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91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指导23页Word文件下载.docx

【题解】孙权举自身的例子,说自己闲暇时经常看书学习,并大有收获,让吕蒙受到启发开始读书学习。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例2(2011年衡阳市中考题)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子,不亦厚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才:

推举B.四迁荆州刺史:

迁移

C.暮夜无知者:

知道D.后转涿郡太守:

调动

【题解】B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记住一些重点词的意思,这样做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太守即遣人随其住

B.当之郡无丝竹之乱耳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以天上之美为尽在己

D.密愧而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题解】A

【剖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的理解。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记住初中阶段几个典型的重点虚词的不同含义。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题解】

(1)子孙常常吃蔬菜一类的食物,步行外出。

(2)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吗?

【剖析】第

(1)题主要把“蔬菜”“步行”翻译正确,第

(2)题主要把“遗”“不亦……乎”翻译正确,再把整个句子翻译通顺就可以。

4.请概括杨震的为官之道。

【题解】公正廉洁,不徇私情。

【剖析】要概括一个人物的品质,必须读懂文本、了解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再加以整理概括。

而要做到比较完美的话,平时要多积累不同性格的词语。

考例3(2012年衡阳市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i。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题解】①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②祸患,灾难。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

平时要多积累,活学活用。

2.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成王封伯禽于鲁B.告之于帝

C.苛政猛于虎者也D.今诸生学于太学

【题解】C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题解】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

【剖析】本句要抓住关键词“独”和“是心”来翻译。

4.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

【题解】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

【剖析】本题是考查论证方法的正确运用。

5.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

为什么?

【剖析】开放式题,言之成理即可。

(四)备考指南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是以下方面:

把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感知文言文内容,并能对文言文的主要观点、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作手法等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一、文言实词

要正确地理解文言句子的意思,就要求我们理解并记住许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如下知识:

1.熟记常见的通假字。

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

2.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应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人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应是哪个意义,应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去仔细推敲。

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莫名其妙(说出)

一文莫名(占有)

3.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除小部分没有变化外,大部分词的古义与今义有差别。

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二是词义缩小。

如“可怜”,古义有“可爱”“可羡”“可惜…‘可悯”等几个意义,今义只有“可悯”一个意义。

三是词义转移。

如“久已病矣”中的“病”,是“困苦不堪”的意思,而不是今义“疾病”的意思。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曾”,是“连……都”的意思,而不是今义“曾经”的意思。

4.能够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中,有些词在具体句子里用法有了变化。

对这类词,要能说出它们在具体句子里的解释。

·

“公将鼓之”(鼓:

击鼓)-

“斗折蛇行”(蛇:

像蛇一样)’

“竭其庐之入”(入:

收入的东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痛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

认为…一羞耻)

5.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当作一个双音词去解释。

古汉语中,大多数是单音词。

我们不要把文言文中本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误认为是双音词。

“吾父死于是”,“于是”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于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是“妻”(指妻子)和“子”(指儿女)的连用。

二、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繁,用法灵活,在句子中有时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介词“于”就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相当于“到”)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相当于“向”)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相当于“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相当于“对于”)

“骈死于槽枥之间”(相当于“在”)

作为初中生,应掌握“其、之、于、以、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主要用法。

三、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求译文能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做到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添;

其次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

l.翻译的步骤:

(1)读懂。

要把握住全文的大意。

(2)对译。

一个词_个词对译,一句一句对译。

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理顺。

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润色,使译文前后连贯,畅达通顺。

2.翻译的方法:

(1)“留”,即保留。

凡专用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号等照抄即可。

(2)“补”,即增补。

把文言文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3)“删”,即删除。

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4)“换”,即替换。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5)“调”,即调整。

将语序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曰夜”译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曰夜晚。

(“元丰”,年号,照抄不译。

“夜”,用双音词“夜晚’,替换。

“念无与为乐者”译为: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与”后省略了代词“我”,应该增补。

“相与步于中庭”译为:

(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相与”,用同义现代词“一同、一起”替换。

“步于中庭”,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译文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盖竹柏影也”译为: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也”,没有实在意义,删除,无须译出。

四、文言文的理解

理解文言文,主要包括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捕捉,对语段中心内容或寓意的概括归纳,对文中主要观点、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作手法等的简单分析和评价。

方法、要求与现代文阅读大体相同。

(五)练一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曰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曰中。

曰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歆辄难之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王欲舍所携人

(4)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5)既已纳其自托

3.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4.你认为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5.《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答案】1、古代笔记小说集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轶事。

2、

(1)当即

(2)幸而恰巧(3)扔掉抛弃(4)·

的原因(5)请求3、华歆开始时考虑到两人的安全不愿带上逃难的人,王朗却愿意;

等危险来临时,华歆坚决兑现承诺,要带那个逃难的人一块走,可是王朗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却不愿意带了。

可见华歆是一个办事考虑周全而又信守诺言的人,而王朗则是大难来临只顾自己的人。

4、元方是聪明伶俐、能言善辩、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人。

5、《期行》告诉我们:

做人要明礼诚信。

《乘船》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l.《伤仲永》选自。

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和。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并提出作者的见解。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世隶耕

(2)自为其名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传一乡秀才观之

4.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

5.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6.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7.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答案】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伤”:

悲伤、惋惜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敏而好学,才能不断进步;

恃才弃学,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伤仲永》属于散文和随笔。

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就事说理并提出作者的见解。

3、

(1)附属、隶属

(2)题写(3)文采何道理(4)消失(5)相当符合(6)全乡4、

(1)同县的人埘他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上做客。

(2)他的父亲感到那样有利于他。

5、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予邑人,不使学。

6、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

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矣·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

又七年·

泯然众人。

7、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当户织

(2)惟闻女叹息

(3)愿为市鞍马(4)关山度若飞

2.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和。

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4.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1)对着门

(2)只(3)买(4)过2、磨刀霍霍扑朔迷离3、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的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存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尧,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

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衷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属引凄异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1)夏季:

(2)春冬:

(3)秋季:

4.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6.昔曰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曰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曰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

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

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答案】1、

(1)奔驰的快马

(2)连续连缀2、B3、夏季:

水势迅疾凶猛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

秋季:

萧索凄凉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索凄凉的气氛。

5、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6、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

夏季水涨,江流汹涌;

秋景凄寒,猿呜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

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愁憋然,莫相知。

他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文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黔之驴》选自,作者,代文学家。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相对的文体。

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唐宋八大家”。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

(2)远遁

(3)以为且噬己也

(4)蹄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驴不胜怒,蹄之。

(4)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6.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7.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8.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柳河东集》柳宗元唐朝2、骈体文韩愈和柳宗元3、

(1)偷看

(2)逃走(3)咬

(4)用脚踢4、

(1)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

(2)(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摇晃依偎,冲击顶撞它。

(3)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5、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6、第一层:

(“他曰”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第二层:

(“稍近益狎”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第三层:

(“因跳踉大嘲”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7、①以为神②莫相知③以为且噬己也④觉无异能者⑤终不敢搏⑧技止此耳

8、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5.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I))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

(1)出名,著名

(2)品德高尚(3)大(4)官府的公文2、D3、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惟吾德馨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5、D6、示例一: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人不能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l.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上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文中体现菊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5.作者在文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答案】1、

(1)多

(2)洗涤(3)亲近而不庄重(4)少2、(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显得幽香,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答题要点: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表里如一、行为端正;

美名远扬;

端庄、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