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八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八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八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一)课标考点解读
“阅读新闻类作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
……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这些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新闻、传记的基本要求之一。
而2009年全国高考大纲和课改地区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都共同的把这一阅读要求概括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的删汰无效信息准确的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在阅读层级上,属于C级
(二)解题方法指津
考查这个能力点的时候,多是以填充题,列举题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在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要求我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叙述人物成长历程——或填表或制年谱……解决这类题,有很多的时候只需要文本局部的内容,就可以解决,但要解决得好,不出差错,我们还是必须依据以下的一些步骤进行。
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
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
而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比如2007年广东省语文高考卷实用文本阅读题的第19题问:
“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题目里的“统观”就提醒我们必须对全文作整体的阅读,通篇阅读之后,才能准确判断采访者所提问题到底属于哪一个方面
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我们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
再次阅读时,由于我们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就可以大胆的作出删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的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
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比如2007年同样的广东卷的第20题问“傅雷曾对傅聪说:
“做人,才做艺术家。
”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本题考虽是查考生对被采访者主要观点的评价能力,但这个评价必须建立在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基础之上。
我们根据“应该怎样做人”这个目的,去原文中进行寻找,把与此话题有关的文字用铅笔勾画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探寻勾取”。
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我们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
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表义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该比如文中说“他是一个憨厚朴实而又勤快的人”,这里实质上就涉及到人物性格特征的三个方面,答题时我们就要善于将这句话里的信息一分为三。
然后,根据题目的呈现要求把自己筛选出来的信息呈现出来。
同样广东卷的第20题,在把相关的文字信息勾画圈点出来之后,是不能把那些词语或语句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必须对原生态的文本语言作一些调整、删削加工,而后分条把它列举出来:
(1)要有“大爱之心”,要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甘愿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
(2)要善于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
(3)特别需要具有勇气,永远表里如一。
(4)要有“赤子之心”,真诚第一。
(5)要有真正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并能辨析所读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2009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新课标的这个要求概括为“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的考试要求。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一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
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这在阅读能力层级里,是C级
分析文章语言,把握文章结构,这两点在考查时大多以简析题的形式出现,应对这类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辨明文体,注意个性。
就语言特色而论,一般说来说来,简明是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色。
但其类别不同,语言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常常各有不同。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所以,分析传记语言,我们首先当辨明传记的类别。
而新闻类里的消息、通讯与访谈的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也很明显。
2、有引有析,述评结合。
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笔墨深入分析,更可以做到有理有据,避免空洞浮泛。
不过选择的例句必须是“典型例句”,就是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只有抓住了这样的语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做到窥一斑以见全豹
3、明晓一般,具体分析。
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实用文体自有其结构的一般特点,比如消息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
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
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而传记则多采用依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
但具体的文本其内在的结构还是有它们各自的特点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具体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的通行方法是,对文章进行归类切割,然后考察这些相对独立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选择一个名词把它概括出来,什么并列式的、对比式、递进式、螺旋式、封闭式、双线错出式等等。
除此而外,我们往往还要分析这种结构对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凸现文本中心的积极作用
4、通读全文,抓住关键。
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有的只需要一句话,有的却需要把文章呈现出来的主要内容、这个内容里的蕴含、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可能有的社会影响都要概括出来。
到底怎么做,这一是由文本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题目要求决定的。
我们要善于相机行事。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语、句,这些词、语、句在通讯与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我们平时遇到的也多是些篇幅较小的文本,这些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关键性事情必然承载着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要意图。
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道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及功用。
”“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了解认、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2009年的语文《试纲》对实用类文本却提出了“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阅读要求。
由“认识”、“了解”到能够“分析”,显然阅读要求提高了。
不过要求能够分析的是那些“基本”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这里的“基本特征”应该包含着这样的两个层面:
一是作为传记、通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而“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
这属于对文本形式的方面的阅读阅读要求,在阅读层级上属于C级。
这类内容的考查多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这种题目虽然有明确的规定性,但也会给我们留下很大的自主选择作答的空间。
解决这类题目,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去考虑:
像2007年山东高考的19题、20题,大致属于这一类的题型。
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属于考查文本基本特征类的。
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则属于考察表现手法类的。
这两道题相对说来都比较简单,都只需要作一些浅层次的分析就可以了。
还用不到以下所介绍的解决方法
1、一般具体结合。
这主要是针对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而言的。
不管是传记,还是通讯它们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文体特征,对于传记、通讯来说这是一般性特征,在对实用类文体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样的特征,比如传记它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概括性和文学性。
我们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的时候就应该从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了它的真实性的,是如何保证了它的凝练性的和高度的概括性的,是如何在保证了它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它的可读性的。
这是我们对文体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思路之一。
另外,作为具体的实用类文本,它自身可能会有有别于其他同类文体的个性特征在,这个特征是“这一个”文本所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具体”,我们在对文本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富有个性的“具体”的特征。
这个解题思想同样适用于通讯。
2、侧重一点突破。
这主要是针对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
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切手段,我们对表现手法的审视角度不同,所获得的认识也有可能不一样。
不过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只单纯的依靠哪一种表现手法就能够完成,它必然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
而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时也不是一个,这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分析。
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易于集中,笔墨也不易于分散。
这种题目最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处处都说到,却没有一处说得彻底。
至于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不妨采用略写的处理方法,一笔带过,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丰实,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答题时间
3、尊重自我感觉。
无论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还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我们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我们都必须学会选择重点作答点,这个点固然应该是文本体现得最突出、最充分的,另一方面也应该是我们自己最有感觉的那个点,只有自己最有感觉的,才是自己认识最充分的。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题目提供给我们的自主选择空间,尊重自我感觉,只有把文本体现得最充分的与自我感觉最良好的那个点选出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自己的分析充分到位
4、注意效果解读。
不论是分析文体特征,还是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都必须懂得去对它们作“效果”分析。
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做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方便;
一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其实对实用类文本来说,其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有时就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如传记的文学性特征与传记作者采用的传写方法是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离开了“效果”去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第二个层级是“鉴赏评价”,三个要求分别是: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009年全国语文《考纲》要求考生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时候,能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这实质上是对“新课标”一下两点阅读要求的提炼和概括——“阅读新闻……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无论是对文本“主要观点”还是“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独立”和“负责任”,并且要努力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独立地”、“自己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
“负责任”就是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
“有一定深度”指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
在阅读层级中,这属于D级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
这种题具有较为浓厚的厚的主观色彩。
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
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
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如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第二十一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解决这道题我们首先,要能够根据文本探明“傅聪的观点”是什么,当然,这道题相对说来比较好找,因为是访谈,傅聪对自己的观点表达得较为鲜明。
2、独立思考。
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
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
同样上面提到的广东2007年高考的21题,这道题只是要求我们引用文本材料来阐述“怎样才能……”,需要独立思考的成分较少,所以相对说来比较容易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我们要求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独立”的评价,这个“独立”的也就是具有个性色彩的,但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
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
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作出自己的评判”。
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题目(包括下一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已经含有较为浓厚的探究性成分。
目前还没有遇到具有这种要求类型的题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一些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
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及功用。
阅读人物传记……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
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2009年高考语文《大纲》对“新课标”的这些阅读要求作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表述,不过“新课标”说的是“认识”“了解”,而《考纲》却是要求能够“评价”,《考纲》要求显然高于“新课标”。
所谓“功用”就是传记或通讯等实用文本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
而“历史作用”则多指曾经发生过的作用。
“从中获得的有益的人生启示”,则是从阅读者个体方面谈文本的现实意义。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
总之,这是要求我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在能力层级上,为D级
对这种能力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缩微的论文。
这里主要谈对传记评价,能够解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对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的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
一部传记记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
而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使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
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囫囵吞枣,将两者混同起来一概而论。
即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当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
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
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能够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着的负面效应。
一般说来对传主我们要把他放在他成长的具体环境去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去衡量,去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这样的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过去、现在、将来,存史、资政、教化,积极与消极等各个方面对一部传记进行考察,应该说就已经很全面到位达到了“立体”考察评价的要求了
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
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
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
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
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要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题,这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009年高考语文《考纲》要求考生能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
“新课标”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
”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
在这里“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这在能力层级上,属于D级
这属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这大多是以自主性开放性的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解决这类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1、选定目标。
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
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它确实是很有感觉的。
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
2、确认特色。
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
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深度思考。
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
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
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
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第三个层级是“探究”,三点要求分别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