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698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史论2 人文主义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神学对文艺创造的桎梏,掀起了思想解放大潮。

(2)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

(3)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贯穿文艺复兴运动始终。

1.(2013·

山东高考)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 C

解析 李贽的思想虽然具有反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依然属于封建士大夫的范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并未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故选C项。

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故A、B、D三项均正确。

2.(2012·

重庆高考)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

A.抨击愚昧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D.推崇人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意思。

伊拉斯谟(约1466~1536)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者,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

从他的言论看,其核心主张是追求生活中的快乐,联系人文主义肯定人,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的幸福的宗旨,可以看出其本意是推崇人性,答案选D项。

A项抨击宗教愚昧是为解放人性服务的,B、C两项与材料无关。

3.(2012·

福建高考)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时间15世纪,二是地点佛罗伦萨(意大利),三是“原本消失的……都复活了”。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故B项正确。

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排除A项。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于16世纪,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在17、18世纪影响巨大,故排除D项。

4.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解析 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提倡人性,倡导个性解放,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

5.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

“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

”下列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

解析 为“蒸汽时代”作了思想准备的是启蒙运动,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注意题干中“挖掘的对象是人类”,即莎士比亚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

四种方法解答逆向型选择题

(1)概念法。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对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排除法。

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

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正误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

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4)直选法。

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的选项。

 

1.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错误。

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

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

2.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正确。

文艺复兴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

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1.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

有力号召。

2.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3.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

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4.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

反对“神权”。

5.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

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

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

的新风气,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2 宗教改革

[必修一部分]

1.背景:

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

1517年教皇在德国大量出售“赎罪券”。

2.兴起:

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3.主张:

灵魂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得救;

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而《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4.影响

[选修一部分]

1.天主教对欧洲的神权统治——历史渊源

(1)政治上:

竭力提高教会的地位,利用神权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在社会上的影响无处不在。

(2)经济上:

教会利用其特殊地位,疯狂敛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思想上:

宣扬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由于天主教会的堕落,随着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

2.中世纪晚期天主教的地位面临种种挑战——现实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天主教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

天主教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①专制君主为加强自身的实力,需要组建军队和供养官僚,反对将大笔财富送往罗马。

②以银行家和商人为代表的财产所有者反对教会教产税收的豁免权。

③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占有教会财产以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④下层贫民企盼教会减轻剥削,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②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想对教会反对营利的传统思想发出了更猛烈的挑战。

3.“奶牛”的愤怒——德国马丁·

路德改革

(1)序幕: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

(3)结果

4.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改革

(1)内容

(2)影响

5.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1)内容:

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断绝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国民族教会出现。

6.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1)背景

(2)性质:

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

 改革运动。

(3)结果:

尼德兰北部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强国。

但南部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7.宗教改革的影响

[思维导图]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史料一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状态,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

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解读 史料表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的分裂、落后,有利于教会对德国进行剥削与压迫,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史料二 一位天主教历史学家认为教会财产在日耳曼占1/3,在法国占1/5。

法国官方在1520年统计教会占有法国总财产的3/4。

——[美]威尔·

杜兰:

《世界文明史·

宗教改革》

解读 史料表明了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广占财富,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史料三 罗马教皇庇护二世说:

人们说我们生活享乐,聚敛财富,举止轻漫,骑肥骡、坐骏马……花在优伶与食客身上的钱多,而用来保护信仰者,则无一物。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教会、教士生活腐化,引起欧洲人民的不满。

史料四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解读 史料表明教会通过宗教裁判所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对异教徒进行残酷迫害,总之,16世纪初,天主教会已日益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

史论1 图解宗教改革

德国:

马丁·

路德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瑞士日内瓦:

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英国:

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

荷兰:

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继承、批判和发展。

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它总是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和利用。

史论2 推动宗教改革的因素

(1)经济根源: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①重商主义思想 VS 教会的轻商思想。

②资本原始积累 VS 教会的贪婪敲诈。

(2)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逐渐强化 VS 教会的独尊地位

(3)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 VS 教会的精神桎梏(禁欲主义、蒙昧主义)

(4)教会自身:

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迫害“异端”、贪婪敲诈。

史论3 理解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体现

(1)从其原因看,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2)从其斗争对象看,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会。

(3)从其内容看,简化宗教仪式,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4)从其结果看,它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4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

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2)宗教改革时期:

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1.(2012·

广东高考)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双方分歧的本质点在于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

从材料看,教皇代表认为“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也就是“因行称义”,这与路德的“因信称义”的主张是冲突的。

教皇代表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坚持教徒通过教会所规定的宗教仪式才能得到救赎,而路德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反对教会剥削和压迫,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所以选C项。

路德并不反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本题易错选D项。

2.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

“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解析 从材料看,马丁·

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也就是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故选D项。

A、C两项逻辑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德肯定了赎罪券的功效

B.路德认为个人可直接与上帝对话

C.路德主张“因行称义”

D.路德试图消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马丁·

路德主张信仰即可获救,事实上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故选B。

4.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

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

路德的做法(  )

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 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 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 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马丁·

路德翻译《圣经》,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方便,而不是要否定《圣经》的权威。

5.(2012·

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

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就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

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

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

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

人民群众;

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1)问,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概括得出结论。

第二小问的“原因”难点在于除了能够答出“公开书”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短时间内能够印刷出那么多册书的原因,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目的和带来的巨大影响思考。

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关系进行思考:

天主教会与世俗封建主、人民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1.宗教改革运动就是要清除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当时欧洲的天主教会的统治,并不反对宗教。

2.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斗争。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其原因是,当时

天主教会在西欧垄断一切,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封建的思想理论不够成熟。

3.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

人文主义一脉相承,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但在古希腊时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

兴时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侧重于政治领域。

1.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

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

教会”。

3.1517年,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贴出一张布告,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

论纲》,它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4.马丁·

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5.加尔文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它解释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

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

6.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

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7.宗教改革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

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8.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9.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

解放和社会运动。

考点3 启蒙运动

1.呼唤民主和自由

2.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启蒙

(1)霍布斯的思想

(2)洛克限

制“公

权”的

设想

3.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启蒙

人物

思想主张

评价

伏尔泰

(1)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同时赞成“开明专制”

是启蒙运动的领袖,思想有局限性

孟德斯鸠

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相互监督

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卢梭

(1)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2)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

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狄德罗

(1)人人享有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2)人们通过契约成立国家,保障自然权利

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康德道出启

蒙的真谛

浪漫主义的

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

5.卢梭对

“理性”

的质疑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6.启蒙运动

对人文主

义的发展

[思维导图]

1.理性主义

2.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3.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经济、政治、思想

内容

链接点

经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资产阶级自身成熟理论的指导,于是以“理性”为旗帜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思想

“理性”“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4.启蒙运动

(1)一“用”——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主义(旗帜);

(2)二“批判”——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象);

(3)三“追求”——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目标);

(4)四“消灭”——消灭封建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教会权威(任务)。

史料一 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

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

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牛顿的物理学证实了理性的重要性。

史料二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伏尔泰

解读 表面看伏尔泰是在捍卫人的自然权利,实质上是在反对封建特权、等级及不合理的压迫。

史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

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解读 史料反映了启蒙运动的阶级属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认识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史料四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