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012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文档格式.docx

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间

成就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1954年

参加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

1955年

加强了我国同各国的联系

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⑶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年召开的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方针。

“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二、自测自练

1、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根本特点是()

A、殖民地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B、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对抗D、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后来措辞有所修改的是()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最能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是()

A、不同美国建交B、同印度、瑞士等国建交

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参加亚非会议

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

8、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以后的外交政策和理论中,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⑴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⑵“这些原则”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⑶“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三、问答题:

12、新中国的外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CBCC6——10CABCD

11、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产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⑵周恩来。

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2、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

亚非拉许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相继赢得了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出席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质疑问难

请把您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这和旧大纲是迥然不同的。

就这节课而言,第一目标“知识和能力”,和老教材相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删掉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压缩了历史背景,减少知识记忆量,重点更加突出,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单独作为一个子目。

“能力要求方面”新课程更加突出提高历史事实比较的能力要求。

第二个目标是“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

授人以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

我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执教这节课,就是想体现这种精神。

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旧大纲作为思想教育目标,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拓展加深,把历史学科从政治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

这一目标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情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一、知识和能力

1.新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

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3.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4.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和教法确定:

这节课的重点和旧教材应有所不同,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作为重点,因为第三子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而旧教材是“开拓外交新局面”,重点是不难看出。

难点应当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旧教材是一致的,新课程后的一道“自我测评题”:

“试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方法上,我重点突出学法指导和合作性探究学习,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教学难点

1.“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2.“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

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读书指导:

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和思考比较

3.情景教学:

影视资料、生动语言、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课下研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5.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6.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的概述:

一、导入新课,提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像导游一样,导游要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让旅途轻松愉快而不至于疲惫。

其中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

而新课的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兴奋点。

这节课我采取”抒情独白”的方式导入新课,目的是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

导入语: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

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多媒体演示:

国旗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

“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

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

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

“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三.史学习第二步:

“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

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

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

老师如导游。

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

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其意义何在?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4、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两大阵营对峙;

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通过精读“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

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

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

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知识链接]:

在国际关系形成两极化的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中共的敌人不愿意看到新中国站在苏联一边,就是作为中共的朋友党外人士、甚至党内的部分同志都认为,走一条美苏之间的中间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

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80年代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从中美关系看,中共在46年6月前,曾多次强调未来的中国将与美苏英等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

解放军渡过长江后,毛泽东还曾指出:

“如果美国及其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但是,美国国务院指示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前往北京。

新中国刚一成立,美国就急忙宣告承认国民党政府。

从中苏关系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

苏联对1935年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持怀疑态度。

1945年斯大林电报“如果再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可能”,1949年斯大林“希望中共沿长江停止进攻”的意图。

这些,都为中共所抵制。

因此,当时中苏关系十分微妙。

在当时,如果真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的可能。

再者,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力量一边。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首次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

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

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被作为英国向中国西藏发展势力的基地。

英国在西藏享有一系列特权。

印度独立后,在西藏问题上采取原英国殖民利益的立场。

期间,阻挠解放军入藏、提出派兵来亚东江孜换防、西藏地方政府在印度支持下,提出在印度谈判的无理要求。

印度屡屡要“依旧例”来指导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

印度的种种无理要求受阻后,尼赫鲁总理提出谈判的要求。

1953年12月31日,中英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首次了著名的、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政策思想。

双方经过努力,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

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

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周恩来多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印、中缅总理还发表了联合声明,重申了这些原则。

中印两国总理还发表了联合声明的这一天,1954年6月28日,也就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纪念日。

中越领导人柳州会晤期间,胡志明主席首先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55年西哈努克亲王表示,他的国家决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政策的指针,并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应用它。

老挝首相克特表示老挝完全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尼泊尔政府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是国际秩序的正当办法。

1955年4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有16个国家225名代表参加的亚洲会议通过的决议声明“完全支持中印两国总理宣布并得到其他许多国家支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各国相互了解和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

一时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印地语译音“潘查希拉”之声响彻亚非大陆。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一系列国家签订的关于双边关系原则的正式文件包括《中美上海公报》和《中日联合声明》中,都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中国聚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历久弥新)

3、三个问题:

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不难,让学生阅读即可解决,要强调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联系中越在军事上的胜利对外交谈判的作用。

4、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

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

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

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

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

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

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万隆会议”

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五个发起国之间曾经有过争论。

巴基斯坦、锡兰不原邀请,印尼、缅甸支持,缅甸总理吴努甚至表示,如果不邀请中国,他就不出席。

最后,以邀请日本为条件。

国民党特务(毛人凤)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

会议中,1955年4月18日开幕当天,伊拉克、土耳其把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相提并论;

菲律宾“不希望亚非国家屈从于外国统治者”;

泰国称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

他们攻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方针的卓越贯彻,使会议取得巨大成功。

很多代表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会议成功不了”;

“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会议的重要特点是中国代表团在促进友好谅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亚非会议是民族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独立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战后世界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体现,中国代表在会议上的卓越外交,不仅是对会议的贡献,而且也是对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国际关系舞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

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四.历史学习第三步:

“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

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