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594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docx

精品教育《六国论》学教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

2.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感受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探究领悟苏洵“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教授法、归纳总结法

【预习导学】

1.作者介绍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证                      。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

4.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②觉今是而昨非(         )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或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此言得之(         )

③至德不得(         )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相见恨晚(         )

③死者相藉(         )

④伯乐相马(         )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课堂研习】

一、导入:

解读板块——历史的回声

明确目标——借古讽今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

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文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

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

为什么?

    

 

   【巩固拓展】

1.《新课标导学案》60页巩固练习

2.学习收获与反思

 

补充史料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道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载:

“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谓魏玉曰:

‘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赵封著为马服君。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个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5.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帮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将王翦志赵,大破之,尽定取赵地,获赵王迁。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秦王如邯郸。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

《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四、基础训练

1.读音

率赂秦耶(shuài)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

洎牧(jì)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

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

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②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或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得:

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六国论》)

③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