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市场 提升规模Word格式.docx
《开拓市场 提升规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拓市场 提升规模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在微型车、小型车、中型车、高级行车、豪华型车、SUV、MPV等车型销量分布上变化较小:
3.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概述
200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888.2万辆,同比增长22%;
总销量达879.2万辆,同比增长21.8%,成为第一大潜在市场、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从汽车集团销售排名来看,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的销量均突破百万辆,共销售汽车412.7万辆,占全国汽车销量的近一半。
汽车销售前十位汽车集团(万辆)
排名
集团名称
销量
份额
1
上汽
155.40
17.68%
2
一汽
143.60
16.33%
3
东风
113.70
12.94%
4
长安
85.80
9.76%
5
北汽
69.40
7.89%
6
广汽
51.30
5.84%
7
奇瑞
38.10
4.33%
8
华晨
30.10
3.42%
9
哈飞
24.30
2.76%
10
吉利
22.00
2.50%
4.200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概述
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638.1万和629.8万辆,其中轿车销量达472.7万辆占73.9%,同比增长23.5%。
从汽车厂商销售排名来看,市场份额降低的主要主机厂有上海通用(↓0.2%)、神龙汽车(↓0.4%)、吉利(↓0.3%);
市场份额上升的主要主机厂:
其中本地企业有奇瑞(↑0.3%)、华晨金杯(↑0.5%);
合资品牌有福特(↑0.6%)、丰田(↑1.2%)、大众(↑0.8%)。
汽车销售前十位厂商(万辆)
厂商名称
一汽大众
45.83
9.70%
上海大众
44.58
9.43%
上海通用
43.20
9.14%
奇瑞
32.15
6.80%
一汽丰田
26.91
5.69%
东风日产
26.12
5.53%
广州本田
24.95
5.28%
吉利
21.95
4.64%
福特马自达
21.31
4.51%
神龙
20.73
4.38%
5.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现状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继续将“到2010年汽车工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作为目标,对零部件国产化率要求取消,同时限制部件总成进口,促使大批零部件原供应商随着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实现本地化生产,并且外商独资、控股建厂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汽车零部件厂商约4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国际化。
由于汽车市场大,经济带动作用强,汽车零部件业间争相发展,依然存在这种分散、重复、效率低、竞争力差的产品趋同现象。
在供应链配套模式上,目前同时存在欧美“水平分工,自主发展”模式、日韩“塔式,逐级分工”模式和围绕国内自主品牌整车而形成的配套体系三种典型的配套模式。
6.汽车零部件发展趋势
Ø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信息化网络服务为平台,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作为载体,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零部件全球化涉及采购、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许多环节。
专业化、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对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结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致使零部件工业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零部件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和地区转移,并与大跨国公司形成层级供应关系。
这极大提高了零部件工业的规模经济性,提高了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
技术高新化
世界各大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把航天、航空、电子和信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和总成上,使节能、安全和环保技术得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舒适性不断提高,使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发展加速。
精益化
精益生产、准时供货、零库存、及时服务的要求,使得零部件供应商要承担起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供货以及市场服务全部责任,需要企业实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各环节都要精益化,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同时,积极推行本土策略,形成本土化的竞争力,以实现贴近本土客户和市场的目标。
7.中国汽车市场预测
2008年预测
2008年虽然国家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仍将维持高位稳定增长,GDP增速预计达到10.5%,根据目前的情况推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汽车销售量将增加40万辆。
2008预计汽车总产量达到970万辆,其中:
乘用车产量预计达到700万辆(轿车产量预计达到550万辆)。
2012年预测
中国汽车市场正步入结构调整期,国内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给汽车空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汽车产业增幅将保持在10-15%左右,2012年国内汽车销量能超过1300万辆。
——国外市场
1.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额逐年增长。
在“十五”期间,从2003年72.2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8.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3.55%。
从2006年开始,每年更有很大的提高,全球化的进程也推动了中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更多的国外主机厂来中国寻找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通过合作生产、加工生产、贴牌生产等方式增加汽车零部件在全球的销量。
2007年我国汽车出口6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值295.5亿美元。
商务部提出2010年中国汽车出口目标是突破500亿美元,年均增长35%。
零部件出口从劳动和原料密集型低端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电子产品转变;
从单纯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特别在“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出口会有更大的发展,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商机。
2.空调及零部件出口市场
随着国内制造商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国外客户对中国的空调及零部件产品越来越重视,长期来看,随着汽车出口比例和总量的提高,为出口OEM市场配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多有竞争力的空调及零部件纷纷进入国际市场。
——航天机电汽车空调市场分析
1.主要客户
公司目前的主要客户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南京菲亚特、南京依维柯、奇瑞、海南马自达、东风标致雪铁龙、昌河铃木、长安铃木、长安福特、重庆五十铃、北京奔驰、中华、华晨金杯、福田汽车等。
2.2001—2007年汽车空调销售情况
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21.2亿元,其中,上海德尔福处国内第一名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约18.3%;
空调国际处国内前十名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约4.6%。
单位:
万套/亿元
单位名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数量
金额
德尔福
39
8.6
46
9.6
74
13.9
75
12.8
67
10.9
91
16.1
99
空调国际
1.9
3.1
13
3.3
12
2.8
19
3.8
29
5.1
合计
43
10.6
51
11.5
84
17.0
88
16.1
79
13.7
110
19.9
128
21.2
2.竞争力分析
——竞争对手
汽车空调OEM市场整体产能过剩,中高端市场由电装、贝洱、德尔福、法雷奥、杰克赛尔等企业垄断,低端市场民营企业为主,竞争激烈。
提高同步开发和总成配套能力,抓住合资与民族品牌龙头企业OEM配套是关键。
从市场环境看,汽车进入私人消费时代,少数车型统领国内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新车型层出不穷成为必然趋势。
通用、大众、丰田等主流整车合资企业,资本雄厚、技术领先,还将处于强势市场地位;
而奇瑞、长城、吉利等高成长民族品牌整车企业,不断获得客户、资金、技术和政策资源的支持。
这两类企业将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主流,空调等零部件企业进入其OEM配套体系,是保持国内和出口市场增长的关键,这对空调厂商的同步开发和总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厂商
销售规模
产能
客户
07年收入16亿,
市场占有率18.3%
07年产能120万套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铃木、南京菲亚特、东风标致雪铁龙、北京奔驰、昌河铃木、华晨金杯、一汽捷达、重庆五十铃
07年收入5.1亿
市场占有率4.6%
07年产能35万套
海马、南京依维柯、中华、奇瑞、长安福特、福田汽车、柳汽
电装
主要供应商之一
包括天津(>
=100万套)广州(>
=100万套)烟台首钢(18万套)等,含压缩机、控制器、两器等完整生产链
一汽丰田、广州丰田、广州本田、长安铃木、天津夏利
三电贝洱
06年收入3.9亿
07年达到产能160万套/年,具有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完整产品链及同步开发、系统设计、模块化能力
已进入GM的全球采购体系,受上汽集团大力支持
法雷奥
06年收入4.65亿
06年产能100万套
一汽、东风神龙、奇瑞、南京依维柯,出口德、法、意、西、捷
捷克赛尔
06年产能80万套含压缩机和控制器
一汽、风神、郑州日产、奇瑞、江铃福特全顺、贵洲云雀、哈飞汽车
——竞争优势
品牌优势
航天机电汽车空调业务主体主要是公司下属的上海德尔福和空调国际两家合资企业,是国内比较早从事汽车空调生产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公司品牌已初步形成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客户资源优势
拥有成熟的客户资源,与整车厂建立了良好的OEM配套和技术协作关系。
技术优势
依托航天技术开发高科技民用产品,尤其在智能空调开发领域处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拥有汽车空调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研制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生产和测试设备一流,生产厂均获ISO/TS16949(2002)认证。
是国内汽车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质量优势
公司通过了ISO9000、QS9000及VDA6.1标准体系认证,建立了ISO/TS16949质量标准并获得独立第三方的认证,形成了完善的供应商认证和质保体系。
——竞争劣势
缺乏整车行业资源
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整车厂集团内的保护,贝洱、一汽杰克塞尔、电装等竞争对手的中资合作方都是国内整车厂,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就此我公司无论在合作及配套关系上皆略逊一筹。
如:
贝尔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热系统产品制造商,目前引进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很多车型的空调系统原供应商都是贝洱公司,加上上汽集团的市场背景,上海贝洱已成为上海德尔福最主要竞争对手。
一汽杰克塞尔是一汽集团投资的空调系统公司,供应除一汽丰田以外的所有车型空调系统,与一汽的血缘关系。
由于日本电装在空调系统(含压缩机)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很多中高档的轿车采用的都是电装的空调系统。
从长远来看,日本电装的合资企业将是上海德尔福的潜在对手。
根据日系车在国际上一贯做法,日本汽车零部件以外的公司很难进入日系车。
地域商务成本偏高
由于公司研发及主要的生产能力都位于上海,相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讲,人工和商务成本都偏高,产品的成本缺乏竞争力。
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公司目前和国际上一流的空调系统公司相比,如日本电装在精益生产、物流、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航天机电汽车空调产业规划目标
公司依托汽车产业的发展,利用自有资金支持规模扩张,大力提升汽车空调系统及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
依照国际汽车零部件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的发展趋势,建立与整车企业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利用内外资源,积极进入全球采购体系,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公司在国内汽车空调市场占有率22%以上,其中,上海德尔福保持国内第1名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15%以上;
空调国际保持国内前10名、争取前7名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提高到7%。
2008—2010年汽车空调销售及产能预测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02
16.5
116
18.8
133
21.5
5.2
37
6.5
48
8.5
131
21.7
153
25.3
181
30.0
四、发展思路
1.以技术取胜,紧跟国际汽车空调产业发展方向
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向节能、环保、安全、轻量化、系统化设计、模块化集成等方向的发展。
2.通过外延和内部管理提升生产能力
与主机厂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密切客户关系,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总装规模。
在内部开展“精益生产”消除浪费,以提高工作场地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库存,成为真正低成本运作的有竞争能力的供应商。
“精益生产”工作纳入公司长期的工作。
通过不断的改善,使“精益生产”深入到每一项工作。
-通过“价值流分析”,创建增值的流程,消除浪费。
-“创建均衡拉动系统”,使整个流程建立一个按节拍、均衡的生产系统。
在生产单元、生产工序间“创建连续流”,做到整个流程连续的流动。
-对公司物流进行整合,让材料流动起来,起到“精益”的作用,消除浪费。
3.扩大国内外主流汽车市场的配套份额(美系、欧系、韩系、日系厂家),增强抗风险能力。
提升整体的竞争能力,加大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厂规模、制造设备、检测手段的投入,成为世界级的供应商。
a.依托国家级车用空调技术中心对新产品研发创造基础条件。
b.增加各种研发的开发软件和管理软件。
c.增加试验的条件和设备,提升空调系统研发的试验能力。
d.增加检测手段,增加在线检测设备,保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高客户对过程质量控制的信任感。
e.增加制造的能力
增加新工艺、高效、稳定的制造设备,确保加工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增加生产能力和降低成本。
增加提高工艺水平、改进工艺、提高工序能力的需求。
改进工艺提高工序能力(Cpk),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航天机电将在集团和八院的领导下,通过与业界各方的紧密合作,我们有信心在2010年,达到“生产180万套、销售收入30亿的汽车空调系统产品,继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空调系统供应商,为集团“两个一千亿”的战略目标做贡献!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