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48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Word格式.docx

主要表现为:

城市径流雨水资源流失严重;

雨水径流污染严重;

洪灾风险加剧。

因此,为了改善和解决城市水问题,必须根据目前我国城市雨水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安全等问题对城市的综合影响,研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及径流减排的综合战略和途径。

2.国内外lid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

2.1低影响开发模式概念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措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市、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一种新型雨水管理理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对人类敏感而脆弱的水生态系统而言,低影响开发理念要求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来实现对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1]。

2.2低影响开发模式与原有城市排水模式的对比

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水文循环原理与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不同。

传统的排水规划以雨水的尽快排除为根本出发点;

低影响开发模式则强调雨水的源头控制。

城市降雨后,首先屋顶储水、建筑储水、小区再储水,溢满出来再进入街道地下沟储水,然后再溢到城市排

20世纪80年代:

美国乔治王子郡以雨水花园为基础提出lid设计理念。

1999年:

乔治王子郡编制出第一部综合性lid设计技术标准。

2000-2005年,lid设计理念快速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的认可,各种lid技术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6-2010年:

美国联邦环保局正式认可lid设计理念应用于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设计。

当前阶段:

2009年美国联邦环保局开始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理念。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较新的理念,可以适用于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美国联邦环保局推广的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在水环境方面与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基本相同,其目的只是要求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从市政排水方面扩展到市政基础建设的各个方面。

2.3.2国外lid研究实例——美国highpoint住宅区

美国西雅图highpoint住宅区综合使用了多种绿色水基础设施。

(1)透水性铺装。

highpoint住宅区的街道和停车场都使用了透水性铺装。

(2)雨水花园。

当降雨较多,达不到排放要求时,则通过雨水花园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过滤。

(3)植被浅沟。

highpoint住宅区有一个由植被浅沟组成的网络系统,植被浅沟沿街布置,路缘石开口,可以使得雨水流入。

道路一般为单坡向路面,可将雨水引入植被浅沟中。

2.4国内lid发展现状及实例

2.4.1国内lid发展现状国内关于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的研究较少,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基于合流制、分流制以及其变形系统的传统雨水技术体系。

随着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的内涵不断演变和扩大,传统的技术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要求。

车伍等人针对城市雨水回用提出了构建城市雨水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2]。

此外,结合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构建了相应的雨水管理技术体系。

总体来看,国内给予径流污染控制,内涝控制,集蓄回用,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仅限于少量的雨水回用和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体系的研究。

2.4.2国内lid应用实例——深圳光明区lid示范区

2010年住建部和深圳市签订了lid技术示范合约,深圳光明新区(150平方公里)将作为中国第一个lid技术示范区。

(1)光明新区规划绿地面积占到了16.6%。

因此,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以及透水性铺装等雨水入渗设施可利用较大的绿地面积因地制宜,大胆尝试。

由于绿地的贮存能力有限,考虑到新区的自然河道和湖泊较多,因此可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贮存和调蓄雨水。

将超过设计重现期的雨水径流集中引入自然河道或湖泊,从而防止洪涝灾害;

也可将新区自然河道和湖泊改建为雨水湿地,从而使排入的雨水得到净化。

(2)新区中的城中村排水设施不完善,所以首要应建设排水系统。

城中村的绿地面积少,建筑物密

度大,所以考虑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增建占地面积较小的渗透设施。

3.lid在大连地区实用性分析

大连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地表水资源十分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用水很大程度取自地下水,致使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问题十分严重。

而雨水是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补充、调节地区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低影响开发(lid)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

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蓄存,过滤,生物滞留,低冲击景观等,基于上述对比,我认为可以通过对以上技术措施的加以整合,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大连地区的实际情况,对lid模式的雨水利用方法进行研究,探索适应本地需求的雨水控制利用方法。

4.总结与展望

4.1总结

4总结与展望

4.1总结

与传统排水机制技术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不利条件相比,lid技术将排水和景观合并,不仅节省了费用并且节省了土地,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发展优势很大。

其次,lid技术属于低成本和低能耗技术(lowcostandlowtech),它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再者,lid也会为岩土、植物、景观、化工、材料、城市规划、给排水等领域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市场。

4.2展望

lid理念有很多优势,甚至可以结合开放式的雨水渠或排水沟构建完全自然的排水系统,取代传统的排水管网。

但是如果发生大到暴雨,lid的源头控制没有传统雨水截流池那样有效。

另一方面,雨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建设成本高,不利于雨水分散利用等。

综上并结合中国降雨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密度高、水资源匮乏等国情,可以将lid理念与雨水处理设施和雨水管网相结合,构建可持续的城市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coffmanls.lowimpactdevelopmentcreatingastormofcontroversy[j].waterresourcesimpact,2001,3(6);

7-9.

[2]王建龙,车伍,易红星.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c].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09,(3).

【篇二:

低冲击与雨洪】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城市防灾减灾》课程考查卷

专业:

城市规划班级:

111任课教师:

温小军

姓名:

彭春蕾学号:

08成绩:

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城市雨洪利用研究

彭春蕾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对城市排水以及雨水的综合储蓄和利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现代城市采用的低冲击开发模式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在城市雨水方面的综合利用。

低冲击开发;

城市雨洪;

综合利用

1引言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城市的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大中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水资源的水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大中城市的水质普遍偏低,如何解决城市水资源缺乏、水质较差,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是当务之急。

低冲击开发的模式则以环境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证城市建设后的雨水的综合管理,对于地下水的补充和较少水资源的流失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2低冲击开发

2.1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内涵

低冲击开发模式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强调尊重本地自然特征、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虽然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初衷是有效进行城市雨洪管理,但其能够同时实现面源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城市生态改善等目标。

低冲击开发模式不仅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低冲击开发从综合宏观策略分析和微观工程管理出发,综合利用入渗、蒸发、滞留、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区、渗滤沟、渗井、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桶等。

2.2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原理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原理是对分散的、较小规模的源头进行控制,通过前期的

规划、设计、施工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开发区域及下游的水文状态接近开发前的水平,实现城市开发建设后对地表径流的优化程度最高,使现有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尽可能的接近原有好的生态模式,改造不适宜人民生活的生态环境。

2.3低冲击开发模式的特点

低冲击开发模是从源头进行控制,在规划阶段就对不同区域进行了详细勘查,通过对使用功能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管控措施,此种方式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以环境为基础,减少了人工改造工程,在减少工程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对原有环境的影响。

2.4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作用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最初目的即是满足城市雨洪的综合管理,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规划,使地表径流减小,减少雨水向一个方向集中而造成的灾害。

另外,此种开发模式常采用与传统不同的“不连接”方式,渠道也不采用“三面光”的方法,因此在污染物的稀释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能够较大程度的稀释污染,对污染的分解也能够增强。

由于对水的控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失减小,利用率大大提高。

3雨洪利用的途径

3.1渗入地下

渗入地下的方式是雨洪排走的最直接的方式,现代城市大量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使用,导致了城市地表的硬化率不断上升,使雨水无法直接通过地表渗透的方法排走,也使地下水资源的来源被割断。

在低冲击开发模式中,城市会规划大量的绿化用地,雨水可以通过绿化用地疏松的土壤来作为地表雨水的分流通道,为地下水作补充来源。

随着国家农村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向城市方向转变,城市在面积扩大的同时,则透水面积也在增加,而且应该保证透水面积增加比例应该尽可能接近城市扩大的比例。

在转变过程中,应该考虑雨水的冲击、利用,在广泛增加雨水的合理去向的同时,也分担城市其他区域的雨水冲击问题。

3.2蓄存利用

单纯的增加地表渗水性不能满足突然降下的大量雨水,相当一部分都经地表而流走。

而低冲击的开发模式在雨水流经的地方采用引流的方式,将雨水引导至相应的蓄水设施中,经过蓄水池的短暂储存后再用来对需要用水的地方进行分流。

引流的方式经常对屋顶、道路、广场的雨水进行收集,用来进行绿地的二次灌溉、喷洒路面等对

水质要求不高的作业。

此种方法将雨水的利用从时间上进行了延长,大大增加了利用率。

国内一些小区已经率先采取了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并且设置有大型的地下的储存设施,在储存量达到一定量时,简单过滤后可以作为中水的来源。

但是,也有部分建筑在有完备的雨水收集系统情况下,却没有很好的储存设施,使雨水自然流走,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有18万平米的雨水收集系统,在雨量大时,每小时可以收集雨水约500立方米,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储存设施,最终通过管道排走,而没有利用上。

3.3综合调控

综合调控是低冲击开发模式下的雨洪利用的另一大特点,对雨洪排放系统的中下游进行调控。

在排出雨水前的某个区域建立延排池或者溢流堤,使不能渗到地下的雨水在排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流量或者在没有达到排放量时不排放。

而当流量达到时多余的雨水排走,而在雨排系统中的其他部位也会进行再保护的。

这样的调控会减小管道的排放压力,通过的局部的排放管理,也减少了下游的雨水流量。

在下游需要水时又能第一时间找到水源进行补充。

3.4主要技术

低冲击开发是通过小型、分散、造价及维护成本低的技术措施来实现面源污染控制、洪峰削减、景观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

3.4.1雨水滞留塘

雨水滞留塘是通过建设永久性蓄水池和延时滞留部分容纳污染物的径流,从而降低洪峰流量和控制面源污染。

3.4.2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净化。

3.4.3雨水入渗设施

雨水入渗一般采用渗沟、入渗洼地、入渗管沟及渗透井等形式。

入渗系统是采用天然或人工的条件使得雨水渗透到地下,这样既减少了雨水的排放,同时也能够涵养地下水。

3.4.4雨水过滤设施

雨水过滤设施是一种具备收集和临时储存雨水功能的技术,即通过砂、有机物、

土壤等滤料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

3.4.5植被草沟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草沟或草渠,可以降低暴雨径流及污染冲击。

植被草沟宜用于道路、高速公路、居民区等用地。

3.4.6植生滞留槽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其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

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生物滞留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最常用的城市面源污染低冲击设计技术之一。

而另一种可滞留水量更大的设施是“生物滞留池”,它可应用于新开发区、现存开发区及高密度开发区。

结合城市景观需要广泛应用于购物中心、停车场、广场、学校、街道等公共区域。

4加强雨洪利用的措施

雨洪的利用一项长期且广泛的建设项目,其不仅要在雨水的流经区域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雨水的利用,同时也应该在雨水的利用的终端来进行考虑,适当的增加雨水利用终端的数量和规模。

通过以上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下雨洪利用的途径我们总结出雨洪综合利用的一些措施。

4.1重视城市低洼区域的综合建设

在城市中的大量低洼区域中,有些不适宜进行大型建筑施工,那么可以考虑在此建立季节性的人工湿地,在雨水量大时,形成湿地,而雨水减少时,通过已建成的小型建筑景观形成其他的风景。

4.2重视城市地面铺装

在城市的步行路面加装具有渗透性能的铺装地面,铺装地面通常是由铺装面层、垫层、和基层三部分组成,而面层和垫层常常统称为铺装层。

下雨时,雨先降到面层,再设计和使用阶段一定要注意此层一定要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否则将直接制约渗水量,垫层通常具有较大孔隙率,能够使雨水下渗的更为通畅,避免上层水因为下层渗透力不强而使雨水流失。

另外在人行横道上、广场、停车场、自行车道和小区小流机动车道的铺装时合理利用透水砖、草坪砖等渗水性能好的材料进行铺装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在公路等地表硬化程度高、渗水性能差的区域适宜增加一些将雨水导入地下的渗水沟、深水井等专用设施,在这些设施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要适当增加砂层和沙砾层的使用,从而确保下渗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砂层或者砂砾层的施工过程,首先要保证使用安全的问题,一定要避免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引起施工部位的形变。

4.3重视小区的雨水集中利用

小区里居住的人较为集中,因此也是雨水利用、消耗的主要区域,因此通过对小区的建筑能够使雨水大量的使用。

在小区的楼顶进行屋顶绿化工程,人工的草场可以有效的减缓雨水的冲击,并能够提高城市综合绿化率。

在小区的地下区域建立雨水的储存池,为小区的中水提供来源,减少小区对自来水的依赖和浪费,另外在部分储存池中可以建地下水的补给通道,使地下水能够有稳定的来源,保证地下水的含量。

小区是人们集中的区域,也是水资源大量使用的区域,将小区做为雨水利用的小系统,在城市中不断提高小系统的数量,做好小区雨水的综合利用,将直接提高城市抵御雨水冲击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5结语

城市雨洪问题是眼下经常发生的问题,同时城市的水资源的缺乏也和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何做好低冲击开发的同时又加大城市雨洪的存储及利用也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

城市雨洪的利用体现了城市规划水平以及水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雨洪的综合利用也需要水利部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的密切合作才能解决。

现在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推广上也存在一定的阻力,有些法律法规不健全,常常导致工程施工延期等;

另外设计缺乏规范、标准,导致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在设计过程中都没有可靠的依据,工程有些会出现功能不足、规模较小等情况。

[1]著帕金森,马克.译周玉文,赵树旗.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

[2]高光智.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9

[3]刘建,余年.利用低冲击开发技术解决城市发展中带来的洪涝、面源污染和干旱问题[j].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

[4]车伍,张伟,王建龙,李俊奇.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2010(21):

48-49.

[5]孙艳伟,魏晓妹,pomeroyca.低影响发展的雨洪资源调控措施研究现状与展望[j]_水科学进展,2011,

(2):

287-292.

【篇三:

国内海绵城市探索-深圳经验】

研究、规范、示范三位一体实践低冲击开发理念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独特气候条件下的规划建设新模式。

十年来,通过创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低冲击开发基础研究和国际交流,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深圳市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1、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

2004年深圳市举办了第四届“流域管理与城市供水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圳市水务局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联邦环保局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

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成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基础研究与示范基地。

通过将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促进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理念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相结合的转变,为探索“自身可持续、成本可接受、形式可复制”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2、编制完善地方相关导则规范

在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的基础上,深圳编制了一系列关于低冲击开发的地方技术规范。

包括:

①《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深圳市的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工商业区、城中村、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规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组成、设施种类以及设计准则,比较详细地给出了径流污染控制、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方法,并以附录形式给出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示意图;

②《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规定了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的水源要求、利用水水质标准以及水质监测方法;

③《深圳市低冲击开发技术基础规范》(在编),适用于深圳市低冲击开发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规范要求低冲击开发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2013年12月26日,《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发布,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迈入全面推广阶段。

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外印发,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

14165552032fmp7sxv_s.jpg(31.33kb,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015-4-2001:

08上传

3、创建国家低冲击开发示范区

针对我国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缺乏规模化应用和实证的现实困境,2009年起,深圳市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编制完成《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整体工作方案》。

2011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光明新区列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示范区的具体创建工作从2010

年开始,通过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和追踪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和技术手册,到2020年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