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1554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docx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小编准备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54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高华平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并促成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这种声明论传入中国以后,即被汉地文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

陈寅恪指出,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使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以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体裁发生的一次根本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也由先秦两汉记街谈巷语的谈丛,变成为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

赞颂、传记体裁,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

当然,最能反映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发生影响的,是从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性质的、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重要的如变文、俗赞、偈颂、戏曲等。

例如变文是讲唱的。

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

变文的,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找到。

我们知道,印度的文籍,很早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大约曾经竭力的讲经的时候,模拟这种新的文体,以吸引听众的注意(郑振铎),因此,完全可以说变文是佛教经典文体引起中国佛教文士的模拟而新创造的一种俗文体。

再如俗赞、偈颂。

前者已由原先褒贬兼施或义兼褒贬(《文心雕龙颂赞》)的文体,变成了敦煌文书中的《南宗赞》《太子入山修道赞》和《大藏经》中的《转经道行愿往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等歌唱偈赞;后者则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是类似于中国诗歌的印度品种。

而戏曲,更明显是佛经韵散兼行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形式:

完全是由印度传入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既给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正如鲁迅所说,歌、诗、词、曲原是民间之物,只是后变成了正统文学的一部分,变成僵尸而走向衰亡了。

佛教文献的输入,一方面无疑给这些快枯萎的生命注入了生机;另一方面又在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

文学随佛教的传播,得以重回民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重新赢得了广大的受众。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受佛经文献影响而产生的新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体是在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

B.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由佛教经典文本形式演化而产生的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

C.变文是中国佛教文士模拟佛教经典而新创造的一种用散文讲、用韵文唱的俗文体。

D.戏曲是由韵散兼行形式的佛经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是由印度传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地文人将传入中国的古代印度的声明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

B.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这些文体大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的性质。

C.赞颂、传记受佛教经典文本形式影响,变成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旅行记。

D.偈颂是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其形式类似于中国诗歌,却深深烙下印度的印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体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使中国诗歌体裁发生根本变化。

B.文章引用陈寅恪、郑振铎、鲁迅的言论说明中国古代文体形式受佛教文献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佛教文献为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

D.佛教文献的输入引发了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使文学重回民间,赢得广大的受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

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

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

师旋,过李陵城。

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

既至,不识碑所。

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

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

具以奏。

帝曰:

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

命再往击碎之。

沉诸河,还奏。

帝喜其详审,曰:

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

因问以北伐事。

英曰:

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

帝笑曰:

秀才谓朕黩武邪?

因曰:

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

且谕中官勿阻。

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以英奏,复给予。

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

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尝谓英曰:

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

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

寻起复。

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

八年命理部事。

浙江民疫,遣祭南镇。

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年七十,再乞休。

不许。

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

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

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

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赐葬祭,谥文安。

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至,不识碑所识:

认识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渥:

深厚

C.英上疏待罪。

宥不问宥:

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居:

过了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

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

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所学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2分,共10分)

(1)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二)古代诗词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喜李翰①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②。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注释]①李翰:

散文家。

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

②吴台:

苏州,苏州有姑苏台。

8.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3分)

9.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

(李白《将进酒》)

(6)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

(7)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10)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11),飞羽觞而醉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2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充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藏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位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