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继续教育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考试Word格式.docx
《乌海市继续教育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海市继续教育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考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的不可能的。
”
*正确
9.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因为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0.油菜花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主要作用促进有机物分解。
、单项选择(每题2分)
1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o
A.企业小循环
.区域中循环
C.循环经济
D.社会大循环
12.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A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C生态精神
D生态和谐
13.()是现代工业的血液。
A煤炭
C石油
D太阳能
14.生态旅游于()首次提出。
A1983年
1980年
C20世纪90年代
D本世纪
15•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对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o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16.东方文明走向鼎盛时代是在()o
A.文明原形态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生态文明时代
17.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对于企事业单位要实行()。
A.经济发展优先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B•先污染后治理制度
C•放宽污染排放量标准制度
*D•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
环境的支撑
A全面
可持续
C又快又好
D协调
19.()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
C循环发展
D生态发展
2°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
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C生态和谐
D生态精神
三、多项选择(每题3分)
21•地球生命力指数由()三个独立的指标组成。
A•陆地
•淡水
C.海洋生物群落
D•冰川
22•循环经济的原则是()o
A•低消耗
C.再利用
D.资源化
23.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过程,使经济活动有机地组成一个循环利用的流程,其影响有()O
A.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C.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D.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
24•生态经济,是一种将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实现()的经济形态。
A.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
C•信息传递
D.价值增值
25•从器物层面理解生态文明,它包括()o
A生态化的产品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C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制
D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26•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表现为几个难以为继,分别为()o
A人口增长难以为继
C能源资源难以为继
D环境的承载力难以为继
27.环境污染又分为()
A空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白色污染
2&
从器物层面理解生态文明,它包括()o"
"
29•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包括()
A违法成本低
用人导向
C资源低价
D守法成本高
30.生态问题包括()等。
A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
C能源枯竭
D人口膨胀
3仁人类工业文明面临的困境有()o
A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失衡
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计成本
C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D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失衡
32.低碳融资渠道包括哪三个路径()
A国家实验室融资
公司研发资金
C风险投资
D股票投资
33.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o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34.虎变为濒危动物是因为()o
A•生境变化
C•气候变化
D.现代人类对其的影响
35•生态文明内容丰富,它不仅指自然生态,同时还包括()o
A.生态政治文明
•生态科技文明
C.生态制度文明
lv*
D.生态环境文明
36•党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
A.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C•保持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D.大力开发能源
37•压制中国崛起的问题有()o
V
A•能源危机
•资源枯竭
'
C环境问题
D.制度问题
3&
拐点转型的世界对中国文明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机遇,治国目标新定位在于文
明模式创新是中国的新选择、新目标,具体表现包括()O
A•中国和世界都需要新物种文明
C•工作重心需要转型
D.治国方略的大转型
39.国土资源包括()
A土地
C天空
D海洋
40•资源危机"
主要表现在()
A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
B非再生资源的保护
C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D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