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348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华初中地理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中纬度:

30°

~60°

高纬度:

60°

~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有无数条)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 

本初子午线(0°

经线):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以东的180°

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

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

(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之经线经度和等于180°

,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

W和160°

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20°

W以东到160°

E为东半球。

W以西到160°

E为西半球。

切记:

--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

160°

E——180°

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W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

而160°

E以西为东半球,以东为西半球。

3、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格,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

自西向东,在北极看是逆时针,在南极看是顺时针

(2)周期:

一天,大约是24小时(3)产生的现象:

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晨昏线的移动:

晨线向西移动,昏线向东移动。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2)周期:

一年。

(3)产生的现象:

四季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北半球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南半球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4)公转的重要特征:

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

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2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时间:

春分到秋分之间,3月21日至9月22日)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12月22日)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秋分到第二年春分,9月22日至3月21日)

二、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

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0°

~23.5°

S(23.5°

N)]为热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23.5°

N~66.5°

N)为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23.5°

S~66.5°

S)为南温带;

南极圈以北(66.5°

N~90°

N0为北寒带;

南极圈以南(66.5°

S~90°

S)为南寒带。

3、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三节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a数字式:

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

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

1∶50000000,或1/50000000,或:

五千万分之一。

b线段式:

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c文字式:

在地图上用文字写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例如:

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距离10千米。

(2)地图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3)在同样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4)基准比例尺:

1:

10万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

2、地图上的方向

(1)基本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指向正北方向。

(2)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北极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为逆时针;

南极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为顺时针。

3.。

图例:

在地图上,用以表示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称为图例。

注记:

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数字,都叫注记。

第四节地形图

1、海拔:

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为8844.43米,也是世界海拔最高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处是吐鲁番盆地艾丁湖底,--155米,而世界海拔最低处是马里亚纳海沟底,为海平面以下11034米。

2、相对高度:

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

3、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陆地表面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等高线密集处,地势起伏大,表示陡坡;

等高线稀疏处,地势起伏小,表示缓坡。

4、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或湖泊)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

5、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1)山峰: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

(2)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3)陡崖:

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的地形部位,并在图上绘有陡崖图例。

(4)鞍部:

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

6.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

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

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高山用棕褐色。

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

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7.五大地形

类型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较高,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不定

较低,200米以下

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方法

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

等高线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与山地相似但等线数值较低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风低外高

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1节疆域和行政区划

1.我国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1)经度位置:

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热量丰富,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

E多),最西端-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

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曾母暗沙(4º

N)、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

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西南面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4。

我国的海疆:

(1)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3)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

(4)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岛屿。

(5)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6)三大半岛:

山东半岛(山东省),辽东半岛(辽宁省),雷州半岛(广东省)

(7)三大海峡:

渤海海峡(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连接渤海和黄海)台湾海峡(台湾岛和福建省之间,连接东海和南海)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5.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

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见教材)

6.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1)面积最大的省:

新疆,面积最小的省:

澳门

(2)跨经度最广的省:

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

海南。

(3)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4)大陆海岸线南北起点省:

广西,辽宁(5)人口最多的省:

河南,最少的省:

澳门(6)全部位于热带的省:

海南(7)少数民族最多的省:

云南

第2节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有很大影响,给国家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也会带来大量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上学困难,住房拥挤,生活垃圾成堆。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3、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

东西人口分界线:

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第3节多民族的国家

1、 

民族构成: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

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民族政策:

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1节中国地势和地形

1。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由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阶梯: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③交通: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另一方面,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

我国地形主要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型分布:

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3.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①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发展种植业,高原发展畜牧业,山区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

②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

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4。

我国的主要山脉:

(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⑵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⑷弧形山系: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山脉,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5。

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海拔1000米左右,我国第二大高原。

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3)黄土高原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海拔1000米到2000米,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6.我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1)四川盆地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紫色盆地”之称,内部多低山丘陵,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

(2)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天山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3)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多沙漠,戈壁。

(4)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7.我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2)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是鱼米之乡。

8.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暖温带)、东南丘陵(亚热带)等

第2节气温和降水

l.气温和温度带

(1)气温分布特点为:

①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OC。

原因: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越往北越少;

而且来自西伯利亚,蒙古的冷空气(寒潮)对我国北方影响大。

②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

夏季我国南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差别不大。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3)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分为五个类型(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此外还有青藏高原垂直温带带)

2.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

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多数地方夏秋季节降水量多,冬春季降水量少。

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北方雨季短,河流汛期短。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第3节天气和气候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特征:

冬季吹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寒冷干燥;

夏季吹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和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温暖湿润。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

其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1)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北差异大;

(2)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东西差异大;

(3)地形多种多样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3.气候的优缺点

(1)我国气候的 

主要优点是:

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和成熟有利;

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2)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

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旱灾害;

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第4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1)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我国大多数河流为外流河,以流入太平洋为主,如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澜沧江,;

但是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洋;

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2)最终不流入海洋,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

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内流河。

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

2.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丰富,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2)从格拉丹东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

(3)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段长江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

(4)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这一段支流少,江阔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响,水位定时涨落。

(5)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降水量大,经常泛滥成灾。

(6)长江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等优点,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7)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经在干支流上建成葛洲坝,三峡,二滩等多座水电站。

3.黄河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2)从巴颜喀拉山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流经我国地势一二阶梯交际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已经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多座水电站;

青铜峡以东水流平稳,泥沙冲积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3)河口镇到河南盂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先后接纳了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

(4)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5)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治黄的关键是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

4.我国的湖泊众多,有2000多个,淡水湖有:

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

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位于西藏中部的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1、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是世界资源大国。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2、自然资源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

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

②非可再生资源:

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

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

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第1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

(2)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引水工程有:

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

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3.水能资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第2节土地资源和农业

一、我国土地资源

1、特点: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

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3、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我国土地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既要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

又要有足够的光照、热量和水分。

1、我国农业的差异:

①东西差异(界线:

400mm年降水量线。

)东部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