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4716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顾 对比 展望Word下载.docx

22.6%

2002

24.6%

38

25.3%

2003

25

2004

25

75

50%

3

37

24.6%

38

25.3%

从表一可见,2004年历史卷对2003年三大题型的赋分值做了微调,基本恢复了2002年的比例,即50:

25:

25。

但总题量不变,主要是材料解析题增加了3分,问答题减少3分。

可见,材料题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这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如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中,材料题的分值就是问答题的两倍。

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量一直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从1999年的37题减为2003年的25题,减幅达32.4%,2004年保持稳定,预计2005、2006两年都会保持稳定。

因第一部分选择题总分值没有变化,故每道选择题分值由1999年的2分增至2001年的2.5分,2003年再调升为3分,所占分值已不少,故2004年没有再增加。

2.内容结构对比

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也可归纳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

近6年历史试卷内容各板块和系列的赋分值比例见表二。

表二:

1999--2004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比较

内容

2004

分值

百分比

中国古代史

40

26.7%

39

26%

35

23.3%

中国近现代史

59

39.3%

60

40%

65

43.3%

世界近现代史

51

34%

5l

50

33.3%

53

35.3%

33.3%

政治史

106

70.7%

85

56.7%

110

73.3%

82

54.7%

104

69.3%

80

53.3%

经济史

27

18%

23.3%

36

24%

58

38.7%

文化史

17

11.3%

14

9.3%

5

3.3%

30

20%

lO

6.7%

12

8%

99年以来,《考试大纲》对三大板块的比例一般定为:

中国古代史约25%,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近现代史约35%。

前五年,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相对稳定在40%左右,而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则互做微调。

与前五年相比,2004年中国古代史部分进一步减少3—5分,将分值加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世界史部分也比2003年减少了3分,分值也是加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使全卷板块内容结构更为突出中国近现代史,这是一种新现象,是否合理,值得我们重视。

2004年试卷实际分值的分布为:

中国古代史35分(选择题5题15分,材料解析题1题10分,问答题1题10分)、中国近现代史65分(选择题12题36分,材料解析题l题15分,问答题1题14分)、世界近现代史50分(选择题8题24分,材料解析题l题12分,问答题1题14分)。

与2003年相比,客观题部分三大块比率没有改变,主观题部分赋分明显向中国近现代史倾斜。

2004年试卷改变了2003年政治史内容过多的倾向,大幅增加了经济史分值,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搭配趋于合理,扭转了2003年不合理的结构。

政治史减少了24分,比值下降了16%,经济史增加了22分,比值上升了14.6%,为六年之最。

文化史内容与2003年相近,略增加了2分。

因《考试大纲》对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没有专门规定,所以在历年历史命题中,三大系列结构一直呈现交错波动状态。

从表二还可以看出,六年来政治史考查比率呈现很明显的大年和小年现象,2004年政治史是小年,2005年政治史是否是大年呢?

值得我们思考。

过渡教材新增加的政治文明、制度创新内容还考得不多,我们要特别注意。

2002年以后,文化史基本上未出大题,考查比率一直不大,这与2002年4月颁布的粉红色《教学大纲》删减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有关。

但与文化史有关的二级标题仍有10个,三级标题为29个,尤其在思想史方面仍保留有很大的命题空间,2004年江苏卷就出了一个“文艺复兴”的材料解析题,2004年广东卷4个文化史的选择题全部是思想史。

看来,《考试大纲》未删的文化史内容值得注意。

经济史要注重农业文明时代农具的发明、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技术的进步、海外贸易等问题。

3.主观题落点对比

六年来,广东卷的主观题落点看似平常,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表四:

1999—2004年广东历史试卷主观题对比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古代史

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战国西汉的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

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策略

①秦汉税负与社会安定②两宋外贸发达原因

①贞观之治的原因

②明中后期的社会生活

①商鞅变法措施、影响

②唐都长安、宋都东京的商业繁荣状况

近现代史

①洋务运动的评价

②邓小平75年整顿

①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主张变化②八大后主要矛盾变化

①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

②建国初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教育近代化比较

②建国初政治、经济的变革

①中国近代化历程

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

②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

世界史

①卢梭的主张、学说

②德国版图变化(三幅图)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原因途径

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

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

②英法绥靖政策

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

②欧共体演进及原因

1日本大陆政策

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

①19世纪中意大利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原因

②美国加入国联的争论

从表四可以看出,六年来中国古代史主观题的考查点呈现一前一后(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的规律。

前面的大题有4年落在战国秦汉,近两年落在隋唐,有1年(人口迁移)是大专题,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有关。

后面的大题前四年和2004年基本落在两宋(水稻、南方经济专题也是以两宋为主),只有2003年落在明清时期。

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1999—2002年以考查秦汉史、宋史为主,2003年则转到隋唐史、明清史,2004年又以考查秦汉史、唐宋史为主。

结合《考试大纲》进行分析,我认为秦汉、唐宋、明清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以1949年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

近代史的大题基本上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2000年、2004年例外。

前五年,考查的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国际上称现代化)。

如99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000年的“民主党派主张”是政治的民主化;

2001年的“荣氏家族”是经济的工业化;

2002年直接考“教育近代化”;

2003年直接考中国近代化历程。

2004年广东卷和全国文综卷都涉及到了长征精神,可见,近代史考查重点有向民族精神转移的迹象。

现代史的大题近4年都出在建国初期(1949—1956),1999年出在文革时期,2000年出在十年探索时期。

前4年侧重考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近年则从宏观上考查建国后不同时期经济制度、土地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演变。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考查重点是“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史的考查重点是执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方面探索。

世界近现代史基本以一战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

考查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现代化主线,一条是全球化主线。

如99年的“卢梭”题、2001年的“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题、2003年“日本大陆政策”题、“美国霸主历程”题、2004年意大利题的考查基本上是围绕现代化问题展开的。

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题、“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题、2002年“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题、“欧共体”题、2004年“美国加入国联”题基本上是围绕全球化而展开的。

可见,世界史的复习应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理论旗帜,把这两条主线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总纲。

当今史学界,已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

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和钱乘旦在2003年11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世界近现代历史时,也是采用这两个观点。

建议大家查阅《南风窗》2003年年底转载的钱乘旦教授的讲课稿《1500年,世界现代化的起步》。

从国别史角度分析,前4年,法国史是考查热点,每年都有考法国史或部分内容涉及到法国史的题。

刘宗绪先生仙逝后,近两年的考查热点则转到现代化转型比较成功,堪为我师的日本史、美国史,2003年考了“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的历程”,2004年春季试题考了“1787年宪法”、2004年又考到了美国与国联的关系。

可见,法美英日德的考查频率是十分高的。

4.广东历史试卷特色鲜明

①六年来,试卷长度不断缩短,选择题题量逐年减少。

1999年、2000年有37道选择题,2001年、2002年减少到30道,2003年再次减少到25道,预计再缩减的空间没有了。

②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非选择题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也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展示了学科内容综合程度加大和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既体现了对考生学科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③适度控制了学科能力的深度,合理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多数题目难度适中,没有刁难性的怪题,易于考生作答,体现了较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利于考生应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以2004年试题为例,题目设计兼顾了知识与素质、历史与时代的衔接,选材注意折射社会现实与素质教育。

例如:

第13、16、30题折射三农问题;

第14题折射反腐败问题;

第22题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第25题反映欧盟的扩大;

第27题纪念红军长征开始70周年;

第20、31题反映大国的兴衰等,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突显了历史学科鉴史识今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特征。

⑤2000年—2003年,广东试卷放弃了以往全国卷图、文、表并举的做法,连续四年未出现运用地图、表格提供思维意境的题目。

但2004年广东卷又出现了三幅图,全国几份卷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地图、图片、漫画等非文字资料,尤以上海卷最甚。

这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⑥年年都存在超纲现象。

2004年明显超出《考试大纲》范围的有第26题。

我们应慎重对待考纲所删除的内容。

二、2004年广东卷与江苏、北京、天津等分省命题试卷对比

1.2004年江苏卷特点:

2004年,首次分省命题的有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而北京卷、天津卷均是文科综合形式,参考意义不大。

只有江苏卷是单科试题,题型、题量、试卷结构完全一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分析江苏卷,我们发现其特点是:

(1)试卷结构稳中求变。

稳定:

①试卷的题型和题量保持不变,仍是三种题型,31个小题。

②考查内容仍是学科主体知识,比例合理,难易得当,试卷长度适中。

区分度较好。

③考查仍然注重中学教材的基本史实。

继续体现了源于课本,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原则。

变化:

①试卷中题型分值比例有变化。

材料解析题由34分上升为36分,问答题由41分下降为39分。

两种题型,几乎不分上下,平分秋色。

这与广东卷有惊人的相似。

材料解析题的26题、27题和问答题的29题、30题都是老问题的推陈出新,在有效地降低试卷难度的同时,又坚持了能力考查的力度。

②试卷考查内容上有变化。

与广东卷一样,2004年江苏试卷适当压缩了对政治史的考查比例,增加了对经济史的考查比例,从2003年的12%上升为24%。

此外,因为南京是中华民国的发祥地,考查中华民国史的比重大大增加。

江苏卷的10,11,12,13,27,30等题均考查中华民国史的内容,分值达36分,占卷面总分值的24%。

③问答题的设问背景有变化。

2003年的问答题都是直接给出一组设问,并根据设问归纳有效信息来解答。

而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的29题,是把《春秋》、《战国》和《秦疆域》三幅地图当作背景条件,要求从三幅地图的内容及相关对比中回答问题。

(2)加强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

因此,“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与广东卷对比,江苏卷尤其突出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以25个客观选择题为例,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试题分值就达57分,占此项总分值的77%以上。

难怪有人评价“2004年江苏题比会考题还简单”。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当然,江苏卷也注意了归纳、比较、概括、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的考查,试卷中第29题,命题者设计了三幅图片材料为新情境,要求考生对比、归纳、概括出相关知识内容。

(3)关注现实,时代感强。

与广东题对比,今年的江苏试题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透射出爱国、正义、社会改革精神的光辉。

如第12题是当今社会对“井冈山精神”的回照;

第5、29题揭示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真谛;

第28题是对思想解放、国家统一的呼应;

第31题对当今农村改革有警世作用;

第24、25题体现了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30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积极回顾。

这些题目不仅不回避时政热点,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当然,热点题并非急功近利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人文精神在热点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感受。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还注重江苏地域性特点,由于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立都于江苏南京,命题者既避开猜题、押题,又加大了对与江苏相关的中华民国史的史实的考查力度。

2004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从整体上看命题是成功的。

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选择题来看,题目过分依托于教材,以主观题来看,缺少思维含量高的能力性题目。

三道问答题的灵活性、综合性均欠缺。

2.2004年广东卷与江苏、北京、天津卷主观题落点对比(分省命题)

虽然2004年广东卷由全国高考命题组命制,但其主观题落点与江苏、北京、天津等分省命题试题有千丝万屡的联系,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表五:

2004年广东卷与江苏、北京、天津卷主观题及串题落点对比表

广东卷

江苏卷

北京卷

天津卷

①商鞅变法

②唐都长安、宋都东京的商业繁荣状况(图)

①春秋、战国、秦朝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图)

②郑和下西洋

①唐辽元清民族关系与融合②经济中心南移与传统科技

①民族关系与大一统;

明代军事制度、中外科技史②列举古代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活动,分析原因

①袁世凯独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的努力

②45年至49年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演变。

①中共与时俱进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②A、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B、中德两国建造铁路的不同结果

①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西方大国强国之路与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对比

①文艺复兴人物马基雅维利的人文主义思想

②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演变

①一战以来,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②苏俄农业发展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巴黎和会、美欧关系

②欧共体的目标及发展

从表五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命制的广东题,还是分省命制的江苏、天津、北京题,都从不同的视角涉及到了“地图的大量使用”、“三农问题”、“大国兴衰”、“美欧关系”、“国家的大一统”等方面。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默契?

值得我们深思。

3.2004年五份全国文综试卷看热点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①城市化问题;

(古代史里的城市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洋务运动)

②儒家学说的兴衰与社会政治发展变化。

③党的建设问题。

④三农问题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⑥中俄、中日关系(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⑦全球化问题。

⑧振兴老工业基地东北。

⑨区域文明,珠江流域文明,西北、西南、长江流域。

⑩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政治文明)

⑾大国关系(中美、中与欧洲,中法、美与欧洲)。

⑿战争问题(国际法、国际联盟)

⒀能源问题。

⒁民族问题,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⒂人才问题“以人为本”。

⒃古代典籍了解历史。

⒄台湾问题。

⒅中东问题

⒆朝鲜问题。

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2005年高考备考建议

1.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关注史学研究前沿问题。

(1)把握史学理论新变化,与时俱进。

研究高中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史学理论也实现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认真把握以下几种史学理论的巨大变化。

①以人类文明演进作为历史研究标准。

打破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的旧史观,彻底清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史学观影响,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的史学观。

新编通史均以“人类文明演进”为主线,新课标和新教材也是遵循这个理论。

人类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而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核心。

按照新的史学观,现行教材中刻意区分社会形态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少讲或不讲了,在复习备考中,应以“人类文明演进”作为重构知识体系的标准。

按此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②把“现代化”作为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

“现代化”就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现代化”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中整合史实、构建知识结构的理论旗帜,中外史都如此。

教材中的“近代化”概念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它和国际上通用的“现代化”概念是同一内涵。

③“全球化”应成为世界历史教学的又一理论基石。

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是全球化的起步,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世界一体化的步伐。

二战后,全球化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制度化”趋势,如各种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协定、国际公约的制订等。

“现代化”是指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而“全球化”是指人类文明的横向扩展。

按此观点,我们复习国际共运史内容时可把有关事件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角下去分析。

以十月革命为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加快发展”问题,本质上是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即要“现代化”。

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并不是虚幻的主义,而是“和平”、“土地”、“面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废弃和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就是明证。

列宁晚年对此有明确认识。

因此,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的新模式,而非教材上所说的“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2)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求真求实。

以岳麓版教材为例,高中新教材不仅渗透着新理念,而且反映了最前沿的史学研究成果,它鼓励我们探究真理,尊重历史,追求真实。

从复习备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①历史评价应求真求实,尊重史实。

如对秦始皇、隋炀帝、李鸿章、袁世凯、陈独秀、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而不要人云亦云,以本为本。

②长城不是中华民族封闭、守成的象征,相反,它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路标。

如两汉的军队横扫西域之际,长城迅速向西延伸,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出来了。

长城既是军事堡垒,又是商旅驿道,还是边境贸易的集散地,是中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地。

古老的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荣辱兴衰,见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③忽视人类的再生产研究。

生产包含物质生产、人的再生产、文化生产三种。

传统史学过于注重研究“物质生产”,而对“人的生产”产生偏失,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人的再生产”,十分注重血缘关系。

古代宗法制的实质就是以血缘为纽带,来建构社会秩序。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始皇扫荡母系氏族遗风的勇气与雄才大略,后来儒家强化了血缘关系在安邦治国、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中世纪的西方靠神权治国,而中国靠族权安邦,至今,祖宗崇拜仍是中国人的神圣大事。

④过渡教材增加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是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

如:

①道路交通在古代历史上十分重要,谁控制了交通,谁就在文化交流中占据优势。

②郡县制对大一统和中华文明的扩展起了重大作用。

③曲辕犁是农耕技术发展的顶峰。

④科举制对门阀士族的衰败和庶族地位的上升起了重大作用。

⑤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为什么还能创造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

因为宋朝的土地真正实现了私有化,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市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比同时期西欧的封建庄园进步多了。

⑥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全世界只有西欧才经历了封建社会。

实事求是地对比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程度比同时期西欧要发达得多,中国的综合国力和GDP也居世界第一(嘉庆之前)。

是工业革命拉开了中西的差距,工业革命使西欧各国迅速崛起,他们用物美价廉的商品打开了各国的国门,占据了世界市场,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法等西欧国家;

而古老的中国,不但没有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而且还不适时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力图抗拒这股潮流。

明清历史的复习应宏观一些,中西对比,放眼全球。

⑦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崛起时期:

①第一次崛起是秦汉时期。

主要靠军事扩展和丝绸之路的影响,仅限于汉文化的扩张,对世界的政治影响不大。

②第二次崛起是隋唐时期。

它是胡汉文化融合历炼的产物,隋唐的皇帝均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