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6033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首先提问: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学习吟读诗句

读小黑板上的生字词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问题探究和拓展活动

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

作业设计及其它要求

学生同桌互背

板书设计

实写观察的

角度不同

明理观察的效果

也不同          

教学探讨和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共需要3课时

此为第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一、学习"

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

不要在"

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

不要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

(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

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指名学生背诵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分组讨论整个诗句的意思。

重点讨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了这两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绘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背诵这两首古诗

此为第3课时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综合学习资料。

将这两首诗背给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默写《题西林壁》

讨论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互相帮助,互启思维,相互促进的好方法,我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的交流,给老师很大启发。

6爬山虎的脚

共需要2课时

此为第1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做练习三

6.爬山虎的角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的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

那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就成了指导朗读的重点。

共需要2课时

此为第2课时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

学生想用手摸一摸;

想照张相;

回家自己也想栽种……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让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两步:

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

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

“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

“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

7蟋蟀的住宅

共需要2课时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5、6自然段。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

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a、板书: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如果有条件可以捉一只蟋蟀进行观察

书写生字词,进一步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

宅蔽弃遇随遇而安挖掘隧道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