1.5g/L临床意义:

减少:

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减低。

增加:

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正常为阴性,阳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内溶血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出血时间BT:

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参考值6.9+2.1min

BT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明显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

如血管性血友病;

④血管异常;

⑤药物影响,如乙酰水杨酸、潘生丁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向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的即为延长。

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延长: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因子减少或缺乏;

血中含有抗凝物质;

纤溶亢进等。

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等;

血栓性疾病。

凝血时间:

试管法:

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CT)本试验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它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PT延长: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因子减少或缺乏;

PT缩短:

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DIC早期。

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凝血酶时间(TT):

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延长。

TT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s增高,血中有肝素或类

肝素物质存在等。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TT延长的血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后,TT缩短5秒以上,提示受检血浆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或肝素增多;

若不缩短,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它抗凝血酶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检测:

血液中FDPs增高:

见于原、继发纤溶亢进,溶栓治疗等。

尿中FDP增高:

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妊娠毒血症以及DIC等。

D-二聚体(D-D)定性试验:

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

D-D在继发性纤溶症时升高,而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这是鉴别两者的重要依据。

D-D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

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病。

BT延长,PLT减少:

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

BT延长,PLT增多:

血小板数量增多

BT延长,PLT正常:

血小板功能异常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所致的出血病

APTT延长,PT正常: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APTT正常,PT延长:

外源性凝血入境缺陷APTT和PT都延长: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

CRT:

即血块收缩试验.CRT值:

55%~77%血块收缩不良:

见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异常;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严重减少;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浆细胞病

骨髓增生度分级:

(确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据: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即G/E)

增生程度G/E有核细胞百分比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1:

150各型白血病,特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显活跃10:

110~50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活跃(正常)20:

11~10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减低50:

10.5~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极度减低200:

1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

粒/红比例G/E:

即粒系各阶段细胞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比例.正常人约为3:

1

正常:

①正常②骨髓病变未累及粒红两系,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再障。

增高:

①粒系增生,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②幼红细胞严重减少,纯红细胞再障

减低或倒置:

①幼红细胞增生,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粒系细胞减少,粒细

胞缺乏症。

缺铁性贫血:

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象:

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严重时呈环状。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减低,红系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

再生障碍性贫血:

特征:

全血细胞减少。

1.全

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2.网织红细胞减少。

1.增生低下2.红系(晚幼红多见),粒系,巨核系减低3.非造血细胞增高:

浆细胞,淋巴细胞多见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

全血细胞减少;

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淋巴细胞增多;

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

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

急性白血病:

1.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可见幼红细胞2.白细胞计数不定,以原、幼稚为主3.血小板减少。

1.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2.原幼稚细胞异常增生≥30%(非红系)3.巨核细胞相对受抑

慢性白血病:

1.白细胞增高:

慢淋:

分类以成熟细胞为主;

慢粒:

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嗜酸、嗜碱增高2.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降低。

1.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2.慢淋:

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慢粒:

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3.其它系统受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点为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

而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但巨核细胞的成熟及产血小板的功能受抑制。

1.血小板减少,可见异形、巨大血小板2.血色素、红、白细胞正常。

1.增生明显活跃2.粒系、红系正常3.巨核:

增生、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成熟障碍

多发性骨髓瘤:

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

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髓破坏,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也称副蛋白)。

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高粘滞性综合症,肾功能损害及易感染等。

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

出现典型的骨髓瘤细胞;

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的比例随骨髓瘤细胞百分率的高低而不同。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一)血清总蛋白(STP)、白蛋白(A)、球蛋白(G)、A/G比值测定

参考值:

STP为60~80g/LA为4.~55g/LG为20~30g/LA/G(1.5~2.5):

血清总蛋白(STP)是血清所含各种蛋白的总称,包括血清A和G,各占60%和40%.

白蛋白(A)为血液中主要蛋白质,由肝脏合成。

球蛋白(G)为血清总蛋白中除去白蛋白以外的蛋白质(TP-A=G),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

A/G比值1,如

1称A/G比值倒置

临床意义

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且白蛋白半衰期较长,只有当肝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或在一定病程后才会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时STP、A、G及A/G多正常。

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1.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1)

血液浓缩,见于重度腹泻、呕吐、高热、休克等2)蛋白质合成,主要是G,以γ球蛋白为主,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淋巴瘤

2.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1)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清蛋白合成:

常见肝脏疾病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伴有γ球蛋白↑,A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临床上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A持续下降→预后不良,A回升→治疗有效)

(2)营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和失血(4)消耗增加: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糖尿病、恶性肿瘤(5)血清成分增加:

水钠潴留

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1)慢性肝脏疾病:

G增高程度与肝病严重性相关,高(球)蛋白血症:

STP>80g/L或G>35g/L。

(2)慢性感染与慢性炎症:

如TB、疟疾和血吸虫等2)M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SLE、风湿热、类风关等

4.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

1)生理性减少2)合成降低:

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缺陷

5.A/G比值倒置:

肝功损害严重、M蛋白血症;

高(球)蛋白血症:

STP>80g/L或G>35g/L;

低(白)蛋白血症:

STP<60g/L或A<25g/L

二、胆红素代谢检测

血清总胆红素STB参考值3.4~17.1umol/L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1)总胆红素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隐性黄疸―17.1-34.2umol/L,轻度黄疸―34.2-171umol/L,中度黄疸―171-342umol/L,重度黄疸342umol/L。

(2)根据黄疸程度判断黄疸原因:

完全阻塞性黄疸342umol/L;

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1-265umol/L;

肝性黄疸17.1-171umol/L;

溶血性黄疸85.5umol/L。

(3)根据STB、CB及UCB判断黄疸类型:

STB增高伴UCB明显增高提示溶血性黄疸;

STB增高伴CB明显增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都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2.血清CB与UCB测定的临床意义:

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间为肝细胞性黄疸,CB/STB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血清转氨酶测定:

(1)急性病毒性肝炎:

通常ALT>300U/L、AST>200U/L,ALT/AST>1,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如转氨酶在100U左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急性转为慢性。

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转氨酶反下降,而黄疸进行性加深,出现“胆酶分离”,是肝细胞广泛坏死的表现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

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疾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4)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活性

正常或降低,黄疸越来越深。

(5)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6)急性心梗或其他系统疾病

“胆-酶分离”现象:

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意义: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HBV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临床意义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俗称”大三阳”)

+---++急慢性乙肝,或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传染性低

-+--+-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乙肝,有免疫性

---+++乙肝恢复期,传染性低

----++急性乙肝感染诊断空白期,或乙肝平静携带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急性乙肝恢复中,正在产生免疫性

------排除乙型肝炎

第五章肾功能

1.肾小球功能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min)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约为:

120~160ml/min

肾脏清除率:

双肾在单位时间(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所含某物质全部清除出去,结果以ml/min表示。

菊粉可作为GFR测定的理想试剂。

血清肌酐(Cr)测定临床意义:

1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1)急性肾衰:

Cr明显进行性升高。

(2)慢性肾衰:

肾衰竭代偿期:

血Cr<178μ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

血Cr>178μmol/L,肾衰竭期:

血Cr>445μmol/L。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肾实质性性肾衰,血Cr常超过200μmol/L;

肾前性少尿,血Cr多不超过200μmol/L。

3.BUN/Cr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少尿:

肾性肾衰,BUN/Cr≤10:

1,肾前性少尿,BUN/Cr>10:

1。

4老年人、肌肉消瘦者Cr偏低,一旦血Cr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肾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2评估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肾衰竭代偿期:

51-80ml/min,肾衰竭失代偿期:

20-50ml/min,肾衰竭期:

10-19ml/min尿毒症期:

10ml/min3.指导临床治疗30~40ml/min限制蛋白摄入,30ml/min利尿剂治疗无效,10ml/min透析等肾替代治疗

血尿素氮(B

UN)测定:

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血BUN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2肾前性少尿:

BUN升高,Cr升高不明显,BUN/Cr>10:

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如急性传染

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甲亢、高蛋白饮食等,Cr一般不高。

4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

血清尿酸(UA)男268~488女178~387见于通风,肾脏病变(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恶性肿瘤。

血β2-微球蛋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的敏感指标

2.肾小管功能检测: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

1.尿β2-微球蛋白

(1)β2-微球蛋白增多敏感地反应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2)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3)β2-微球蛋白增多比血清肌酐更明显有效

2.尿α1-MG

(1)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

反映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性指标,优于β2-MG,

(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优于β2-MG:

血清和尿中α1-MG均增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

远端小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