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465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句讲义及练习Word下载.docx

  

(1)衔接、标示某种关系:

两个小句之间原本存在某种关系,用X关系词语来衔接、标示这种特定的语义关系。

如:

  他三下两下穿好一件衣服,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出院子。

  他去了,而且去得最早。

  

(2)显化某种关系:

各小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或几种关系,用特定的关系词语使特定的语义关系得到明显的标示。

  ①隔了几道墙,声音听不清楚。

  →因为隔了几道墙,所以声音听不清楚。

(因果)

  →如果隔了几道墙,声音就听不清楚。

(假设)

  ②小王的话影响了你,影响了我……

  →小王的话既影响了你,也影响了我……(并列)

  →小王的话不但影响了你,而且影响了我……(递进)

  (3)转化某种关系:

各小句之间原本具有A关系,现在使用另外一套关系词语,使A关系转变为B关系。

  ①那时,他们很少交谈,即使偶尔交谈,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

(让步)

  →那时,他们很少交谈,虽然偶尔交谈,但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

(转折)

  ②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因而,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

  →不但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而且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

(递进);

  三.复句的分类

  

(一)分类的原则

  汉语复句分类的原则可以概括为:

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关系:

是复句内部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标志:

是联结、标示各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关系词语。

  因果关系

  比如:

  ①没有事,很无聊。

  (没有特定的关系词语作为标记,语义关系模糊、不确定)

  ②因为没事干,所以很无聊。

  ③如果没事干,就很无聊。

  坚持汉语复句分类的这种原则是有道理的:

  

(1)逻辑-语义关系是隐含的,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不确定性。

而关系词语的标志,是一种客观的形式,不会因人而异,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

  

(2)语义关系和形式标记并非一一对应,但是,如果抓住特定的形式标志,就可以控制或者确定具体的语义关系。

  逻辑基础相同,但使用了不同关系词语标记,就形成不同的复句句式,如果不抓住特定的关系标记词语,复句内部特定的语义关系就不容易确定。

  

(二)二分和三分

  1.二分

  分句的分类是有差别的。

  传统语言学是根据复句内部的各个小句在语义上的正副轻重,将复句总体上一分为二:

  联合复句:

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联合复句通常包括并列、连贯、选择、递进等关系的复句。

  偏正复句:

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不是平等并列的,有主次、轻重之分。

偏正复句包括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目的、解说等关系的复句。

  2.二分的缺陷

  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有缺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复句中内部各小句之间未必都是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的。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而且下决心锤炼她。

(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反而下决心锤炼她。

(明显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却反而下决心锤炼她。

(绝对后重)

  

(2)偏正复句中的各小句到底是哪个偏,哪个正?

  除非你答应结婚,否则我不理你!

(后偏前正)

  除非他临时有事,否则他肯定来!

(前偏后正)

  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倡导汉语复句的三分法:

  复句:

并列类复句

  因果类复句

  转折类复句

  原则还是那个原则:

  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发现以下事实:

  a.并列类复句——并举罗列

  并列关系:

既有人找他,又有人找我。

(横列性)

  连贯关系:

先有人找他,接着有人找我。

(纵列性)

  递进关系:

不仅有人找他,而且有人找我(合取性)

  选择关系:

或者有人找他,或者有人找我。

(析取性)

  上边的讨论显示:

  广义的并列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横列性的并列,也可以是纵列性的并列,可以是共时的并列,也可以是历时的并列,可以是合取的,也可以是析取的,等等,不过,有一个本质属性:

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甲乙各事件之存在并举罗列的关系,而不存在因果上的联系,就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并列关系。

  b.因果类复句——因果顺承

  因果关系:

因为有人找他,所以他很高兴。

(已然性)

  目的关系:

一定要有人找他,以便让他高兴。

(虚拟性)

  假设关系:

如果有人找他,他准会高兴。

  条件关系:

只要有人找他,他决会高兴。

(未然性)

  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到:

  上述种种类型的实例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因果关系之中去。

而广义的因果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可以是已经实现了的,也可以是未实现的,等等。

不过,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

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各小句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逻辑事理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就都可以归并到广义因果关系之中。

  上边的种种讨论说明:

  广义的转折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截了当的转折,有先让步的转折,有先假设然后进行的转折。

不过,有一个本质的共性:

舍弃上述种种的语义关系的个性,只要甲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拟转关系或者矛盾关系,就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转折关系。

  课前提问

  

(1)把连贯关系放进并列关系的道理?

  

(2)把假设、目的、条件都放到因果关系去的道理是什么?

  (3)广义的转折关系怎么说?

  (4)让步的转折关系与其他转折关系有什么区别?

  (5)怎样证明让步关系就是一种转折关系?

  (6)“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让步关系的区别?

  (7)假设性让步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

并列、连贯、递进、选择

  

(一)并列关系

  1.并列关系的含义

  并列关系,指的是复句中的几个小句在语义上具有平等并列的关系。

  2.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

  典型格式有以下几种。

  

(1)又A又B——平列关系并列句

  

(2)不是A,就是B——对照关系并列句

  (3)A,就是说B——解注关系并列句

  3.并列关系的种类

  并列关系的复句有以下几个种类。

  

(1)平列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

几个小句分别叙述几件事或者一件事的几个侧面。

  b.平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既A,又B”、“也A,也B”、“一边A,一边B”、“一方面A,一方面B”等等。

  她又会做诗,又会画画。

  他既不是教师,又不是工人。

  c.特殊情况:

  有时,上述成套的关系词语也可以只出现一个“又”、“也”。

  这里(既)看不见灯光,也听不见声音。

  我(既)是学英文的,又是教英文的。

  有时,可以是没有关系词语的:

  我叫王志,这位是省里来的记者。

  (往往被判断为两个小句)

  

(2)对照关系的并列句

前后两个小句表示相对的语义内容,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

  b.其典型格式是:

  不是A,而是B

  c.对照关系具体可以分别为两个次类:

肯否对照和反义对照。

  c1:

肯否对照

  A、B两个小句一个表示肯定,一个表示否定,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

  他不是在祝贺你,而是在讽刺你。

  他是想借故离开,而不是真的去开会。

  上述两个句子都属于“肯定/否定对照”。

  c2.反义对照

  A、B两个小句表义相反,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

下边是一些反义对照的例子: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解注关系的并列句

几个小句分别表示对象和解释的关系,并列在一起,构成一种既平列,又说明的特殊关系。

  b.解注性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A,就是说B。

  A,换句话说B

  A,A1,A2,A3……

  c.种类

  解注关系的并列句有两个种类。

  c1.对等式解注:

两个小句语义对等。

  敌人在烧房子了,这就是说他们要逃跑了。

  →A,这就是说B

  文如其人,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

  →A,换句话说B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在于:

有标记。

下边是两个无标记的例子: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一根麻线难搓绳,一人难办大事情。

  →S1(比喻/解释)+S2(对象)

  c2.总分式解注关系:

两个小句在表义上具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但在表义上,总说和分说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

  他有两个儿子:

一个当了演员,一个还在读中学。

  (总←分[解释])

  小张今年二十三,小李今年二十五,两人都是大四的学生。

  (分←总[解释])

  

(二)连贯关系

  1.连贯关系的含义

  连贯关系,几个小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几件连续发生的事情,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几个相关的意思。

  2.典型格式

  A,接着/然后/又/才/就/于是B

  起先A,然后/接着/后来B

 如:

  ①他摇了摇头,又打了一遍手势。

  ②走进大门,他才想起这样作未必合适。

  ③一进省城的大门,他就觉得气氛不对。

  ④吃完了饭躺下来,老王这才踏实了一些。

  ⑤他蹲下身子,背起受伤的人,一只手提着药箱子,快步朝市中心走去。

  上边几个例子,都是有特点的:

①、②属于典型格式的例子,③、④属于有特殊标记的例子,⑤属于无标记的例子。

  3.特殊的连贯句

  下边是个特殊的连贯关系复句——顶针式连贯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有个碗,碗里有颗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它的结构形式是:

A—B,B—C,C—D……

  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特殊的连贯句和一般的连贯句的差别:

一般的连贯句几个小句体现一种时间先后的顺序,而这种特殊的连贯句中的各小句则由特殊的衔接方式,体现某种逻辑上或者空间上的联系。

  4.提示

  连贯关系的几个小句,如果舍弃时间、逻辑上的顺承个性,则各小句在表义上也呈现较强的平列性,因而,与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同一性。

  (三)递进关系

  1.递进关系的含义

  递进关系,说的是后一个小句所表述的内容比前一个小句在某些方面更进一层。

  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预示下文即将发生递进表示递进

  3.关系词语使用情况

  在递进句中,预递词和承递词的使用情况是多样化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预递词、承递词套用表示递进。

  他不但书读得多,而且字也写得好。

  不光铁会生锈,就连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

  

(2)预递词、承递词中,只用其一表示递进。

  他不说话,甚至连表情都没变。

  他会作曲,而且会唱。

  不过,如果一个也不用,有时不大容易确定是否表示的是递进关系。

  铁会生锈,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

(并列?

  他会作曲,也会唱。

  由此可见预递词和承递词之对于递进关系的促成、强制作用。

  (3)一种特殊的递进格式

  上述种种一般的递进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比较可知,下边是两个特殊的例子:

  他不但不和解,反而发了一顿脾气。

  他非但没有退缩回去,反而腆着脸笑嘻嘻地走过来。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

先说出一个否定意思(不A),以此为基点,向一个肯定的意思(B)反转推进,形成反转性递进句——反递句。

  (四)选择关系

  1.选择关系的含义

  选择关系,说的是小句间具有选择关系的复句:

说话人用两个或者几个小句列出几件事或者几种情况,让对方从中选择一种。

  选择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或者A,或者B。

  其他的还有:

  不是A,就是B。

  要不A,要不B。

  与其A,不如B。

  3.选择关系的种类

  从各小句内部的语义关系来看,选择关系的种类基本上可以分别为以下两种:

直陈式和疑问式。

下边分别讨论。

  

(1)直陈式选择句:

是用陈述句构成的选择句。

有三种具体的情况:

任选句、限选句和决选句。

分别介绍。

  a.任选句:

表达或此或彼,任凭选择意思的选择句。

语气比较和缓。

以“或者A,或者B”为代表。

  如:

  或者你来,或者他去,你们自己安排。

  上午就去,或者下午抽时间去,反正取回来就行。

  有时,任选句的选择范围不一定是两项,可以是多项的:

  打打球,看看电影,玩玩牌,或者到郊外散散步,随便你怎么样去做,只要高兴就行。

  总之,任选句的总体特征是不限定选择的项目。

这一点似乎可以看作是这两种选择句的形式上的一般特征。

  b.限选句:

表达非此即彼的意思,要求从两个项目中选择一项,强调二者必居其一,语气比较坚定。

限选句的典型格式是“不是A,就是B”、“要不A,要不B”、“要么A,要么B”。

  例如:

  你们两个人,不是你去,就是他去,你们看着办。

  要么去做工,要么在家带孩子,你自己做主。

  有时,“或者A,或者B”在语境的暗示下,也可以表示“非此即彼”的限选句的含义。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调,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要么A,要么B……”、“或者A,或者B……”有三项或者三项以上,则通常被认定为任选句:

  人们要么尊他“孙老”,要么唤他作“老孙”,要么称他“孙猴”,要么就叫“孙会计”。

  c.决选句:

表达“舍此取彼”的含义,强调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经过衡量决定选择其一,语气更加肯定。

决选句的典型格式是:

  与其A,宁可B。

  与其A,毋宁B。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句子:

  与其苟且一生,不如轰轰烈烈一场。

  这个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丞相牛金星来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方式,也是一种优选式。

  下边是上述三种句子关系的比较:

  

(2)疑问式选择句:

是用疑问句构成的选择复句。

典型格式是:

  是A,还是B?

  A,还是B?

  是你去,还是他去?

你们两个商量。

  你去,还是他去?

  在一般情况下,“是A,还是B”总是和疑问语气相联系起来,只有在充当无条件句的前句时,这个格式不表示疑问:

  不论是你去,还是他去,都必须把这件事情办好。

  上边介绍的是选择关系的一般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关系复句的内部所包含的几个小句,实际上也是列举了几件事情、几种情况,以供人据实选择。

所以,如果舍弃了各小句之间的选择关系的语义关系的个性,则各小句之间的并举罗列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而,被视为广义并列关系之中的一种。

  如前所述,汉语广义并列关系复句中包含四个下位的关系类型:

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

这些不同的、有语义个性的复句关系的共同点在于:

它们所包含的小句之间都含有并举罗列的特征,如果舍弃各自的语义关系个性,这种共同的并举罗列的语义关系特征,就可以将它们聚合在一起,构成汉语的广义并列关系的复句。

  

(1)连贯关系最本质的特点?

  

(2)递进关系应该怎么说?

  (3)选择关系怎么分的类?

  (4)任选句的特点?

  (5)限选句在形式和意义上有什么特点?

  (6)决选句怎么解释?

  (7)任选和限选的共同点?

与决选句区别?

  五.广义的因果句

  

(一)因果关系

  1.因果关系的含义

  因果关系,指一般的因果关系。

指复句内部包含的小句之间,具有实际上的因果联系。

  2.因果关系的种类

  因果关系可以根据其中“因”与“果”的不同联系划分为两个类型。

  

(1)说明性因果:

主要用于说明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个小句提出原因,另外一个小句说明在此原因之下产生的结果。

  说明性因果句的典型格式是:

因为A,所以/因此/因而/故/以至B。

  因为贫农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

  由于饿,她已经没有力气走路了。

  他家住的地方远,所以晚来了一步。

  他靠久了,想活动一下身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几句的表述顺序都是由因到果:

前句表述原因,后句表述结果。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由于上述表述顺序相反的顺序,即“由果溯因”的顺序:

前一句说出某种结果,后一句补充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他之所以没来,是因为有病。

(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

  当时我啥也没说,因为我无话可说。

(补充结果产生的原因)

  

(二)目的关系

  1.目的关系的含义

  目的关系,指的是表述行动及其目的的复句。

  2.目的关系的典型格式

  目的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目的关系的上述两种典型格式实际上体现了目的关系的两种类型:

求得目的关系和求免目的关系。

  

(1)求得目的关系:

表述实施某种行为,企求取得某种结果的目的句。

  求得目的关系以“A,以便B。

”为代表格式。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要注意身体,以便早日康复。

  他顺势伸了伸四肢,借以轻松轻松。

  你别拿走,放在这里,好让我仔细看看。

  

(2)求免目的关系:

表述实施某种行为,以求避免某种结果的目的结句。

  求免目的关系以“A,以免B。

”为典型格式。

  医生正在抓紧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你快回去吧,免得家里担心。

  你要尽量做好,省得让人家批评。

  如前所述的各种目的句有各自的语义个性,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其中的两个小句行为句和目的句中,目的句通常表示某种结果,而行为句通常表示某种原因。

目的句通常可以转变为原因句:

  →要早日康复,所以,要注意身体。

  →别让家里担心,所以,你快回去吧。

  实际上,这也正是将目的关系归入到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和依据。

  (三)假设关系

  1.假设关系的含义

  假设关系,指的是小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

前一个小句表示某种假设的前提,后一个小句表示由这个前提推导出来的结果——所以,在逻辑上,与一般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有较强的一致性,这正是将之归为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的重要依据。

  2.假设关系典型格式

  假设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如果你起得早,就告诉我。

  假如你是外地人,感觉就不同了。

  上边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关系词语齐全。

  有时,关系词语可以不出现:

  你不表态,大家会失望的。

  一般的假设关系是假设的前提在前,而结果在后。

有时,还可以是结果在前,假设的前提在后的倒序形式,目的是结果更加醒目:

  就是党的干部也难免要受到批评。

  3.特殊的假设句

  有两类格式:

  

(1)要不是A,就B——反事实假设与结论:

前句提出一个反事实的假设,然后,后句接着表述由这个前提推出的结论。

  要不是我及时出手,你早就死了。

 [我及时出手了][你没有死]

  要不是我来得早,他也被抓走了。

  [我来得早][他没被抓走]

  

(2)如果说A,那么就B——说法上的假设与结论。

  如果说小王是老虎,那么他爱人就是武松。

  如果说你是业务上的尖子,那么,小王就是尖子中的尖子。

  在表达上,这种说法上的假设具有某种比喻效果,还有一定的夸张性。

  4.提示:

假设关系中的虚拟的前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拟原因,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果,因此,假设关系中的前提和和结果之间也是某种因与果之间的关系,这是将假设关系归入广义的因果关系的本质原因。

  (四)条件关系

  1.条件关系的含义

  指小句之间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条件关系的典型的格式有:

  只有A,才B。

/只要A,就B。

  除非A,才B。

  无论A,都B。

  3.条件关系的种类

  上述三种格式,实际上体现了条件关系的三个种类。

条件关系的复句内部,可以根据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有条件句:

一个小句说明一个或几个条件,另一个小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之下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格式是:

  只要A,就B。

/一A,就B。

/必须A,才B。

  只要我一外出,家里就安静了。

  “我外出”是“家里安静”的充分条件:

只要“我外出”,“家里就安静”。

不过,它并不是唯一的条件,除了“我外出”之外,其他如“不说话”、“病了”、“死了”等等,都可以产生“家里安静”的结果。

  由此可知,所谓“充分条件”是:

有A就有B,没有A,未必就没有B。

  只有呼吸到空气,人才能活着。

  其中的“呼吸到空气”,是“人活着”的必要条件,人要活着,必须要呼吸到空气,但是,只是呼吸到空气还不能保证活着,此外,还必须有“吃食物”、“喝水”、“必要的安全”等等。

  所以,所谓“必要条件”是:

没有A,就没有B;

但是只有了A,也不成B。

  除非你去接,他才肯来。

  其中的“你去接”是“他来”的唯一条件: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就不能得到这个结果。

  所以,所谓“唯一条件”是:

除了A,就不成B。

  

(2)无条件句:

前一个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一个小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一个结果。

  不管A,都B。

  任凭A,都B。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完成任务。

  不管下雨下雪,他都按时来。

  任凭别人说什么,自己都要有自己的原则。

  (3)“只要A,就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