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7516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卡连柯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中给“教师”这两个字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因此,在工作中,我严于律已、言行一致,以“两个凡是”为原则,(即: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做到;

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我一定不做。

)努力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做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运用爱的力量使一名学生从惯偷成为优秀生;

山东沂水二中优秀班主任李发军,以爱的抚慰和支持使濒临绝境的特困生刘强成为省高考状元;

等等。

这些事例在使我深受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为此,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我就必须用满腔的爱去关心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各方面表现得不是那么好的学生。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

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促进老教师,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创造得更加辉煌。

  2、书本是无言的老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

"

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我以为,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

自来水"

、"

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

寒假中我读完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收获很大。

知道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1、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2、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3、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4、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这些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

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3、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有人说:

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

这本书阐述了:

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

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

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

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

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

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

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

他出了一道题目:

7+7+7+7+7+7+3=?

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

“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

”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

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

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

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

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说实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华的工具。

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采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变成封闭的系

  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

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

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4、赏识助您走向成功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

寒假中,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赏识教育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师爱——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诀。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

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开卷有益”。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确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地陡然开阔。

  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

  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6、读《我理解的教师精神》

  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专业化的技能,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又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定新教授在《我理解的教师精神》中认为教师精神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在文章中他谈到了多个层面:

“不可复制的奇迹:

生命意识”“臻于完美的途径:

爱与宽容”“充满的行囊:

理想与激情”“独特的这一个:

个性精神”“直面缺憾:

学会反思”。

  我一直认为女人是天生的感性动物,便以此为理由纵容自己对那些理论性书籍或文章一再敬而远之(除非因为各种名目的考试需要),但王定新教授的这篇文章我前后读过几遍后,竟自觉有了些领悟。

一是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古今中外的故事信手拈来,有点有染,让我这个一线教师感觉看得不费力,愿意一读再读;

二是文章观点既具有时代感又闪耀着人文精神,既关注学生成长又关注教师自身成长,令人有亲切感。

我随手记下阅读时产生的一些胡思乱想。

  “一个生命就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生命伟大而值得敬畏。

  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学生层面(关键词:

尊重、平视、不放弃);

教师层面(关键词:

自我幸福体验自我生命价值自我生命质量);

综合层面(关键词:

互动、对话、交融)”

  我忽然想起《简爱》中的那段经典对白,简对罗切斯特说:

“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没有尊严了吗,不,你错了,我有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的面前。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爱情中的双方不分贫富、贵贱、美丑,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是一视同仁,活泼的、文静的;

乖巧的、顽劣的;

聪明的、愚钝的?

  我的脑海中忽又闪现一墓碑,那种清冷、凄凉的气氛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五、六年前的一个清明节,我随家人去村里公墓扫墓,来到爷爷、奶奶的墓前祭奠时,右边一座新建的墓碑引起我的注意,上面平放着的一红色花环令人触目惊心。

家里人说,没有结婚成家的孩子便多此祭物。

妈妈说,这就是Y老师的女儿呀,你不是认识吗,才十九呢。

我便在脑中迅速链接起相关信息来。

Y老师在村小工作,他的脸孔如刀刻一般,冷峻严肃,整日眉头紧锁,似若有所思。

他的女儿一条腿天生残疾,走路有些一瘸一拐,于是又申请生了第二胎,对儿子宠爱有加。

听好事者介绍说,后来女儿学了理发,就在爸爸学校附近开了理发店。

一个来村里干活的小漆匠常来走动,两人便产生了感情。

Y老师以种种理由不同意这桩好事,屡次干涉。

终于一日,女儿不告而别。

Y老师又出面找回,大概觉得太有失体面,把女儿反锁在家中。

三天后,女儿喝农药自尽。

  一个现代的真实的悲惨的故事,直接侩子手便是这位冷漠的、顽固的基层教育者。

也许他有千万种理由,而且这千万种理由都是出于他为女儿“好”,但这结果不是太残忍了吗?

花一般的年纪,如此灿烂的年华,来不及品尝这人世间的诸多幸福便随风消逝了。

这位父亲一定也没能料到女儿会有如此极端的反应,他一定也心痛不已,悲恸欲绝。

但回到教育者关注的教育层面上来,这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吗?

Y老师的生命意识几乎是空白。

他既不尊重这独特的生命个体——以为女儿是他的私有产品,必须时时处处执行他的意愿(大概对待他的学生也是如此);

也没有一颗宽容、仁厚的心——人都有七情六欲,青春年华的少女怀春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这天生残疾的少女一定有一颗比常人更为敏感,也更需要爱来呵护的心灵,即便在人选、交往方式上或者有所不当,她需要的也是长者细心的引导与疏通。

这一切老师明白吗?

  由此,想到最基层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又想到教师的家庭教育状况。

  篇二: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

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

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

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要"

目中有人"

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

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

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

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

学会"

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

  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

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

心"

字上。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

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老师都是为读而读,包括我在内,阅读课文时,往往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两遍,不懂的字词查一查字典。

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

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

现在我读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

于老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的1--4小节,这位学生第一句就丢了一个词,一段未了,重复了三、四处。

于老师微笑着说:

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

注意不要紧张,慢一点,看准每一个字。

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

于永正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问促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比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于老师问学生从"

断断续续"

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

终于许多学生举起了手,于老师先让学

  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再让学习好的补充,一个比一个理解得深刻。

于老师说,阅读不是为了找答案,单纯为了找答案还不容易?

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吧:

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只有小涛在摆弄橡皮--把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个角,然后绕着作文本转圈儿。

于老师没有生气,而是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

小涛慌忙抓起橡皮往抽屉里放,于老师笑着说,橡皮又没有犯错误,干吗藏起来呢?

再说还要用它呢!

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

小涛赶紧动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有抬头。

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

他不敢吭声,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

假如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

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

  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

正是这种阳光般的微笑,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众多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永远闪亮的灯塔。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刚开始是在校长督促之下读的,但读后却感觉就像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它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

《教海漫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

内容平实,文笔流畅。

像是与读者娓娓谈心,有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

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

掩卷沉思,有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感悟:

首先,我从书中感悟到素质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爱孩子就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就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

学习机器"

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

尖子生"

把自己视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爱孩子就要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

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的第二点感悟是:

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

  后境界。

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才会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

你才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会到不平凡的乐趣。

有了这种追求,你的生命的火焰会快乐的跳跃,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充实,你的心灵会永远年轻,你会淡泊而致远的人生境界。

…《教海漫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是爱心与奉献绽开的奇花。

艺术与创新结出的硕果,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全书虽然有482页,可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

于老师按"

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

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

特殊"

不易接近"

不可学习"

的感觉。

他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上的。

他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

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于总结。

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

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学京剧,拉京胡,弄丹青,爬格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优秀教师一样有着优秀的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那分纯朴真挚的爱心,深深的启发着我,我不是也同样很爱自

  篇三: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

  回归生命的教育

  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

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