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74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齐楚秦。

8.说出战国七雄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①齐:

今山东东北部;

②楚:

长江流域(湖北);

③秦:

在西边关中地区;

④燕:

在华北、东北;

⑤赵:

今河北;

⑥魏:

在今河南⑦韩:

在今河南、山西一带。

9、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归类:

①纸上谈兵(赵括)②老马识途(管仲)③三令五申(孙武)④负荆请罪(廉颇)⑤完璧归赵(蔺相如)⑥胡服骑射(赵武灵王)⑦退避三舍(晋文公)⑧一鸣惊人(楚庄王)⑨立木取信(商鞅)⑩卧薪尝胆(越王勾践)⑾有教无类(孔子)⑿围魏救赵(孙膑)⒀图穷匕现(荆轲)⒁三迁之教(孟子)⒂田氏代齐(田和)⒃奇货可居(吕不韦)

10、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秦国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和作用:

①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②人物: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③内容:

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

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e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

④性质:

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⑤作用(结果):

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对我们现代化社会的启示或意义

⑴成功原因:

变法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它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⑵启示或意义: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④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灾难。

14、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霸的物质基础;

②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这样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

③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域,使得齐国国富兵强。

这些条件促成了齐桓公首先称霸。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15.百家争鸣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代表人物时代主要主张经典格言

儒家孔子(创始人)春秋晚期“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无为”、顺应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墨家墨子(创始人)战国前期“兼爱”“非攻”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法家韩非子(创始人)战国时期法治

兵家孙子(兵家鼻祖)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

16.诸子百家哪些思想在今天还大放异彩(仍然有价值)?

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当时在治国策略上最容易发生争执的是儒家(孔子)和法家(韩非子)]

17、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

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使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③孔了还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④此外,孔子还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⑤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可借鉴意义:

①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③“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④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18、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谈一谈法家为什么在秦国会受到重视,而儒家(孔孟之道)始终未被重用?

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

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

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

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儒家思想为什么到了西汉时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因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适应了西汉统治者统一思想、加强皇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9、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或条件)?

书P79

①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④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

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20、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利弊:

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

另一方面,他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

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

2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

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作用:

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2)交通上:

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

统一了文字(小篆)。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经济上:

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5)思想上:

焚书坑儒。

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22、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

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

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

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

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

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第二课汉唐盛世

23、汉武帝的政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2)思想上:

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思想;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开疆拓土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

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

[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

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结果)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

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

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

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5、书P85“农事图”壁画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

①反映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农牧结合的生活情况。

②反映了汉匈两族的经济交流③反映了少数民族也被汉族文化所吸引,逐渐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①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意义:

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

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谊从此建立起来;

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出现,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27、三国鼎立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区域

魏220年曹丕洛阳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蜀221年刘备成都益州(四川),荆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吴222年孙权建业(南京)江东地区(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2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

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

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9、《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变化:

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

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

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1)内容:

①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2)作用:

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1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

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

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

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32、书P91答案:

唐太宗说:

“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

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

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已的得失。

我常常通过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误。

魏征死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见,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已的得失。

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3、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

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

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

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

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⑥书P93唐太宗与宰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唐太宗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而这位宰相只是为了维护大官僚的利益。

34、“唐装”和“唐人街”说明了:

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35、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36、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普遍很低,但还是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请列举两位人物并说出她们的主要成就。

①商朝的女将军妇好:

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她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曾率领1万多人出征。

②武则天: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且惟一的女皇帝,她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

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她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

③元朝的黄道婆(“织布业祖师”)从黎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改造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领先欧洲400年);

使棉布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使松江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的中心。

37、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

(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书P94

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⑵原因:

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38、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①西汉:

文景之治;

②东汉:

光武中兴;

③隋文帝:

开皇之治;

④唐太宗:

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

贞观遗风;

⑥唐玄宗:

开元盛世

39、书P96答案: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礼仪的角度讲应用“敲”。

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做事情应该反复推敲。

②李白:

《静夜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杜甫:

《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王维《山居秋暝》《渭城曲》;

孟浩然《春晓》。

40、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

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书P97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不同的贡献是:

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1、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主要路线、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主要地形。

①开辟的时间:

西汉;

②开辟的人物:

张骞;

③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阳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④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国家:

经过的长安、敦煌、楼兰、疏勒在中国境内;

蓝氏城是今阿富汗法兹拉巴德;

华氏城是今印度巴特那;

阿蛮是今伊朗哈马丹;

塞琉西亚在今伊拉克;

埃德萨是今土耳其埃德萨城;

君士坦丁堡是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罗马是今意大利罗马。

⑤经过的主要地形:

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42、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

(即:

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

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

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

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注:

亚欧大陆桥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陶瓷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43、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原因)、概况、评价(当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开凿的目的(原因):

①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以及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

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存在很大缺点:

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

为了方便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

(2)概况:

①一个中心:

洛阳(隋朝的东都、重要粮仓、交通要道)

②两个起讫点:

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

③三百万民工和士兵

④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往南)

⑤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六年:

605---610年

⑦七个省级行政区:

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评价隋朝大运河(一分为二):

○当时的积极作用(历史意义):

①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

②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贯通了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南粮北运和盐运的主要通道);

④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⑤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

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同时征收了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但隋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而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

(4)京杭大运河在今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现实意义):

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发挥着水路运输(航运)的作用;

大运河是现在“北煤南运”干线和防洪灌溉干流;

当前“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总之,大运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44、书P103—104自我测评答案:

3、唐朝钱币与日本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钱,代表天圆地方;

钱币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

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

4、这个事例证明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

从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汉唐的建筑等,也能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