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体验磨练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语体验磨练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体验磨练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过程比较简单——教师教的过程总是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的过程往往少得可怜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师仍然顽强地固守着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育的过程也便成了学生跟着教师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语文的应用能力、学习语文的态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杀了;
教育途径比较狭隘——语文教育的实施被狭隘地圈定在语文课上和学校内,忽视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
教育评价比较绝对——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往往采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绝对评价法,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权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
以上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
这种现状呼唤着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是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辩证统一。
所谓发展性,是指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
发展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的内容。
要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体现了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在语文教育中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教文与授道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行为与心理的统一。
另外,要着重于学生素质的内化,做到积累→整合→外显协调发展。
积累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整合是内化的关键和过程,外显是内化的展现和终极。
所谓基础性,是指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国民素质教育。
既然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就要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十字经课课要念,要使语文课真正姓“语”。
我们的语文教育革新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语文观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是对原有成功经验的继承——继承性;
是对现有语文教育的改革——改革性;
是对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行动(涉及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诸方面)——整体性;
是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合理预期——前瞻性。
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就是在此基点上启动和展开的。
3.行动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认的定位于学生的目标是:
在规定的期限内,基本实现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基础学力普遍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需要充分发展。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做到“六会”:
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书、会做。
会听:
听人讲话时注意力集中,会理解内容,抓住要点,并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会收听、收看程度适宜的广播、电视。
会说:
会用流利的普通话当众说出要说的意思,做到口齿清楚,声音适度,态度自然。
会读:
会读那些小学生必读的书,会把书读好,对佳作妙文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会写:
会有真情实感地写作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逐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
会书:
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和软笔字。
会做:
会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习得的语文能力进行交往等语文实践活动。
(具体目标系统另订)
另外,通过研究,为形成现代化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操作系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系统作出有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的、开放的语文教育新模式,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4.行动策略
4.1课程改革
⑴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
以往的语文课程无视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别,用统一的模式套在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矛盾十分突出,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为了突破这种封闭的、划一的课程结构,我们决定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双线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结构,即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教材中规定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规律。
它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双线教学的先行官。
实践教学线结构,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宽语言实践的范围,加大言语实践的力度。
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
鉴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面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增加阅读量,扩展阅读面。
“自由阅读”课上规定必读篇目、提供选读篇目,做到必读与选读相结合。
(具体篇目另订)鉴于目前学生言语交际能力不强,开设“言语交际”课。
“言语交际”课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划分成若干系列;
以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
“自由阅读”课和“言语交际”课为每周各一课时,从现有的课文课时计划中列支,不占用其它课时。
为便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改革原来的课时制,把每课40分钟调整为每课35分钟。
⑵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
以往的语文课程教材主要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很少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活动提供服务,不利于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增设以语文应用为特征的课程实施形态,与原来以语文知识构建为特征的实施形态成为互补体系。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决定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
1视听实践:
要求学生每天能通过读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上网等途径,收集一条新闻。
2言语实践:
通过朗诵、演讲、讲故事、成语快车、诗歌接龙等
形式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③社会实践: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④角色实践:
通过课本剧、童话接龙、模拟法庭、情景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受体转化为主角,从而进行角色实践。
⑤社团活动:
要求每个班级至少组织一个语文社团,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出一张自办小报。
⑶强化课程的整合性——重组现有课程教材。
课程现代化是新世
纪教育的必然走向。
课程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把儿童和教育内容看成是对立的,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客体的内容上,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主体的儿童上。
)向“整合”的转型。
树立“整合”的价值观和“三基一个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整合中心,创建“整合”课程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整合”转型的具体操作方式。
作为基层学校,我们无权也没有力量创建“整合”课程,我们可行的策略是重组现有课程教材,以实现“主客二分”向“整合”的转型。
重组现有课程教材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相同体裁文章的组合,例如童话组合、寓言组合等等。
二是相似内容文章的组合,例如伟人故事组合、英雄故事组合等等。
三是不同学科课程教材的组合。
以知识的联系、方法的联系等为组合点,可以进行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美术、语文与音乐、语文与数学、语文与体育等不同学科课程教材的组合。
4.2教学改革
⑴强化目标意识——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能把知识具体化、系统化,从而使“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它以学生为描述对象,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另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目标的层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步骤,能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
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缺失、模糊、单一普遍存在,因而训练落点往往随意性大,训练效果差。
为此,我们决定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①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
②分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系列;
⑵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教育是时
代的呼唤,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
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语文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我们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要点是:
1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贴近学生;
2角色置换:
教师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引路者、点拨者,而不仅仅
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3给予权利: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节课留给学生自
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
废除机械性的串讲、读讲;
要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④教会学习:
通过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⑤落实抓手:
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一点——距离近一点,思路明一点,落点少一点,过程细一点,底面宽一点,愉悦多一点。
⑥构建模式:
构建“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群。
“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从教到学的转变”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
即,从课前准备,到上课,教师不只是设计安排自己的教授活动,讲些什么,提问什么,板书什么,演示什么,布置什么作业,而是要着重设计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学到些什么(知识上、能力上、情意上、方法上)?
怎样学到(方式方法、步骤环节、时间分配等)?
究竟学到了没有(自我检测、双向交流、把握练习、优中差的不平衡状态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手?
等等。
通过研究,我们已构建了“自主式”和“学、疑、辩、练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构建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群。
⑶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作为联结主导与主体的中介。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
不仅如此,朗读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具有相当思维负荷的朗读,更是联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中介,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足够重视。
对于朗读教学,我们倡导“三有一条线”:
“三有”:
读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读后要有适切的评价。
“一条线”:
把朗读作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
⑷重视写字教学——把写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写字是一
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写字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且也渗透了
美育、德育、体育等教育。
对于写字教学,要确立三个观念,做到四个结合。
三个观念:
写好字是育人的重要一课;
写好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
惯的养成;
提笔即是练字时。
四个结合:
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描红与仿影相结合,临贴与入体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⑸重视作文教学——突破作文教学中僵化的思维模式。
作文教学
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脱节”:
作文与生活脱节,作文与做人脱节,读与写脱节,写作技巧与想象脱节。
因此,必须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
①倡导“生活作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的确,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叙真事,摹真景。
在作文评价中,把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学校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景可摹。
②倡导“想象作文”。
高尔基说过,想象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东西。
而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想象力普遍缺乏,囿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公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
因此,我们倡导“想象作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虫鱼、鸟兽、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思维迸发出最美丽的色彩。
③构建“读写结合”训练系列。
为了改变读与写脱节的现状,我们决定构建“读写结合”训练系列。
这个系列包括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语文教师可以参照这些“读写结合点”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这种“读写结合”训练作为小作训练的内容,原来的小作训练取消。
④扩大写作量。
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的习作不少于15篇,中年级学生每学期的习作不少于20篇,高年级学生每学期习作不少于25篇。
⑹走出语文教学的四个误区——坚持民族化的语文教育方向。
四个误区是指:
形式主义、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繁琐的应试训练、肢解性的技能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走出以上四个误区,毫不动摇地坚持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积淀,重抒发性灵,重熏陶语感”的民族化方向,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4.3评价改革
⑴改革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
实施适切的评价,是进行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的保证。
为此,我们决定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
①改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A、改单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
传统的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主体,学生的评价权被剥夺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是评价的主体,他们既可评价别人,也可评价自己。
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评、小组评、自己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B、改评价内容的单一化为全面化。
过去的评价,听、说、读、写、书、做六个方面,往往着重于对读和写的评价,忽视了对听、说、书、做的评价。
现在,我们实行听、说、读、写、书、做六个方面全面评价。
C、改评价方法一元化为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一般采用静态的定量评价法,现在我们倡导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②改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
过去的评价,往往采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绝对评价法,这种指向选拔的评价,带来较大的偏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们倡导相对评价,这种指向掌握的评价,目的是尽可能多的造就成功者。
相对评价带来的适度的模糊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⑵改革考试制度——实行新颖的考试制度。
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相适应,必须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
这种改革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为什么考。
小学语文考试是为了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科
学化、效应化,是为了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考什么。
着眼于检测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
知识、技能、学力、
态度、习惯,包括写字、背诵、阅读、说话、写作等,主要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标程度,而非选拔性考试。
具体来说,考以下内容:
A、充分认识写字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作用,将写字列为各年级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
B、强调语言积累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各年级中增加朗读和背诵的考试,并将此作为检测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内容,以期引起教学中对朗读、背诵的重视。
利用小学生记性好,悟性差的特点,要求整个小学阶段背诵200篇(段)名篇佳作,200首古诗词,这些也作为考查内容。
C、注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将说话列为各年级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
D、注重阅读的速度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阅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理解的正确性。
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度以及课内外扩展阅读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
那些超越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繁琐的阅读分析,如分段分层,概括中心思想以及运用语法修辞学概念分析修辞手法、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词语运用的妙处等内容,不再考查。
E、注重作文的速度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对作文的要求不宜过高,能逐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即可。
但作文的速度和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
3怎样考。
根据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废除标准化考试。
根据
考查内容,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竞赛与考试结合,平时与期终结合的方式。
降低考试的密度,重视单元考试,不进行期中考试。
⑶实行等级制——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
精确的分数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显得机械和僵化,缺少必要的模糊、弹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从小在分数的熏染下,把追求分数作为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忽视了自身全面、生动的发展。
等级制是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1实行四个梯度的等级制。
四个梯度的等级分别为“优秀”、“良
好”、“合格”、“不合格”。
(具体的标准另订)
②实行一体化的等级制。
过去,在作业上教师一般用等级制,而在考试和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却采用了分数制,这样就形成了作业与考试的割裂。
这种割裂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我们准备实行一体化的等级制:
从作业到考试,到素质报告单,采用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方法,全部实行等级制。
这样就真正淡化了分数。
4.4管理改革
⑴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
教研组是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是其最重要的职能。
但现在部分教研组往往是“只教不研”,或“研而不深”。
教研组的这种状况与语文教育整体革新行动是极不协调的。
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行动对教研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
1选拔和培养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
应选择研
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
对选拔出来的教研组长应重点进
行培养,支持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
他们的提高。
②建立教研组和研究小组联度制。
所有的语文教研组长都至少参加一个研究小组,并担任组长或副组长;
所有的语文教研组长都吸收为语文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
教研组长可以列席讨论语文教育改革的行政会议;
教研组长优先安排参观、考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
2加强集体备课。
应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备
好每一节课。
这种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可以共同使用。
⑵加强调查研究——把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杠杆。
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目的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彻底改变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
因此,对语文教育的质量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调控。
调研是这种检测调控的有效手段。
应多层次、有一定密度地进行调研。
为加强调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每位教研组长和课题组成员发放信息反馈卡,通过信息反馈卡及时反馈信息。
调研后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整合,对有关问题迅速作出处理,对教学的运行作出合理的调整和控制。
总之,要真正把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杠杆。
⑶组织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正确导向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
竞赛是考试的补充。
好的语文学科竞赛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节学生学习语文的节奏,更可以正确导向教师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
可以组织三个维度的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
①班级的。
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成语接龙、诗歌接龙等。
②教研组的。
如参观、访问、调查等。
③学校的。
如写字、课本剧、童话接龙、阅读等。
5.行动措施
⑴《行动计划》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1999年:
为第一阶段,框架性地全面准备与启动。
A、构建双线型的语文课程结构。
B、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
C、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
D、构建语文学科性的竞赛活动体系。
E、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实施等级制评价。
②2000~2002年:
为第二阶段,有重点地实施与推进。
A、致力于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建立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有效机制
和具体操作策略。
B、致力于“自主创新性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构建“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群和自主创新性学习体系。
③2003~2005年:
为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与推进。
对照《行动计划》确认的目标,全面实施与推进语文教育整体改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⑵成立语文教育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庞荣瑞副组长陆一平
成员芮亚芬匡建庆陈梅秀周慧雅何江燕刘晓燕
韩玉宇
⑶成立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长:
陆一平
①课程研究小组。
研究课程的结构,课程的整合,课程的形态,课程实施的渠道和过程。
芮亚芬
②目标、评价研究小组。
研究各年级具体的语文教育行动目标,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的构建;
研究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重点研究考试的改革和等级制的实施。
陈梅秀
2信息研究小组。
研究国内外语文教育改革的动态。
何江
燕
⑷聘请研究顾问和特约研究员。
研究顾问:
聘请研究顾问2~3名。
特约研究员:
聘请特约研究员5~7名。
⑸加强对外交流。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式,加强对外交流。
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教授,请语文教育的行家,来校作报告、作讲座、作指导、作咨询、作研讨,上示范课,听研究课等;
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行政领导、研究人员及有关教师外出考察、参观访问、参加学术研讨和业务培训等。
⑹建立研究例会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三个研究小组进行整合性研究。
每学期这种整合性研究不少于3次。
⑺组建科研联合体。
与科研单位、兄弟学校联合组建紧密型的科研联合体,互通情报,协作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