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316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docx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2课《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盘古开天地》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翻身缓慢支撑滋润

劳累血液奔腾茂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看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吧!

3、板书课题:

12、盘古开天地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交流探讨:

这一自然段讲述了什么内容?

2、出示第一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3、这一自然段写了盘古在天地之间睡了很久。

4、“混沌”写出了宇宙模糊不清的样子。

可以换成:

浑浊、模糊等词语。

5、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宇宙比作大鸡蛋。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天地合为一体、混沌一片的样子。

6、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交流探讨:

这一自然段讲述了什么内容?

2、出示第二自然段: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这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

4、“咔嚓”“巨响”写出了盘古力气巨大。

5、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

轻——重清——浊

上升——下降天——地

(2)对偶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大鸡蛋”中的物质变成天和地的缓慢过程,体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拓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作用: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4)仿写句子:

甜而美的东西,慢慢沉淀,逐渐变成思念;苦而涩的东西,慢慢升华,渐渐变成忘怀。

6、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交流探讨:

这两个自然段讲述了什么内容?

2、出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3、写出了盘古顶天立地。

4、出示句子: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一万八千年”说明时间长久,表现了盘古有恒心、有毅力。

5、出示句子: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盘古比作一根柱子,突出了盘古对天地形成的重大作用,表现了盘古坚强不屈、认真负责的精神。

6、十年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

一百年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

一千年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

一万年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

十万年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

7、出示句子: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指导朗读)

8、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交流探讨: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分别变成了什么?

完成表格。

身体

世间万物

呼出的气息

发出的声音

眼睛

四肢和躯干

血液

汗毛

汗水

2、出示课文: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3、完成表格。

身体

世间万物

呼出的气息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发出的声音

隆隆的雷声

眼睛

太阳、月亮

四肢和躯干

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血液

奔流不息的江河

汗毛

茂盛的花草树木

汗水

滋润万物的雨露

化身万物

4、省略号的作用:

说明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化成了世间万物。

5、想象:

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

他的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他的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

他的心脏变成了奔涌的岩浆;

他的骨骼变成了支撑天地的柱子……

6、盘古的一切都化作了万物,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样的一位英雄,你还想说些什么?

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劈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是你,把自己的全身化作了宇宙的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7、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1、盘古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力气大:

一使劲坐了起来,“大鸡蛋”就裂开了条缝,他拿起斧头就劈开了黑暗。

(2)有责任心:

为了怕天地合并,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中间。

(3)持之以恒:

盘古像根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撑了不知多少年。

(4)无私奉献:

从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2、班里要举办一场神话故事展,你会准备哪些资料呢?

提示:

从神话的起源、神话中的人物、神话故事的内容、神话带来的启示、意义等方面来写。

(六)写法借鉴 

巧用对偶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在描写宇宙被盘古劈开之后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描写了天和地形成的过程。

(七)知识梳理

盘古开天地

很久以前: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轻而清:

重而浊:

顶天立地精疲力竭倒下

化身万物气息:

风云声音:

雷声

左眼:

太阳右眼:

月亮

四肢和躯干:

四极和名山

血液:

江河汗毛:

花草树木

汗水:

雨露

(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持之以恒无私奉献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

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

她又考虑着:

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

这未免太麻烦了。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

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一句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女娲造人不辞辛苦。

三、课堂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盘古拿起斧头劈开黑暗,把(天)和(地)分开,然后头顶天,脚踏地,使天地成形,最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上的(万物)。

2、“奔流不息的“息”的意思是(B)。

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歇

C繁殖;滋生D音信

(二)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选择。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

1、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B)

2、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D)

 

自主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回答

交流词语

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及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

 

读课文

读后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交流

指名读

指名说

 

交流修辞手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