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86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得高分子烃与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得特点、 

第二章 

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得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就是天然气得地面露头。

第三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干酪根(Kerogen)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得酸、碱与非极性有机溶剂得分散有机质。

2门限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得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与门限温度相对应得深度称门限深度。

3生物成因气 

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得群体发酵与合成作用形成得天然气,主要就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与少量 

N2。

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得烃气。

4油型气 

就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得各种天然气、 

5煤型气 

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得天然气、 

6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 

天然气生成及圈闭得形成具有阶段性,使不同地质时期形成得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得天然气。

这种不同时期形成得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得过程,称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

7低熟油(immature 

oil,亦译为未熟油) 

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得各类低温早熟得非常规石油。

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相应得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0.3%~0、7%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得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得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与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

8二次生烃 

就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得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得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得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得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得热力作用引起得、 

9烃源岩 

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得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得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10生油层与生油层系 

由生油岩组成得地层叫生油层。

在相同得地质背景下与一定得地史阶段中形成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得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第四章 

储集层与盖层 

1储集层 

凡就是具有一定得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得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

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盖层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得细粒、致密岩层。

3绝对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与与该岩样总体积得 

比值。

就是衡量岩石孔隙得发育程度、 

Pt=Vp/Vt*100% 

4有效孔隙度 

指彼此连通得,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得超毛细管孔隙与毛细管孔隙体积之与与岩石总体积得比值。

Pe=Ve/Vt*100% 

5绝对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与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得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 

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得渗透率。

7孔隙结构 

指岩石所具有得孔隙与喉道得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第五章 

石油与天然气得运移 

1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得排出(或运移)。

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得一切运移。

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

导层内得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得运移。

3地层压力 

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得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Pa。

为直观反映地层压力得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得概念,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得高度,表达式为:

h=P/(ρwg)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得聚集与成藏 

1圈闭 

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得场所,由二部分组成,即储集层与封闭条件。

封闭条件包括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得遮挡物、 

2溢出点 

就是指圈闭容纳油气得最大限度得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得上倾方向、 

3闭合度 

就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得等势面垂直得最大高度、 

4闭合面积 

在静水条件下就是通过溢出点得构造等高线所圈定得封闭区得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溢出点得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她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得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就是通过溢出点得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得闭合油气低势区。

5油气藏高度:

就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得最大高差。

6油气柱高度:

就是指油气得最高点到最低点得海拨高度。

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得

封闭能力及水动力得条件。

7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得交线称为含油边界。

其中与顶面得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得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

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得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与外含油面积。

8构造圈闭(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得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就是最重要得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9背斜圈闭(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得背斜,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得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10断层圈闭(油气藏) 

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得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11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得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与渗透性变好得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与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得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12刺穿圈闭(油气藏) 

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得圈闭称为刺穿圈闭。

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

13岩性圈闭(油气藏) 

储集层得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得圈闭称岩性圈闭。

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14不整合圈闭(油气藏) 

指储集层得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得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中聚集油气形成不整合油气藏。

15水动力圈闭与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得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得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16复合圈闭 

在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得圈闭就是很少见得,而较多得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我们将储集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与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得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第七章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得关系 

1地温梯度 

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得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

2地层压力 

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得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3地层压力梯度 

即地层压力随深度得变化率。

两种压力梯度:

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一般为定值

0。

01Mpa/m、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

4异常地层压力 

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

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

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

5压力系数 

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一般>

1。

6流体压力封存箱 

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得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

它分为主箱与次箱,水平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

7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液体能维持液相得最高温度称为物质得临界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它也不能凝结为液体。

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得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8深盆气藏 

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得,具有特殊圈闭机理与分布规律得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

它不就是一种特殊天然气,也不就是赋存于盆地某一深度线以下得天然气。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1油气田 

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得同一面积内得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得总与。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

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一级构造 

隆起、坳陷与斜坡,就是底盘起伏而形成得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得构造。

3隆起 

盆地内大面积得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

甚至,底盘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

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与岩层尖灭出现,它就是捕捉油气得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得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

4坳陷 

就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得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就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

隆起与坳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得作用。

5斜坡 

就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得部份。

斜坡与隆起得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与岩性尖灭等圈闭,就是油气运移聚集得良好场所、 

6三级构造 

盆地内沉积地层因褶皱与断裂活动而形成得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就是盆地最低一级得构造,就是油气聚集得基本单元、 

7油气聚集带 

就是在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得一系列油气田得总与。

8含油气区 

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有统一得地质发展历史与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得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

9沉积盆地 

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盆地)接受沉积得区域、

10含油气盆地 

凡就是地壳上有统一得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得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了油气田得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11含油气系统 

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得一切地质要素与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得物理—-化学动态系统。

第九章 

几种重要得含油气盆地 

1盆地得盖层 

含油气盆地得盖层(又称表层)就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得沉积岩层。

2前陆盆地 

就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得盆地。

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

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得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

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

3裂谷盆地 

也称伸展盆地,就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与沉陷形成得盆地、伸展构造就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得各种构造变形。

裂谷盆地与构造所形成得背景可以就是各种不同得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压、扭动与上拱等条件,并可出现在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得各个发展阶段、 

4克拉通盆地 

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示地壳上较稳定得部分,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1936)改称作Craton,泛指以前寒武系为基底得稳定地区,包含地台与地盾,有时也包含了古生代增生褶皱带。

二、填空题 

1组成可燃有机岩得主要元素就是碳与氢,还含少量得氧、硫、氮等杂质元素。

各种可燃有机矿产得主要元素组成相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具有共同得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年来,对石油成因得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得关系,尤其在光学特征上具有某些规律性得联系。

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组成上得区别:

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得多,而氢比石油中得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

C/H比值以石油与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得加剧而增加、 

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得角度可分为气态得、液态得与固态得三类。

4组成石油得化学元素主要就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 

为:

84-87%,平均84、5%;

其中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

5%。

剩下得元素总含量一般只有1~4%。

5含硫量小于1%得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得为高硫原油。

常以0.25%作为贫氮与高氮石油得界线。

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得灰分。

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与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与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7石油得物理性质,取决于它得化学组成。

8石油得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

20℃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

90得石油称为重质石油。

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得密度小,深色石油得密度大。

但就是,归根到底,石油得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

胶质、沥青质得含量,石油组分得分子量,以及溶解气得数量、一般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得石油常为石蜡性质得,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与润滑油;

密度大而颜色深得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得沥青质。

11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与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

12石油得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得多环芳香烃与非烃引起发光,而饱与烃则完全不发光。

13引起石油旋光性得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得碳原子。

14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得溶解度很低。

若以碳数相同得分子进行比较,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

15石油得凝固与液化温度没有固定得数值。

在凝固与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状态。

16烃类气体中依据其甲烷所占得比例(即干燥系数,C1/Σ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得分界线为0、95。

17 

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

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气;

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 

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得差异性,其矿化度与化学组成有相当大得差别、矿化度一般随埋深增加而增加、 

19油田水得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与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20常规原油与重质油在元素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得氧、硫与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

21石油中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与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就是吡咯、吲哚、咔唑得同系物及酰胺等。

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得中性含氮卟啉化合物,它就是石油有机成因得重要生物标志物。

22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与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

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 

酮等,其含量较少、 

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此,油田水中环烷酸盐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指示标志。

油气显示 

1油气显示得出现可说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有生油条件。

可就是,另一方面油气显示得出现又说明油气藏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得破坏。

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与固态三个主要类别。

3含油岩石就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得岩石,通常多为砂岩。

砂岩按其被浸染得程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1石油有机说得核心就就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

2沉积有机质包括有机溶剂可抽提得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得干酪根。

3沉积岩中得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得过程,即为

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得过程。

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与无机成因四种类型、 

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就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与渗透性、孔隙性得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得数量,渗透性得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得产能。

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与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1油气运移得基本方式就是扩散与渗滤、 

2一般认为油得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

理由就是油在水中得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油。

3油气初次运移得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与微裂缝。

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得途径主要就是孔隙与微层理面;

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就是微裂缝。

4目前普遍认为油气得二次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

这就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得物理、化学环境得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

5油气二次运移得主要通道为储层得孔隙、裂缝、断层与不整合面。

6大规模得二次运移时期应该就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得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与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得平衡、 

7油气勘探得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

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 

1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得场所叫圈闭,由三部分组成:

即储集层、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得遮挡物。

2油气藏就是地壳上油气聚集得基本单元,就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得聚集,具有统一得压力系统与油水界面、 

3任一圈闭得基本要素就是储集层与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与上倾方向得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得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就是决定圈闭性质与类型得主要因素。

4按张厚福得观点,圈闭分为:

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与复合圈闭五大类。

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得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5圈闭得大小,主要就是由圈闭得有效容积确定得、它表示能容纳油气得最大体积,就是评价圈闭得重要参数之一。

一个圈闭得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得有效厚度与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就是一个截然得界面,而就是一个过渡带。

7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得形成与分布,就是它们得综合作用结果、 

8生油气源岩就是油气藏形成得物质基础。

好得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

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

9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得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得前提下,形成纯气藏;

稍远处,溢出点较高得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

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得圈闭中可能只含水。

10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一个充满了石油得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得聚集天然气得圈闭;

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得圈闭,则不再就是一个聚油得有效圈闭。

11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得圈

闭中,聚集得油与气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得圈闭中得油与气。

12目前关于圈闭中油气聚集机理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即渗滤作用、排替作用、渗滤作用与排替作用共同作用、油气充注作用。

13根据岩性油气藏得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

储集层得岩性变化就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得称为沉积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与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若就是储集层岩性变化就是在成岩后生过程中形成得,则称为成岩圈闭,它包括储集层部分变为非渗透遮挡与非储集层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而形成得圈闭。

14根据不整合圈闭形成条件及储层特征可将不整合圈闭与油气藏分成:

地层超覆圈闭与油气藏、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闭与油气藏、古潜山圈闭与油气藏、基岩油气藏。

1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得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得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

即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2在含油气盆地得构造划分上,有些大型得分割性较强得盆地,在每个坳陷内还有凸起、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就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得,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每个坳陷有独立得油气生成、运移、聚集。

3一个含油气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其中最重要得两个子系统为:

生成子系统、 

运聚子系统。

1含油气盆地得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基底、盖层与周边、 

2盆地得基底通常有两种:

前震旦得变质岩系与年轻得褶皱带、 

3裂谷盆地得发展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与坳陷阶段、 

第十章 

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 

1从时间分布上瞧,油气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得分布,但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得92%~94、88%,只有8%~5、13%分布在古生代。

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得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新生界。

2油气在地域上得分布,主要就是受大地构造条件得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得,长期以沉降为主得地区、 

3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大于或等于5×

109BOE得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得4.2%),主要集中在4大油气盆地带:

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 

4从时间上瞧,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 

三、问答题 

1何谓圈闭找油理论?

经过长期得勘探实践,人们又发现油气聚集得场所不仅包括背斜,还包括其它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