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188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docx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摘  要

报刊杂志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并且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沟通传播的纽带作用,这在五四运动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五四运动时期,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报刊杂志中,中国的爱国进步人士通过杂志报刊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并吸引世界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本文考察了五四时期重要报刊杂志在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并对此做出分析。

关键词: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杂志;中西方文化交流

 

NewspapersandmagazinesduringtheMayFourthMovementintheroleofculturalexchange

ABSTRACT

Newspapersandmagazinesisthesocialcultureofimportantcommunicationtool,andindifferentculturecommunicationlinkplayscommunicationrole,whichspreadintheperiodoftheMay4thmovementperformanceisveryoutstanding.May4thmovement,inthelargehavesproutedappearedinnewspapersandmagazines,ChinesepatrioticprogresstotheChinesepeoplethroughmagazinesoftheintroductiontothewesternscientificanddemocraticideas,andattracttheworldattentiontoChina'sideologicalculture,promotedtheexchange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ThispaperinnewspapersandmagazinesMay4thmovementimportantculturalexchangesbetweentheMay4thmovementperiodofthishistoricalfacts,andmakeanalysis.

Keywords:

TheMay4thmovement;Newspapersandmagazines;Exchang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

 

目  录

  引言…………………………………………………………………1

 1. 五四时期较为重要的报刊杂志………………………………2

 2. 各报刊杂志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和影响………………2

 2.1 报刊杂志的宣传传播作用…………………………………………2

 2.2 宣扬西方科学与民主………………………………………………2

 2.3 传播马克思主义……………………………………………………4

 2.4 报道国际重大事件…………………………………………………4

2.5 全面介绍西方文学哲学科技著作…………………………………5

3. 总结………………………………………………………………6

 

 

引  言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其中报刊杂志在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通过各类的报刊杂志更加普及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也引发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

 

1.  五四时期较为重要的报刊杂志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各类报刊杂志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但是对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影响较为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月刊。

初名《青年杂志》)、《新潮》(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

月刊。

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刊物)、《每周评论》(1918年12月创刊于北京。

由陈独秀、李大钊发起并主编。

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政论性刊物)、《国民》(1919年1月在北京创刊)、《晨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

《晨报》的前身为《晨钟报》,1918年12月改称《晨报》)。

这些报刊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因此,本文以以上几种杂志报刊为出发点,进而深入探讨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当中发挥的作用。

2.  各报刊杂志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和影响

2.1 报刊杂志的传播宣传作用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新闻业得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报刊杂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成为了宣传新思潮、新思想的园地和新旧思潮论战的阵地,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说过:

“出版的根源意义是让一种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

”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正是将他们的一种想法通过报刊杂志交给公众思考,最终影响到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2.2 宣扬西方科学与民主

《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

发表在1卷1号的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六项希望: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告诫国人:

“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文章,它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并由此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因此《警告青年》一文成为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而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

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标准,凡违反科学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新青年》创刊之后,首先抓住的是思想文化问题,并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

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而陈独秀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坚定地宣称: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对民主、科学的张扬,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醒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为西方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就再一次号召和鼓舞全国人民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此后,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并且从思想上诱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新青年》孤军奋战之际,《新潮》杂志脱颖而出,毅然投身于新文化阵营。

《新潮》的出版,扩大了《新青年》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样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宣传科学与民主。

《新潮》以文艺复兴为英文名,表明了力图启蒙民主思想的主旨,它以科学民主精神为武器,从一开始就举起“伦理革命”的旗帜,发表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如所刊载的《人生问题发端》、《万恶之源》、《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等文,积极提倡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

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晨报》的前身为《晨钟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

1918年12月改称《晨报》。

《晨报》从创刊起就设有副刊性的第七版,但内容仍未脱出旧式副刊低级趣味的窠臼。

1919年2月7日,《晨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发布“改良预告”,宣布将第七版副刊大加改革,增加“自由论坛”和“译丛”,以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从而使《晨报》副刊一举成为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另外,详细考察身处于新文化传播热潮中的《晨报》附刊,不难看到它作为新文化传播媒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赛先生”的全面传播,这其中既有着延请“赛先生”的虔诚与矢志不渝的表露,也有着“赛先生”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展现。

可以说,《晨报》附刊的十年是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化报刊进行科学启蒙传播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2.3 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五四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国内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大量出现。

例如,由李大钊负责编辑的《新青年》6卷5号,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

该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马克思传略》、《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等一系列评介文章,同时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三方面的基本观点。

这个‘专号"标志着《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刊物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

此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也是《晨报》副刊改刊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01周年,《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起,创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最早中译本。

该栏目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彼此呼应,对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晨报》副刊还对其他西方新思潮作了大量译介,尤其对杜威来华所作的演讲,作了详尽的刊载。

1921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在鲁迅的帮助下,改称《晨报副镌》,以四开四版的单张出版,名噪一时。

此后,《晨报》副刊继续宣传新思潮,刊载介绍苏俄十月革命和列宁的论著,并在1923年11月出版“俄国革命纪念专号”

再者,五四运动后,《国民》亦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情况。

曾刊载了李泽彰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费觉天译的《马克思资本论自叙》,并介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组织和新农制度。

五四时期各类报刊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道路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4 报道国际重大事件

于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中发表的大量文章,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政论性刊物,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

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及时地加以报道和分析,是《每周评论》的基本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对即将召开的关系中国权益的巴黎和会、对涉及国家前途的南北和会尤为关注。

这就迫切要求报刊加强时事政治的报道和评论。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决定另外创办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每周评论》。

它和《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

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陈独秀在发刊词中笼统地提出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

但是,创刊初期,陈独秀在文章中又流露出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幻想,对于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抱着怀疑观望甚至非难的态度。

后来,随着巴黎和会的进展,帝国主义侵略面目的进一步暴露,海周评论》逐渐改变了这种错误观点,转而彻底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