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6174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题研究《汲取国学营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建设与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民族传统文化到二十世纪末出现了断层,许多人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叹道“中国文化的立场,就此一刀腰斩了。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增加到240篇,其内容就有中国古诗文,文言文比例接近40%。

近几年,“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的创办、“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系列活动的开展,说明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成风气。

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得到了很多层面多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全国逐渐形成一种大的趋势。

2.国际背景

每个民族在其时代延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生活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层、最主要的心理支点和文明支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如韩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提到了议事日程。

我国学者钟敬文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

“钟敬文先生说,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

它还是一种X光,能照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

它又是一种历史下的足迹,能显示出民族走过的道路;

它更是一种推土机,能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传统文化悄然走向回归。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巨著恢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生命哲理和为商之道。

面对新的市场冲突、经济安全、组织成长、社会变革、企业责任、科学伦理、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等生存环境,在全球化竞争、信息化浪潮和文化大冲撞的今天,国学依然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闪烁着无尽的智慧灵光。

经历了近百年文化失忆后的今天,少有了历史的沉疴,更多的是反思后的睿智与自信,在世界甚至是工商企业界掀起了研修国学的热潮。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提高民族文化内涵迫在眉睫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传承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属于建立国家民族文化和教育体系的文化战略问题。

就目前学校教育的整体状况而言,民族文化传承在教学领域的实施,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实验、探索和不断开拓、创新的。

因此,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农村学校。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诵读古诗文,共同发展成长,既可增加自身文化底蕴,有可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增加指导的有效性。

如作为中华国学教育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弘扬国学,立志图强”为主题的“2008中华国学励志夏令营”,就是让全国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营员们,通过轻松活泼的互动交流,现场体验,快乐学习,开阔知识视野,深刻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以期达到锻炼意志,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自信心,提升综合素质,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与价值取向。

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抓住这一历史时机,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我校广大师生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的价值

1、概念界定

国学

“国”为大禹以河图洛书之理治水,其受让舜帝帝位而又以河洛之法,划华夏为九州而治之,随称华夏一统为“国”,史称“中华”。

“学”上古当“教(读XIAO)”讲,《书。

盘庚》“盘庚学XIAO于民”;

《论语》:

“学而时习之”,《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国有学。

”今之,“学”已引申为学习、学问、学校、教学等含义。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知名学者乾泉教授认为,“国学”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其基本结构按照河图洛书、易经哲学传统,也分为“八卦九宫”之型,即为“易学道家(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乾卦)、佛家墨家(兑卦)、法家(离卦)、兵家(震卦)、儒家(巽卦)、纵横家(坎卦)、名家(艮卦)、杂家农家(坤卦)”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中国文化已驱成熟。

因此,中国社会是一个主要靠完善、文明的文化驱动的理性文明社会。

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其自然生态突变等诸多原因,不能因为此就一味否定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逐渐恢复了自信,“国学”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乾泉教授认为“国学”在今天应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即“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中华6000年文明的代名词,实乃为“立国之本”也。

国学经典与国学经典教育

经典: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

“典范的经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

“权威的著作”;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

“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

《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经典(国学经典):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

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

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

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的假设是:

国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一个健康的社会,它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良性的社会价值观,这个社会才能稳定,这个社会中的民众才可能感到幸福。

所以我们的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为了通过培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来重构一个广大师生可以共享的学校文化共同体,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理论价值: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现代的孩子受到的社会影响也良莠不齐,非常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引导。

而事实是:

因为处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已经有很多孩子以经济价值为人生价值;

不辨美丑善恶,不知孝道仁义;

只知收获、索取,不知付出、感恩;

只图享乐,不愿勤俭;

太重享受,不重修养……虽然“汶川大地震”显示我们老是忧虑的“80后”、“90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救药,但如果没有大灾呢?

难道不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惹的祸吗?

国学经典里就有大量培根固源的养料,有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让世界文明解除危机的“长生不老药”。

这一点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促进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

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和”。

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就会认识到和谐的强大力量,认识到人不能独立于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哪怕人类是所有生灵之长,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认识到作为自然生灵之长,我们不是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使社会不断和谐进步。

传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在经济、军事、影响力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也需要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起引领作用,如美国的市场经济文化、日本的企业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生命力、核心理念都足以胜任这种引领地位,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传统文化的丑化和弱化,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仍然跟着西方文化的路子走,不仅影响国家走向全面强盛,甚至将来也许会发生华夏民族跟着西方世界,向韩国、新加坡学习儒家文化之类极其可笑的事情!

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国学经典中有做人处事立业的理论可供学习,有鲜活的实例可供参照,有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范例提供学习动力。

在学生的不断诵读和体验之中,这些教育资源必然会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的教育难道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

实践价值: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就是体现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这一实践层面。

这里所说的学校内涵发展是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上的深层追求,其基本内容和指向有:

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

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

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

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这是我校内部动力推动的发展。

我们力图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校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我们认为,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才能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

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蕴涵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鲜明而又易行的道德规范。

诵读国学经典其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醇化教师道德人格。

国学经典承载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等道德伦理观,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诵读国学,醇化道德人格,学为人师,惠及学生,辐射家庭,影响社会,对于孕育淳朴的民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传统国学经典内涵丰富,教育智慧深蕴其中。

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充分汲取其中的教育精髓,对于改进师生关系,丰富教育艺术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师德思想。

其基本内容如:

(1)深厚的敬业爱生情感。

古代人们将“师”与“天地君亲”并举。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无私教诲的宽广胸怀、积极主动的教育态度等。

爱生是敬业的必然,爱生的情感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甘愿为学生成才操劳。

如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二是对学生殷切期望,更希望学生能超越自己。

如孔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荀子更是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成是教师无上的荣光。

(2)强烈的育人至上意识。

教师一切道德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主张。

育人至上是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是区别于其他传统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兴贤育德,贵在师儒”。

(3)鲜明的教育开明作风。

中国传统师德的教育开明作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待教育对象上的平等,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

如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

强调“教学相长”“学无常师”、还提倡“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敢与教师争鸣,唯真理是从。

韩愈更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不倦的好学进取精神。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赋予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和业务能力以道德意义。

如黄宗羲所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因此,教师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尚知爱智、勤思穷理、开拓创新、谦虚谨慎的态度,具有不倦的好学进取的精神。

所以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不仅要“博学之”,更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所以,研究中国传统师德,吸取其中的精华,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也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文明素养。

江泽民曾说过: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国学教育,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课改推进中,我们启动了以《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中华武术》等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这些经典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求索攻坚、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等方面。

让学生诵读和践行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不仅能使他们逐步认识、领会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国学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

国学作品中蕴涵了许多优秀道德成果,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天下为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等经典的古诗文词句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成果今天看来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学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们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融入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

我们希望通过国学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通过国学教育时刻告诫学生们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国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凝聚了千百年来古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蕴涵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对于完善、活跃和启迪人的思维作用极大。

所以,国学教育活动要与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作为这项活动的重点内容。

国学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和根基的人,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会难以自持,就会随波逐流,失去自我,也就谈不上自主发展与创造。

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提供的是有中国灵魂、全球意识的现代人;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培养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培养不自私自利、不斤斤计较的人;

不贪得无厌、不负责任的人;

能够学会修身、合作、利他的人。

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从“国学”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国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

”儿童少年时代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国学经典作品是对大脑发育成长最好的刺激物。

经典的诗词歌赋、文章典籍,经典的音乐、美术、影视作品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错过这段时间再让孩子学习经典,将是事倍功半,困苦难成。

国学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国学启蒙教育正是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

国学教育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了学习、读书的兴趣,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已经比较平常,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汲取国学促进广大师生和学校全面发展是一个全新的事业。

“汲取国学”所做的工作,不仅仅在做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少年儿童阅读推广,不仅仅在关注少年儿童精神的成长,甚至不仅仅是关注传统文化的弘扬、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中国的营造……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我们的创新点

2009年3月16日,在XX和google输入“汲取国学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不能检索到直接的内容,但输入“国学”“国学经典”等相关条目,内容颇多。

通过搜索,我们感觉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

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输送养分。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近代的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和古学经典的人文精髓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因为它所孕育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以“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读经教育”等名义出现的号召少年儿童读诵修习中国传统圣贤文化经典的各项活动在民间及部分学校教育体系迅速扩展开来,其主旨不外为中国文化的断层重整与复兴、培育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等等,与此相关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医养生启蒙教育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当代国学教育的雏形。

在这当中,我们发现,建立系统全面的、融汇东西方古今教育思想和方法精华的新体系,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开创新的领域,成为当代国学教育亟待解决并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不同的研究者和各地学校的实践探索为我们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养料”,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