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
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XX、11—XX、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XX、2—XX、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
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
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XX、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篇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黄甫学校赵佳
一、课题的选题背景: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而教育却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
并且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具备了数学能力。
对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使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能力,以至于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提问这一具体环节上,师生的参与普遍失衡,而且是年级越高,现象越严重。
而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所以我特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烈。
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的学生总是那么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在等待别人的回答。
自己却力不从心,无从着手。
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想法。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没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对学生以肯定的回答。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2、育人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让孩子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过程。
旨在"
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
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
“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
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
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
“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
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
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
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
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
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
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
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
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五、课题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
六、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
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
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
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
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通海学校张军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二)实验的意义: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可是走进小学课堂,除了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以外,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也都还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都是听——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每个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明显减少,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
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学生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要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
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2、教师目标
(1)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2)善于启疑,
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习背景,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3)教师要有热忱的工作态度,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育人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五、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七、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
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XX、11—XX、1)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XX、2—XX、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
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研究总结阶段(XX、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八、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实施半年多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迈出了从敢问到会问的关键一步,并逐步向善问逐渐发展,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去拜访“网络”。
而且从课伊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活动。
实验表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