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506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docx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复习重点个人整理

熟记包过欧耶!

西区某学子荣誉出品2017-2-21

2016-2017-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型及注意事项:

一、考试题型:

1、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小题,30分)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小题,50分)

3、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

二、注意事项:

1、本学期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请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规定。

严禁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

2、考试时间:

本学期第17周星期三下午2:

30-4:

30(即:

2016年12月21日,14:

30-16:

30)

(请注意:

考试开始后1小时内不准交卷。

3、考试地点:

另行通知。

4、试卷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成。

5、考试需带相关证件(学生证、身份证等)以及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等考试文具。

6、正式考试前请仔细阅读试卷前面的温馨提示及试题的相关说明、规定。

附:

试卷上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本试题为客观题,主要考核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则由各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在课堂或课外时间完成。

2.请先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处填写上班级、姓名和学号,并用2B铅笔填涂。

3.本次考试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请用2B铅笔填涂。

未按答题卡的填涂方法和要求作答出现的问题,将由考生本人负责。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试卷交给监考员。

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

公开问世?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公开问世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理论品质)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6.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党纲,它的发表(发表时间为1848年2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

马克思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范畴,列宁如何给“物质”下定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主要表现

列宁:

哲学的党性和党派性是指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毛泽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实践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劳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基本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普遍联系及其表现: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3.整个世界上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发展及其实质:

含义:

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分析法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或对立性与统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P41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8.度与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与阶段性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量变与质变)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的否定观)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及道路。

 

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啥不同?

:

1.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2.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14.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1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指思维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章

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的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或唯物主义反映论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路线。

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表现)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源与流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涵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特点:

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形象性。

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

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涵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特点:

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基本形式:

概念、推理、判断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毛泽东: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一个完整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