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779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0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docx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

考点解读

一、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不同的物质在熔化时,表现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类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由固态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上升。

这类固体称之为晶体。

另一类物质在熔化时,没有一定不变的温度,在吸热后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全部变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这类物质称之为非晶体。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晶体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读:

熔化和凝固图象

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

A点开始计时,B点表示t=5min时萘的温度为80℃,此时萘仍全部处于固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萘不断吸收热量,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萘的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萘的熔点是80℃。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

此后,萘继续吸热升温,如CD段所示。

从图象看出,B点是80℃固态的萘,C点是80℃液态的萘,BC之间是80℃固液共存状态的萘。

若从D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萘温度不断降低。

当降到E点(80℃)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仍保持80℃不变,直到F点全部凝固。

以后,固态萘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即图线中FG段。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3)蒸发:

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蒸发要吸热,所以有制冷作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5)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解读: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2)沸腾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才发生,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时温度

发生位置

剧烈程度

制冷

蒸发

汽化

吸热

任何温度下

表面

平和缓慢

沸腾

汽化

吸热

达到沸点并吸热才能进行

表面和内部

剧烈

2.液化

(1)概念: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2)液化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解读:

常见的液化现象: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叶等发生液化形成露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冒“白气”,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这些“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

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2.凝华

(1)定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

升华时要放出热量。

解读:

常见的升华现象:

碘加热升华、干冰升华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球变小、灯丝变细等;常见的凝华现象:

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冷冻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重点考向

典例引领

(2019·自贡)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

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变式扩展

1.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判断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答案】C

【解析】

(1)由图象可知,海波从第5分钟开始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50℃,约到第8min时熔化完成,则熔化过程持续了约8min-5min=3min,故AB错误,C正确;

(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2.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

(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甲乙

A.只有

(1)正确B.只有

(2)正确C.都正确D.都错误

【答案】B

【解析】

(1)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固态的碘受热容易升华;

(2)在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甲图中试管中的冰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冰会在试管内吸热熔化;图乙酒精灯给“碘锤”中固态碘加热,固态碘吸热升华;升华是指物体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没有液态这一中间状态,故碘没有经历固态到液态的过程,所以,题干中

(1)说法错误,

(2)说法正确。

典例引领

(2019·山西)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

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

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

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A.一定高B.一定低C.一定相同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

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ACD错误,B正确。

变式扩展

1.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

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答案】B

【解析】

ABC、在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雾气,故AC错误,B正确;

D、打开除雾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玻璃上的小水滴会汽化为水蒸气,车窗玻璃就清晰了,故D错误。

2.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此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BCD

【答案】A

【解析】由图4知,当时环境温度始终为25℃,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即温度计内的液体的体积先减小),然后温度计的示数保持0℃不变(即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待冰完全熔化后,水的温度又开始上升直至与环境温度相同即为25℃,这个过程对应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由0℃变成25℃,最后不变(即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先变大后不变)。

可见,从计时开始,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的变化情况是:

先变小后不变,再变大后不变。

故应选A。

典例引领

(2019·无锡)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

A.浸入开水中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

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入冰水混合物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

故C、D不符合题意。

变式扩展

1.电冰箱中霜的形成属于

A.蒸发B.液化C.凝华D.升华

【答案】C

【解析】

电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2.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上的水可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

D.河面上的水凝华成冰,封住了河道

【答案】A

【解析】A、地球表面的水吸热时,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摩擦,导致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小冰晶会熔化成水,故C错误;

D、河面上的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

A。

练习精选

考点闯关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

这主要是因为酒精

A.凝固放热B.升华吸热C.液化放热D.蒸发吸热

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ABCD

A.初春,晨雾弥漫B.盛夏,河床干枯C.晚秋,朝露晶莹D.严冬,霜打枝头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放出大量的热

B.图甲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C.沸腾时不断地冒出“白气”,是液化形成的

D.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4.(2019·宜宾)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A.草叶上形成“白霜B.冰雪遇暖消融C.草叶上形成的“露珠”D.河水结“冰”

5.如图所示是某地1月8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的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5℃读作“5度”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雨的形成过程吸收热量

6.王小明同学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他的正确解释是

A.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矿泉水瓶里的冰块逐渐变为水,是因为冰块放热的原因

C.夏天用扇子扇一扇,感觉凉快是因为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了

D.手机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7.(2019·贵阳)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

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