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279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在,一个孩子,承载着两大家族、三代人的全部希望和幸福!

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谁都不愿意马虎,谁也不敢去马虎。

对于这一点,我想各位家长,体会一定很深刻,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尽管大家都很忙,仍然要放下家务,放下生意,放下工作,参加今天下午家长会的深层次原因吧?

因为,对子女,我们不愿输,不敢输,也输不起!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成功。

我们的孩子,将来能不能成人、成才、成功?

作为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所采取的家教方法,究竟是否科学规范,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二)现在的孩子缺什么?

我们认为,现在的下一代,虽然不缺吃,不缺穿,但缺三样东西:

自理能力、动手能力、抗逆能力。

1、缺乏自理能力。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资料,一位在读大学生的父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信。

那位“天之骄子”,从扛行李到挂蚊帐,从叠被子到买饭票,一直到教他挤牙膏,都要老爸一一代劳。

尽管爸爸工资微薄,妈妈下岗没有收入,但为自己活得潇洒,他偷改了入学通知书,虚报学费收缴数目,骗取父母的血汗钱。

他认为,不争气的爸爸为自己这个能行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的事。

2、缺乏动手能力。

关于动手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记者采访他时问:

“你的能力从哪里来?

”他回答:

“是从幼儿园学来的,一件本事是会学习,一件本事是会思考,一件本事是会动手”。

请同志们想一想,我们为人父母,我们为人之师,应该给孩子教什么?

我们究竟又教了些什么。

3、缺乏抗逆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大多经受不起挫折,稍微遇到一点坎坷,便会茫然失措,甚至走向极端。

这方面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

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它是一块绊脚石;

对于强者来说,它会使你站得更高。

故事:

坠井之驴。

一个农民的驴掉到了枯井里,驴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

最后,他断然认定:

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

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

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

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

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

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

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

只要人生信念不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均为收获。

强化挫折教育,磨练孩子意志,应为当务之急。

(三)如何去教育孩子?

我个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爱之有度,斥之有理,罚之得当”。

1、关于“爱之有度”。

爱子女是人之天性。

但是,再深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能代替孩子自身的探索;

再好的爸、再好的妈,也不可能陪儿女一生一世。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性。

例如:

(1)对孩子爱之过度—溺爱。

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

(2)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一直接送,不让孩子出门,怕孩子被人欺负,怕不安全,怕孩子受累。

就像是保护小鸡一样,整天把娃扇到自己的翅膀底下,不让孩子与外界、与社会接触,造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孩子长大之后,严重缺乏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能力,对社会了解不够,很难适应社会环境,生存能力不强。

(3)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心就软了。

即使明明知道孩子在提无理要求,但还是经不住孩子的哭哭啼啼,只好算了,完全答应他。

孩子要吃什么,满足他;

要什么玩具,给他买;

吃饭自己不动手,大人一勺一勺的喂,还蛮有理由:

“娃还小哩”!

结果,孩子都进了幼儿园了,还要老师喂饭。

可以说,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方面养成了孩子的娇气,另一方面养成了孩子的霸气,这是独生子女的显著特点。

(4)包办孩子的一切。

能包办就包办,能代替就代替,甚至有代孩子做作业、写作文的现象。

使孩子生理上虽然断了奶,但心理上还有依赖现象而未断奶。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作为家长,应给孩子适度的爱,正确的爱,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关爱子女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逆反和反叛?

有一个寓言故事,叫《豪猪的哲学》。

说是有一群豪猪,像刺猬一样,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不知道在一起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远一点吧,相互借不到热气,就会非常的冷。

于是,大家就往一起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身上的棘刺,就又扎着对方了。

于是,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一些的话,大家又会感到寒冷。

冷了就凑近,凑近就受伤,然后又远离,多次磨合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由此可见,最恰当的距离,就是彼此既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父母和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

什么叫非爱行为呢?

大凡为人父母者,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对孩子经常说:

我们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啊,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算“非爱行为”。

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一位英国心理学博士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

世间几乎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地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

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老师对学生,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

一切过于密集了,彼此不再独立了,这就潜藏着隐患。

也就是距离疏远,甚至崩溃已不远了。

人间最高的境界,莫过“花未全开,月未全圆”。

花一旦全开了,马上就要凋谢了;

月一旦全圆了,马上就会缺损了。

花未全开,月未全圆,人的内心,才会有所期待。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师生之道,都是如此。

稍留一点分寸,就会海阔天空。

在寒冷的冬季,孩子冻得发抖,在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是给孩子直接取暖,还是给孩子一把镰刀?

答案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鸡鹰合养的故事。

人也要像鹰那样在大自然中经历风雨、开阔视野、敢于挑战,在险恶环境中不断地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那美丽广阔的蓝天,去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要和孩子交朋友。

面对孩子,要能弯下腰,俯下身子,倾听心声,去交朋友,达到通心、告诫、互动,要由单一的父子关系,变成父子加朋友关系,要由单一的师生关系,变成师生加朋友关系,更好地“因人施教”。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孩子成长中,朋友伴随人生,也影响着人生。

好朋友是一本书,能打开整个世界,是一盏指路明灯,免使你走上岔道;

坏朋友是迷魂药,可让你丧失理智,是一把利欲钢刀,注定你必受伤害。

因此,要教育好孩子,懂得交友之道,正确进行交友。

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什么是好朋友?

第一,正直坦荡的朋友;

第二,宽容谅解的朋友;

第三,广见多识的朋友。

什么是坏朋友?

第一,性情暴躁的朋友;

第二,优柔寡断的朋友;

第三,心怀鬼胎的朋友。

究竟如何交朋友,近君子而远小人?

必须把握好两条:

第一是意愿,第二是能力。

“意愿”,就是心存仁爱,追求与人为善。

“能力”,就是知人之智,善辨贤愚优劣。

如果做到了这些,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的人生航船,一定会驶向辉煌的彼岸!

2、关于“斥之有理”

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对于孩子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影响,主要有三条:

一是遗传优秀的基因。

二是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是与孩子平等交流。

各位家长可以想一下孩子同自己顶嘴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顶嘴的次数可能会越多。

那么,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想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和大人顶嘴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孩子做错了事,但对父母的批评不服气时;

二是孩子没有做错事,父母冤枉了他时;

三是孩子做错了事,他感到处理不公正时;

四是有些事孩子不想马上做,父母逼他去做时;

五是大人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气时。

以上这些情况,不一定孩子全对,但父母可能确实有做得不太妥当的地方。

从孩子方面来看,顶嘴有孩子的原因,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较早,看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接受知识较多,他们的知识面比父母当年肯定要宽得多。

这样,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要求独立的心理也强了,顶嘴也可能是他们表达自己判断的一种特定方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追求独立性,要加强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和孩子的“品行”不能相提并论。

孩子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

所以,对孩子的顶嘴,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要斥之有理。

一是无礼要讲清道理;

二是正直的表现,敢于直面真言,要保护其正直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得住脚,这对发展孩子的个性很有帮助。

摆事实,讲道理,孩子一开始可能不会很有章法和条理。

但这是一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练就坚强的性格。

反之,如果一味地压制孩子,让孩子把委屈吞进肚子里,只能造就委曲求全或满怀忧愤的性格。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表扬和批评的关系。

过份的表扬会使孩子养成听不进批评的坏习惯,反之,不切合实际的批评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失去批评的效果,甚至会和孩子形成对立。

对孩子而言,他或许对父母的表扬听得多了,不怎么在意,但对老师的评价却非常看重,这一点,我想我们的家长会身有同感。

老师的一句表扬、一次鼓励会让孩子快乐几天、几周,甚至使孩子记一辈子,而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感觉被老师长期忽视,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会逐渐丧失对自己的自信。

因此,我们的老师应当对学生多采用“赏识教育法”,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当好孩子的表率。

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要一致,不能此一时、彼一时,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也无原则,一概禁止、斥责,说话不算数。

家长如果说错了或做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即改的好榜样。

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更高,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有的家庭虽然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不准玩,什么时间后不准看电视等等,但家长却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打麻将、喝酒划拳,有的看电视看到深夜等。

我想,这样做对孩子肯定是很难制约的,也很难给孩子起到良好的表率。

(三)关于“罚之得当”

孟子讲过:

“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提出:

“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们认为,按照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地分析,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人性“善”的一面,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孝敬之心、责任之心、包容之心。

孝敬之心,是对父母有责任感,对家庭也有责任感,再扩展到更大层面,就是社会责任感了。

“包容之心”,就是对别人,不求全责备,能够包容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解人,谅解人,包容人,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一个能够包容人的人,必定是心胸开阔的人,是能够凝聚人心的人,是有望成功的人。

关于人性中的“恶”,也可概括为三句话:

私欲、贪婪、惰性。

私欲,除了神仙,人人都有。

人是凡胎肉体,都有七情六欲,没私欲是“仙人”,有私欲是“凡人”,私欲寡是“圣人”。

三国时代的曹操认为,爱占便宜是人的天性。

因此,他选人用人“唯才是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如果没有了私欲,自然就少了原动力。

人在生活满足了之后,才能谈上更高的境界。

但人的欲望虽属天性,若贪得无厌以至贪婪,就会成为万恶之源。

至于“惰性”问题,也是人皆有之。

出最小的力气,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成本,求最大的成果,这是人的共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人性特点出发,要正确运用必要的惩戒手段,做到罚之得当,达到抑恶扬善。

毛驴上山时,要采用“一推、二拉、三打”的办法。

(四)关于准确定位

1、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有个人养了一只小猴和一头小驴。

小猴子很机灵,它总在房上跳来跳去。

主人见人就夸,也给它好吃好喝。

小驴子看猴子老受表扬,也想学小猴子一样上房。

有一天它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把屋顶瓦片踩破了一大片,结果被主人拖下来暴打了一顿。

小驴子很不理解,想自己终于做成了小猴子做的事情,为什么它受表扬,而自己挨打呢?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猴善上树,驴善载物,各有所长。

关键是要对自己准确定位,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要盲目追求,盲目仿效。

如果说,小驴子能够在拉车载物方面,实实在在地干事,干出一定的成绩,肯定也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你的孩子属什么类型,要准确定位,有六个类型供选择,并定向培养。

(1)狮子型果断强势

(2)蜜蜂型事必躬亲

(3)猴子型聪明灵活

(4)孔雀型善于表现

(5)绵羊型亲切温和

(6)海豚型睿智博学

网上13392人选择,其中狮子型占19%;

绵羊型占38%;

海豚型30%;

蜜蜂型、猴子型、孔雀型加起来占13%。

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

2、最近,生命科学提出了,人体结构有三最:

最精密、最复杂、最灵巧。

大家学过化学,石墨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性质就自然不同,用途就大相径庭。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就是其中的奥秘。

人体从分子水平说,细胞里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片段,基因片段上有碱基对。

人体有30亿个碱基对,碱基对在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状进行排列。

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组合,用高等数学去计算,应该有多少种顺序?

要组合成多少个体?

世界上共有60亿人口,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上面,我之所以要讲这么多,只是想阐述一个观点:

一个人从刚出生那时起,智商就基本确定了,而情商在后天才逐步形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生成才路千条,不只上学一条道。

凤凰卫视报道,北大的校长讲:

“北大学生卖肉,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能卖得很科学,能根据不同的部位,讲清肉的烹饪用途,再按照烹饪科学规律,向顾客提出好的建议,照样可以卖上好价钱,这也是一种个人才能。

再比如卖菜吧,如果能按照营养知识,按照烹饪技艺要求,知道如何合理搭配,懂得吃什么补什么,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还有,像从事足疗行业,按“足下藏玄机”理论,若能够“妙手显神通”,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养生,使人延年益寿,就绝对能够赢得顾客,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干什么?

到底能够干什么?

一定要准确地定位,一定要正确地选择,并据此引导和教育。

要把孩子禀赋当中,最为优秀的那一面,切实发挥到最大值,力争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教育子女的最大成功,才是教育真正有所作为的关键,才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二、为什么要开展“四德教育”?

(一)儒家学说,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理论体系是“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当然,“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

但是,辩证的看,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国民性,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忠义仁勇”:

<

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仁勇”的化身,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因而被尊为“关公”。

人们敬慕关羽的“忠义仁勇”,因而从封建朝廷到民间,都对他广泛尊崇,“忠义仁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尽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但十年“文革”期间,提出了“破四旧”,进而批林批孔,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

使得那一段时间的学生,也就是今天35-50岁左右的这一茬人,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方面,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大的断代,由此出现了一些社会性问题。

现在,我们之所以抓“四德教育”,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断代问题”进行弥补。

 

第二,社会原因。

关于“四德”教育,我们一提出来,经过这么一段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为什么能够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然,对这个问题,我研究的还不够深,思考的还不够全面。

我认为,最起码的是,我们抓住了家长、社会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什么是焦点问题?

大家都知道,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期有四个特点:

一是思想颓废;

二是行为失范;

三是诚信缺失;

四是心态失衡。

关于思想混乱,行为失范,这主要是社会影响。

现在的人,思维方式多是发散式的,是全方位的,想想什么就想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有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这和我们的法制整个配套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系,还包括有法不依的问题。

所谓的诚信缺失,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大家到处可以找到,可以列举很多的例子。

像咱们经常看到的办证,到处给墙上喷广告。

今天覆盖了,明天还会有。

办什么证,都是假证。

你要什么图章,都可以给你刻来。

现在网络上的虚假很多,通过信息告知你获得了什么奖,到什么地方领奖,如果没有时间来领,给他寄什么费,实质就是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所谓的心灵扭曲,有关专家在研究中国目前的社会现象时,提了三个矛盾和问题。

1.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比如环境恶化的问题,地球变暖的问题,海平面上升的问题等等。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问题。

现在人们收入的差距在拉大,行业之间的差距在拉大,部门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过去的人,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

现在的人,是“一边吃肉,一边骂娘”。

人们心里都不平衡,这就是矛盾。

3.自己与自己的矛盾。

现在的人,思想上浮躁,心理上烦躁,情绪上焦躁,工作上急躁。

对于这些现象,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在哪里都可以找到。

这一系列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从源头上解决,就跟治理腐败一样,必须关口前移,就要靠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解决好基础性的问题。

“四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一个载体,提供的一个平台,提供的一个抓手,所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第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

现在人们讲,与世界接轨。

企业的管理模式,好多是学外国的经验。

很多企业和用工单位,在招聘用人的条件中,大多有高学历的要求:

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大专以上,甚至要硕士、博士。

其实,企业和用工单位的许多工作,都是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的。

也就是说,这些工作,没有高学历也能完全胜任。

这种学历“高消费”的结果,助长了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风气,形成了一种误导:

似乎有了高学历,才会有一份好工作,永远不下岗。

正是这种社会心理,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

有一位老教师在回忆自己的教育生涯时,曾不无感慨地讲,原来在学校里那些不好管的、比较“顽皮捣蛋”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许多人都当上了厂长、经理和老板,变得很有出息。

而那些原来在学校里所谓的顺听、顺教的“乖孩子”,却成了厂长、经理、老板的打工仔。

原因是什么?

我想就是典型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本本主义,尽信书,没有和实践很好地结合。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

现在许多高层次的部门招聘人,着重考察的是素质和能力。

当然,先要看文凭,其次是要面试。

面试出的题目,不是你想象的题目,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琐碎的事情,看你的判断能力,看你的道德品质,看你的价值取向。

好多人认为,对知识的要求只占20%,理念、价值观、行为习惯要占80%。

有一个经理,招聘员工时,用了两个方子。

一是通过其它的考核,到了经理谈话这一关,在楼道上设置一些很小的障碍,比如说扫帚、簸箕、报纸、书籍乱放,看你是一下跨过去,还是整理好过去,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决定你能不能被录取。

再一个,来了以后,有的经理,接了电话就出去了,看你在这个房间的行为是什么。

你是耐心等待,你是翻阅报纸,翻阅文件,就是这么一点小事,决定你的命运。

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什么时候,应当是在未成年人的时候。

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

1921—1949年,这29年时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1949—1978年,这29年时间,中华民族富起来了;

1978—2007年,这29年时间,中华民族强起来了。

现在,在强起来的基础上,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

梁启超: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必须从现在的学生抓起,让他们首先强起来。

我们提出并实施“四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精神”和“四种能力”。

“三种精神”: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四种能力”:

归纳知识的学习能力,

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

适应竞争的生存能力。

促使学生处好“四个关系”,构建“四个和谐”:

处好亲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

处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处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团队;

处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从最小的事抓起,从点滴的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从学生能够做到、能够做好的事抓起。

现在的孩子,思想开放,意识超前,思维活跃,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缺乏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我们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全面铸造新一代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要全面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