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35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项目Word下载.docx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服务范围:

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

1.3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和范围

1.3.1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

5、《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

6、商务部等6部门《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7、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技部《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6〕440号

8、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07年第8号令)

9、《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

10、《XX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

12、《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1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2项目建议书范围

项目建议书的重点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上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评价,对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初步判断。

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参与本项目建议书编制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

7.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3.3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原则

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逐步实现废旧金属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目标。

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

3、方案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及工程设计标准,根据其运行特点以及当地的实际条件做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使工程周围环境卫生受到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4、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合理设计,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并注重场区的美观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

1.4项目建议书的结论

XXXXX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筛选分类再生利用项目建议书主要从投资的必要性、建设条件、投资估算和社会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技术经济论证。

在对项目论证时,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面向需求的原则。

1.4.1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计划总用地面积20000㎡,折合30亩,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新建高8米钢架结构封闭式原材料车间5000平方米、设备车间4000平方米、净料车间3000平方米。

购置球磨机、铜铝分选机、摇床、破碎机、选船、废料压块机、环保除尘器以及装载机等主要生产设备29台(套)。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3000万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厂区占地面积

平方米

20000

30亩

1.1

建筑物占地面积

12000

1.2

道路硬化面积

6000

1.3

绿化面积

2000

2

厂区建筑物总建筑面积

2.1

原料车间

5000

高8米

2.2

设备车间

4000

2.3

净料车间

3000

3

容积率

1.20

4

建筑系数

60.00

5

绿化系数

10.00

1.4.2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处理20万吨废旧金属的处理能力,回收利用铜、铁、锌、铝、不锈钢和塑料等再生资源5万吨,剩余废料15万吨压块用于发电厂发电。

1.4.3、投资估算

1、估算范围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包括:

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铺底流动资金等。

2、总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4000.0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2318.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98.4万元,基本预备费160.9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21.9万元。

1.4.4、资金筹措及使用

按照项目承办单位资金筹措意见和建设计划进度安排,所需资金由XXX有限公司自筹解决。

1.4.5环境保护

该项目通过湿法工艺筛选回收,日补充循环水约1.5m³

,经沉淀池2次沉淀以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循环水池、沉淀池做防渗漏处理,沉淀污泥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不含酸等危废化学品,可作为水泥厂原料;

加工剩余的废料压块作为发电厂燃料(热值3600卡),生产过程无固废排放;

生产过程在封闭的车间内进行,可通过环保除尘器、洒水等措施降尘。

因此,该项目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至于生活垃圾,可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1.4.6节能

该项目采用工艺先进成熟,采用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厂区平面布置合理,充分利用自主研发及掌握的技术、丰富的操作经验,其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4.7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废旧金属20万吨,实现年产值1300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939.9万元,年均缴纳企业所得税485万元,年均实现净利润1454.9万元,年均上缴增值税及附加税586.3万元。

通过计算现金流量,项目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39.28%,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30.65%,均大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12%的财务基准收益率,税后净现值(折现率I=12%)为4969.27万元,税前净现值(折现率I=12%)为7650.72万元,大于零,税后投资回收期为4.78年(含建设期),税前投资回收期为4.13年(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较短。

总投资收益率为48.5%,资本金利润率36.4%。

1.4.8环境效益

严格贯彻遵循国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方针政策,始终贯彻废旧金属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基本原则,生产过程做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项目通过对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节约了资源,同时减少了废旧金属的排放,以及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保护了环境。

1.4.9社会效益

项目产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该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当地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1.4.10结论与建议

经初步论证分析,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及地方的发展需要,拟选工艺技术成熟、先进、可靠,配套设备节能环保,社会和环境影响效益显著,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公司管理规范,资金实力和筹措能力较强,能够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所以,本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建议:

1.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对建设条件进一步分析落实,对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

2.项目的建设需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前期的审批程序及项目建设期的管理规定。

3.开工建设后,应按照经批准的建设进度计划,足额筹措资金并作合理安排,以保证该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且应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4.建议在下一阶段深化设计方案,以满足有关部门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需尽快与设计单位和有关的专业公司进行沟通,明确建筑具体的功能要求,保证建筑达到相关设计规范要求。

5.做好本项目施工招标、工程监理等各项工作,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1.1项目提出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以致不得不面对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的压力;

二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伴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的压力。

面对着这两方面的压力,人类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办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就是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种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再生资源行业应运而生。

再生资源行业是指从事再生资源流通、加工利用、科技开发、信息服务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集合体。

在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再生资源行业的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重要,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行业的地位自然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传统的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加强法规标准建设,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再生资源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协同化、高值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成为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为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距较大,大量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塑料、废橡胶、废家电、废钢铁、废纸、废有色金属、废玻璃、废旧木质材料等,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随着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社会消费积蓄量及电器电子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等报废量持续增加,再生资源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再生资源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赋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

废旧物资是指在性能、规格和款式等方面已经达不到该物品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其具有使用价值或价值的属性是明显的,是再生资源的一部分,例如:

废塑料、废家电、废橡胶、废钢铁、废纸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

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1项目建设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

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展现生态XX新形象。

倡导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生态立省、绿色惠民,走人民富裕、齐鲁富强、XX美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从源头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产业行业之间、生产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

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矿产”,以汽车零部件、内燃机、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矿采机械、船舶、橡胶轮胎、办公信息设备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再制造技术和产业。

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1.2.2项目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指出:

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

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回收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难度大。

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

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

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和专业性分拣中心。

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产生量及增长趋势、再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区域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建设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200个,专业分拣中心2000个,与遍布全国城乡、网络纵横的回收站点有效衔接,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城市矿产基地形成有效对接。

《XX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

到2020年,建立起与回收体系建设运营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法制化和自律化管理基本到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初步形成;

行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回收行业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较“十二五”期间进步显着;

行业回收方式多元化,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显着提高;

回收初加工的再生资源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发展目标:

实现85%以上社会流动回收人员、回收业户和回收企业纳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管理体系;

85%以上生产性和生活性再生资源重点品种进入规范化回收、分拣、初加工和交易体系;

85%以上城镇社区和乡村实现回收功能全覆盖;

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综合回收率不低于75%。

培育10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区);

4个辐射全国的综合性和单品种再生资源大型集散基地;

30个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再生资源示范产业园;

60个规范的分拣加工中心。

再生资源年回收总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

回收总值占我省国民生产总值1.5%左右。

1.2.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目录分三大类——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

本项目产品属于“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28、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之列,属于鼓励类。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6〕440号提出:

到2020年,基本建成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贡献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健康有序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5亿吨。

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再生资源产业进一步壮大。

推进以龙头企业、试点示范企业为主体的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提升废有色金属交易智能化水平。

引导企业进入园区,推进清洁生产,实现集中生产、废水集中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到2020年,废有色金属利用规模达到1800万吨,其中再生铜440万吨,再生铝900万吨,再生铅250万吨,再生锌210万吨。

《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提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

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合作,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

因地制宜推广回收机、回收超市等回收方式。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现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基地)外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入园发展,促进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出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提质升级的指导意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高值利用水平。

推进实施再生资源行业规范条件,引导再生资源产业规范发展。

开展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培育骨干企业。

1.2.4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它要求以废旧物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大部还停留在“资源大进,终端产品大出”的开放式发展模式上,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的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耗,与此同时许多原生资源对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强。

在全球范围内资源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的背景下,资源性产品正在或即将成为卖方市场,而我们的工业性制品成为买方市场,且处于产业链下游,处于资源性卖方市场的控制之下。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1.2.5发展再生材料产业的必要

除了推进“预防型”的清洁生产外,发展再生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核心内容,而再生资源的末端利用产业化是形成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关键。

因此,进行资源再生加工,发展再生材料产业就成为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突破口。

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再生材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废弃材料带来的污染,另一方面,再生材料能有效缓解工业发展中材料紧缺带来的压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因此,我国急需发展可再生材料,建设材料循环通道。

可用作生产再生材料的废弃物众多,但我国再生材料产业还处于相当低的发展水平,大量的再生材料没有得到回收和很好地利用而白白浪费掉。

粗略估计,我国可回收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材料总价值在350~550亿元的规模。

其中废钢铁大概有300万吨、废有色金属20万吨、废纸200万吨、废塑料80万吨、废家用电器、废电脑2000多万台。

而在本国再生材料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却开始大量使用进口的废弃材料。

在进出口废物质量监管不严和环保管制不到位的情况下,“洋垃圾”利用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利用本地再生资源产生再生材料,规范再生材料产业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全球化扩张阶段,有色金属消费远未到顶点,新消费也在不断挖掘,中国有色金属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一方面,中国是金属资源短缺的国家,对外依赖度很高;

另一方面,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有色金属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国内自然保护区红线的划定,排污标准的收紧,使国内矿产的开发、冶炼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入大力发展废旧金属循环发展的时代,这也给再生金属行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和矿石,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减少我国对原生资源的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重大工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金属量在不断攀升,目前中国有色金属总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遥遥领先。

再生金属在有色金属资源中的占比也在逐渐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发展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也将进入废旧金属回收高峰。

以钢铁为例,近几年废旧钢铁的产生量约以10%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废有色金属的产生量也将进入加速期,预计加速期在2020年到来,将给再生金属的发展带来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省回收行业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造纸原料、废玻璃、报废机动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8大类为主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6502.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