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32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内容与要求: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

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

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要求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朝的边疆政策。

难点:

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初步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清朝边疆政策的了解,认识到正确处理边疆民族关系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归纳,锻炼学生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具备微观政治史的知识之后进行宏观的长时段的历史分析。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搜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除历史记载外,还应当重视小说、戏曲、诗词中的有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学生对古代专制皇权的了解通常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知识认识模糊。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并以墙报等形式展示学生查阅的成果,既肯定学生的课前劳动,又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选取课外相关资料(除历史记载外,还应当重视文学史和艺术史的有关资料),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历史。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采取这样的步骤:

学生课前预习→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也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帮助学生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锻炼用现代政治理念对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的能力。

同时又应当看到当时的具体条件,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判。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教学流程】

播放视频:

公元1796年初,农历元旦,乾隆禅位给嘉庆的授受大典在紫禁城上演了。

乾隆说,这是千古未有之盛事。

——纪录片《故宫》第三集“礼仪天下”解说词

从这段视频中,你感受到什么?

答:

……

也许同学们会羡慕皇帝大权独揽、唯我独尊。

其实,皇帝也有皇帝的烦恼。

投影: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这首《好了歌》,实质说的是皇帝的烦恼。

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

皇帝除了要烦恼家事之外,他要为哪些国事烦恼?

忠奸难辨、官吏难选、腐败难治、地方难管。

这四个烦恼意味着皇帝必须做好四件事:

①既然忠奸难辨,要从根本上防止奸臣篡权夺位的话,就要尽可能的削弱官员的权力,特别是百官之中权力最大的丞相的权力,处理好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②建立科学的选官制度,让天下人才为我所用;

③建立严密的监察体制,防止官员腐败;

④建立良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出现。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乃至明、清等朝代都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将学习内容三和学习内容四整合到一起,分成四个方面论述:

君权Vs相权;

中央Vs地方;

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

丞相掌握行政实权,而皇帝本身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在封建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长期存在。

假如你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你准备怎么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小故事。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材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材料三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即: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可见,削弱相权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

历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

朝代

措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君权和相权”这一目下的第三段,找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①频繁换相;

②提拔“布衣”;

③设“中朝”。

汉武帝有意裁抑丞相的职权,提高太尉职权,改太尉为大司马,又冠以大将军称号,大司马大将军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另一方面,又任命一些高级侍从——侍中、给事中,可以直接与皇帝讨论国家大政方针……于是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关则称为“外朝”,只不过是执行一般政务而已。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

设立中朝后,丞相的什么权利受到了削弱?

决策权。

唐代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君权、削弱相权的呢?

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凡国家大政方针,先由中书省研究,作出决定;

再由门下省审核,如有差失,可以驳回;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的政令。

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三省的设立起了什么作用?

决策、审议、执行分属三省,地位平行,互不统属,互相监督和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这样一种运行机制有无弊端?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三省有不同意见,就会争执不下,问题久决不下,从而降低办事效率。

对,是这样。

怎么解决呢?

由皇帝出面协调,统一意见;

把不同的意见都提交给皇帝,由皇帝裁决;

每遇重大决策,皇帝把一些重要大臣召集在一起商议,最后皇帝决断;

为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宰相在此合议军国大事。

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

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宰相多至一二十人。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

无论如何削弱丞相的权力,只要丞相这个职位存在,对君权始终是种威胁。

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

阅读课本P.17“资料卡片”(《皇明祖训》是朱元璋主持编撰的典籍,内容是为巩固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

请思考:

⑴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

(课本P.17“学习思考”)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进一步加强皇权。

历史教训             现实威胁

⑵朱元璋是如何来弥补废除丞相制后的权力真空?

这种做法对朱元璋的好处是什么?

同时可能给他造成什么麻烦?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好处:

高度集权。

同时也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某日,刑部侍郎(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上报一份材料,长达1.7万字,太监念到70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的是啥意思。

朱元璋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太素狠揍了一顿。

第二天,又让这位太监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一共提了5条工作建议,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元璋采纳了其中的4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道:

“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请结合课本P.17第二段列举的数字,想一想,朱元璋为何对茹太素的长篇大论大光其火?

假设朱元璋每天工作12个小时,那他每小时平均要批阅17.25件文书,相当于3分28.7秒就要处理一件文书。

他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些国家事务如何处理吗?

肯定没有。

皇帝忙不过来怎么办?

找帮手,帮助皇帝处理。

找哪些人做帮手呢?

找一些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又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文人;

找太监帮忙;

组织一个不参与决策,不执掌行政权的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给皇帝配几个秘书;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有些还就是朱元璋采用的。

朱元璋起初任用一些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的文渊阁当值,这就是殿阁大学士。

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这些人实际上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到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地处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材料四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票拟,即阁臣收到奏章后,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奏章上面)。

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万历后期大学士叶向高语,摘自《明神宗实录》

⑴内阁的职权是什么?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⑵内阁大学士如果握有实权,权从何来?

来源于皇权。

⑶结合课本P.18第一段,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制约内阁?

①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②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③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宰相是常设部门的官员,地位巩固,权力来自制度;

宰相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宰相总领国家行政权;

宰相有属官,通过属官开展工作;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与此相反,内阁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权力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秘书班子,其职能是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

无行政权力;

无属官;

对皇权没有制约作用。

到了清代,设立了军机处。

雍正与军机处

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

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间极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雍正八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雍正帝借口与蒙古噶尔丹交战,整理军报的内阁远离内廷,泄密的机会较多。

由此,他成立了军机处。

乾清门广场西北的一排房子就是军机处值房,我们发现,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的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

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这条路,但是御膳房院子里的宫墙上,依然留有疑似通道的痕迹。

无论是哪一条路,从军机处到养心殿只有50米的距离,使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

皇帝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

这中间只需一个时辰。

上谕经皇帝首肯之后,就成为正式的诏书由军机处下发。

军机处根据公文紧急程度,规定传递速度,标“马上飞递”的:

日行三百里;

更紧急的:

写四百、五百、六百里。

驿站换马不换人,一路飞递,送到地方官员手中。

这样,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

同样是行政中枢,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也是权力向皇帝集中的过程。

成立军机处后,雍正终于实现了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的理想。

——纪录片《故宫》第四集“指点江山”解说词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材料六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七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八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请根据材料概括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

原因:

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简);

办事效率高(速);

保密性强(密)。

故宫养心殿雍正手书对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

——《清实录·

高宗实录》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为什么是军机处的设立而不是内阁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⑴频繁换相;

⑵提拔“布衣”;

⑶设“中朝”

三省六部制

分割相权(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

废丞相(太祖);

设内阁(成祖)

军机处(雍正)

特点(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明)。

古代中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管辖?

元朝疆域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卷五八

行省就是郡县的发展。

行省的全称叫“行中书省”,意为代行中书省权利统治地方。

元统一后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今天我国有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而元朝版图更大,只设了十个行省。

意味着元代行省的统治区域比今天的省范围更大。

行省的地盘大了,如何保证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找出答案。

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①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

③没有中央诏令,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

⑤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⑥省官互迁。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就需要建立监察体制。

(板书)⒈秦:

御史大夫(中央)

⒉汉武帝时:

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

⒊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以监督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

秦的郡级政区只有四十九个,西汉增至一百零八个郡国,要中央直接管理太困难,刺史部的设置便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最聪明的办法。

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然而刺史是小官,俸禄仅六百石,郡国守相是高官,俸禄二千石,以小官监察大官……

“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这些措施有效吗?

监察官对谁负责?

所有官员都受监察吗?

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15“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一目,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有人说,我们要面对的高考,就是科举制的延续;

目前最热门的考试——公务员考试,来源于近代英国的文官考试,而英国文官考试又是学习中国的科举制。

一项制度从诞生起,能够延续一千五百多年几乎不间断,对东西方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身就说明科举制有优越性。

你能列举出科举制的优点吗?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

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公平公正;

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在不断完善、演进及强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

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纵观“明清政治”。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是否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同步?

马戛尔尼访华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来自英国的船队驶进中国舟山群岛的定海港口,英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的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之名进入中国。

叩头,是每一队首次访华的外国使节都会接受的必修课。

可惜,这一次来的,不是天朝恭顺的学生,而是正在飞速上升,并坚信自己才是世界霸主的英国。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会双膝跪地的英国人,自然无法理解叩头在中国礼仪中的意义。

英国使团不肯向皇帝下跪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很不高兴,责令大臣尽快教会英国人叩头礼仪。

马戛尔尼带来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这是他的资本,他希望中国人会被吸引,会大量购买他们的产品。

礼仪之争,不过是小节。

然而,他错了。

乾隆的结论是“伊等语涉无知,不知礼节。

此等无知外夷,不值加以优礼。

至于英国此次贡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收纳。

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并无尔国置办物件。

肩负打开中国市场使命的马戛尔尼最终失败而回。

他说:

“我所有的时间都被礼仪占去了,我此行的目标甚至都没有机会提到。

”他们带来的礼物被放置在皇家园林里,几十年后,当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礼物。

其中那些大炮枪支,弹药一发不少。

中国人竟然从未有兴趣动过它们。

就在紫禁城的主人享受这无与伦比的壮丽时刻,三年前返回欧洲的马戛尔尼却以亲身之见,打碎了西方对于中华帝国几个世纪来近乎完美的想象。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其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

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它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地球这一边的人们,历经千年创造了礼仪天下的神话;

而在地球另一边,这个神话已经变成随时可以击碎的泡沫。

(板书)

                                    汉

      秦:

御史大夫(中央)                    唐

监察体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宋

      汉:

刺史(地方)                      明 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