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046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印刷通史DOCX 53页.docx

中国印刷通史DOCX53页

中华印刷通史

第一章 源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发展概况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

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科学技术范畴;印刷又是工业。

当今的印刷工业,已经形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种学科、跨行业的庞大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被孙中山先生列于食、衣、住、行之后,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之一。

如此重大的工艺技术的发明,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偶然事件。

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要经过从设想、萌芽,到雏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印刷术也不例外。

印刷术从萌芽到雏型,到完善,大约经历了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的长达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完成了印刷材料、印刷工具、印刷技术等印刷术所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

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树皮布印花。

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

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雕刻文字。

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日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制技术,为印刷术的发明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

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

印墨和承印物这些原材料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

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

织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早很早就有了。

纸张出现较之织物为晚。

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

人工制墨出于先秦。

此前人们用天然矿物质,譬如用硃砂、黑土等矿物质书写。

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印刷提供了“一点如漆”的理想材料。

织物、印墨、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术,其复制对像和内容,概而言之,无非图像和文字两大类.其中,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的需要,尤以文字的复制为多。

同时,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

因此,文字的诞生、发展和规范,就成为印刷术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了。

中国的文字──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

刚刚从图画中衍生出来的文字,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尚在朦胧之中,我们称它为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逐渐演变成象形文字。

到了商殷时期,这种象形文字已演变成较为成熟的、现在可以见到的甲骨文字了。

此后,汉字经过几次大的整理工程,由古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由隶书而楷书,几经整简、划一,到楷书,中国的汉字已演变成为笔划省简、规范,易于刻版印刷之文字了。

笔的发明和发展,于汉字的演进和规范,功不可没。

由于有了挥洒自如的毛笔,中国的文字才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演变成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而又便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的汉字了。

世间任何技艺,均以社会之需求为其存在的前提。

印刷术也不例外。

印刷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而发展,而完善。

社会环境及其对印刷这一复制术的需求,是印刷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远在印刷术成熟之前,具体讲,在大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大地,随着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的发展,人们出于生存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石器、木器、骨器制造和纺织、陶器等原始的手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中与后来的印刷术有关的是纺织、陶器,以及稍后出现的金属冶炼技术。

为了美化生活,人们开始在制作衣物服饰的织物上描绘、绣织或印染美丽的花纹;在陶器上绘画、雕刻或拍印几何图案;并通过金属冶炼,制造金属的刻刀等工具。

无疑,这些都与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花等印刷术前驱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为印刷术之萌芽和发端。

此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这些印刷前驱技术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直接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笔的发明和改进,使得汉字逐渐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方向发展;织物、纸张和人造墨的发明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奠定了物质基础;手工雕刻技术以及盖印、拓印和印染技术的不断完善,解决了印刷术的技术难题;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达、兴旺,造就了印刷术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

上述这四者的结合,构成了印刷术源头时期的全部内容,使得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成为历史的必然(参见表1-1)。

表1-1源头期印刷术萌芽演进一览表

年 代

历史时期

技术准备

文字演进

物质准备

社会需求

手工雕刻技术

转印复制术

前26世纪前后

末期

手工雕刻技术的萌芽─在洞壁、陶

器上刻画图案

转印复制术的萌芽─彩陶拍印术和树皮布印花

萌芽中的文字─图画

文字和符号

原始简陋的刻划工具和粗糙的织物

人们对美化生活和保存、传递语言信息的需要

前17-11世纪

印章及在龟甲兽骨上雕刻文字

彩陶拍印与树皮布印花进一步发展

早期趋于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开始采用金属刀具,用笔墨书写

对占卜吉凶结果记载的需要

前11世纪-前770年

西

青铜器图文雕刻和刻模及印章的雕刻技术

青铜器铭文刻模翻铸,出现单字范拼版反铸技术

古文时期

金属雕刻刀具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档案和重要事件记录与保存的需要

前770-前221年

织物印花用型版─凸版和漏版的雕刻

出现型版─雕刻凸版和漏版印花技术

大 篆

金属雕刻刀具进一步发展

社会文化及诸子百家对文字发展的影响和需要

前221-前206年

玺印、碑文雕刻和秦砖印模的刻制

封泥盖印、秦砖模印和织物的型版盖印和漏印

小篆和秦隶

蒙恬改良制笔术,人造墨的应用和刻印工具日趋完善

统一大帝国在统一规范文字、印信

、建筑和刻碑记功的需要

前206-后265年

汉及三国

汉瓦印模和织物印刷之印版的雕刻,石刻技术益发精湛

汉瓦模印和织物夹缬漏印

隶书(汉隶)向楷书

演变

韦诞改良制墨术,西汉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良造纸术

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儒家规范经典及传播的需要

公元265-589年

两晋南北朝

出现反刻碑文,刻经盛行,此时不仅

雕刻技术精湛,且有大批优秀刻工

以纸为承印物的碑石拓印,以织物为承印物的织物凸印和漏印和印章的盖印等复制术均已成熟。

梁代反刻碑文当为

刷印所用

楷书的成熟标示文字已简化和规范,有利于刻版和印刷

东晋桓玄帝下令以纸代简,机织技术已相当先进,笔墨及印刷工具等物质准备均已完成

社会文化事

业,尤其是儒、道、佛教等宗教事

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快速的转印复制技术,纸上印刷当始于这一历史时期

第二章 手工雕刻与转印复制技术的萌芽和发展

(前二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

  作为印刷制版术的手工雕刻技术,最早出现在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的新石器晚期。

当时,人们出于对美化生活的需要,将图案符号刻划或者拍印到洞壁、陶器之上。

当时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正是这些原始、简陋的图案符号,及其萌芽中的手工雕刻技术,在尔后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经过无数先贤的不懈努力,逐渐演变成用于印刷印版制作的手工雕刻技术,为印刷印版制作之先河,对印刷术的发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节 手工雕刻与转印复制技术的萌芽

  在大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中国境内南北各方,几乎同时存在着制有单色或彩色图案的制陶技术。

这些陶器上的图案,有刻划的,也有通过拍印技术拍印上去的。

与此同时,还有刻划在洞壁之上的符号和树皮布印花等与印刷术的发明有关的手工雕刻技术在应用中。

无疑,这些都是萌芽中的手工雕刻技术。

一、刻划在墙壁和器物上的文字符号和图案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手工雕刻技术,主要用于刻划原始的文字符号和图案。

迄今出土的考古文物显示,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首先用来刻划在树皮、洞壁、石块和陶器之上。

其中尤以陶器上的发现为多。

   中国陶器之最古者,无论北方的或南方的,均为新石器时期之遗物。

在这些古代陶器上,有花纹、图案和萌芽中的文字符号。

图2-1是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古陶遗物上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

图2-2是史前遗址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的图案。

图2-3是长江下游处于新石器时期晚期良渚文化阶段刻划在陶器、玉饰品上的云雷纹、兽面纹。

图2-4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四个象形符号。

   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有描绘的,有刻划的,具有时代特点。

它既是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兆,又是手工雕刻之先驱,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图2-1 半坡村的文字符号

图2-2 甘肃辛店彩陶图案

图2-3 良渚文化云雷纹、兽面纹

图2-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上的五个象形文字符号

二、最早出现的转印复制品──印纹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中,有一种被人们称作“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为“印纹陶”的陶器,为当时生活中广泛使用之物。

这种陶器的特点是陶器表面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由线条排列或交织成的几何形图案和花纹,而且这些图案和花纹,既不是描绘的,也不是刻划的,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印版的印模拍印上去的。

这种拍印技术,包括印模(类似于印版)、拍印(类似于压印)、印迹(复制品图案),为包括印刷术在内的复制转印术的最初形式,具有手工刻制印模,并通过拍印而获得印迹象之内涵,开印模复制术之先河。

  手工雕刻技术,源于新石器早期的制陶工艺。

最早的制陶工艺有一个“拍打”工序。

从制陶工艺中的拍打,到有意识的拍印图案花纹,在制陶史上是一次飞跃。

正是这一飞跃性进展,使制陶器皿上增加了美术装饰图纹,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对美化生活欲望以刺激,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早期的拍印技术,是在制陶时所使用的木拍之类的工具上,有意识地缠绕上草绳之类的东西,使拍打出来的陶器上留有绳纹等印迹(图2-5)。

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藤等的拍印方法,逐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手工拍印技术使用的工具是木拍,最早使用的木拍是光面的。

这种带有手柄的木拍因其为木质,不可能遗留到五六千年之后的今日。

我们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迄今仍在采用的、与其相类似的制陶工具(图2-6),可见古代制陶工具──木拍之一斑。

图2-5 绳纹

图2-6 制陶工具:

1、2、3为木拍,4、5为陶垫,6为瓷垫

  手工拍印装饰性花纹图案,是制陶工艺的一道工序,在坯体拍打后进行。

拍印时,左手持内垫在陶坯内腔托住陶坯,右手执拍进行拍印或压印。

拍印一般是从上到下顺序进行。

供拍印花纹图案使用的印模,迄今已发现多种,有陶印模(图2-7)、雕纹龟版(图2-8)、石印模(图2-9)。

这些印模,长、宽、厚不等,形状不一,但都刻有图案花纹。

有云雷纹、方格纹、斜条纹、粗绳纹、席纹、斜线加圆点纹、双线斜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羽状纹、锥点纹等多种。

据考古推断,当时的印模应以木质为多。

因木质印模刻制容易,使用方便,人们理所当然地要使用木质印模。

手工拍印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来讲,有三方面的意义:

其一,所用印模是手工雕刻的,且这种印模为人们精心刻制,与印刷术中的雕刻印版颇似;其二,印纹陶上的印纹,是印模上的雕刻印纹转印上去的印迹,是印模图纹的复制品,开转印复制术之先河;其三,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有不少是彩陶,图案由几种颜色组成,必给印刷术中的彩色套印术以启示。

从上述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