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00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60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下载经济地理学14992926 精品Word格式.docx

区位因子的分类可以归纳为表2—1。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即运费、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考虑三者后的最低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成本因子又可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这些成本在各个场所以系统的且可预测的方式变化,因此一直作为区位理论成本研究的基础;

而非运费因子,包括诸如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和资本的利息等与投入相关的各种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这些因子一般相对比较固定,不表现出随距离规律性的变化,其中的集聚和分散因子则只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等有关。

就区位因子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就工业区位而言,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因子,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它要素归结为次要区位因子(图2.1)。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技术关系的,这种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x=f(y1,y2,…)

式中:

x代表产出;

y1,y2分别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雇佣劳动量L及固定资本量C的数据为基础,导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P=bLkC1-k

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由于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产出已开始不主要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更多地取决于科技投入。

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

对于经济活动中生产区位产生影响的生产要素除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外,还有土地、原材料、能源等。

在这些生产要素中,既有初级基本要素也有高级生产要素,前者如土地、原材料、能源、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后者则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其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

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由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差异,反映出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

同样面积与自然特性相近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的利用价值相差悬殊,通常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

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反映在土地价格上)也相差很大,一般相差几倍或几十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图2—2)。

就农业土地利用而言,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

此外,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影响农业土地利用。

在后续的农业区位理论有关章节中将论述,即使是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土地自身特性完全相同,但由于相对于市场(城市)的位置(距离)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

就工业土地利用而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

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而且土地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些大面积的土地在城市中心部位以及市区是很难找到,即使能找到,由于地价昂贵,也很难承担地价成本的压力,因此这样的工业行业一般都放在郊外。

而另一种工业类型,我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

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如矿物原料以及动植物原料。

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

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很多经济活动,包括一些机械加工、组装等工业企业,并不是直接以初级原料为加工对象,而是以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因此在区位上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

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相对价格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基于此,在像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又要求及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

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通过这种空间聚集,使得组装厂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它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从而缩短从制造与组装厂商接到订单到客户手中的时间。

其中一个代表的供应商园是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

沃尔沃供应商园是针对不断发展的汽车个性化需求(小批量或个体定货)以及压缩从接到订单到将汽车发送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压缩到三周以内)而策划与启动的。

沃尔沃汽车的零部件除瑞典外,大部分来源于欧洲大陆,因此要求在欧洲范围内建立可靠与高效的运输体系,要求提供沃尔沃零部件的欧洲供应商运输到沃尔沃哥德堡或根特组装厂的时间不超过48h。

通过启动供应商园计划,使得沃尔沃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来源于供应商园中的8个主要供应商,从而保证了沃尔沃生产的可靠性和即时性。

从供应商园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

能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

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

二次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大量、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要。

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如金属冶炼中的电解铝、铁合金等,要求在区位选择中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能源作为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还不仅仅局限在提供能源供给,还反映在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带来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在保护环境以及公众参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都成为了不受欢迎的角色,因此该类企业的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极小。

企业形象受损,自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因此,对于大耗能工业企业而言,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可以赢得民众对企业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

由于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存在,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以及资本,对于可以作为厂房等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因地点不同差异很大。

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带来影响。

像国家指定对在某一地区布局的企业给予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于解决初期资金供应的意义重大,因此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空前规模,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

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只有满足资本的获利机会,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的资本供应。

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

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因此成熟型产业或大型企业一般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或以资产抵压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

然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产额低,很难在一般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支持。

尽管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期待利润率高,但风险大,企业规模小,无资格上市筹措资金,其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

因此,风险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

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

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

某些产业活动,劳动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很大,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

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活动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一)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器组装、服装与纺织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这反映了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受劳动力分布的影响。

我国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集中供应受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经济活动的进入。

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由于可利用廉价女性(特别是家庭已婚女性)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也导致女性劳动力集约型工业企业向这些地区集中,例如英国的南威尔士地区以及日本的九州南部地区。

(二)劳动力素质

在劳动力因子中,越来越多地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

现代经济活动由于有高度发达的交通体系和技术体系作为依托,其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灵活性强。

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而减少,普通劳动力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主要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地区),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现出不尽的活力,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正在使文明世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因此,是否具有充分提供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即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如何,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事实上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对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已有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到劳动指向。

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

尽管发达国家较小,但差异还是存在的,例如英国威尔士的造纸、印刷工业的成年男子体力劳动者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而日本女子小时工的平均工资最低县份不足最高县份的70%。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地域之间的工资水平(实际收入水平)相差更大,具体数字尚无明确统计,但估计至少在一倍以上,这也是我国劳动力移动的主要诱因。

(四)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希望远离故里去外地谋生。

但是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与地区,都在发生较大规模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移动。

例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大批地方出身的初、高中生以及地方大学的生流入以东京大都市圈为首的三大都市圈,在那里形成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得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随之向这些地区集中,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当然也随之带来了人口与经济活动过度密集等产生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社会问题。

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廉价的从临近省份流入的劳动者(务工者),维系成本优势的结果。

(自然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就任何经济活动,即使是相对专业化分工不太明显的农业种植业而言,也需要种子、肥料以及机械修理等厂商的支持与合作。

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上述厂商服务,有利于该农业种植业的布局与发展。

就制造业而言,就更比农业经济活动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

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后者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竞争的行业尤其如此。

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种种正式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

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

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

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互为互补产品,二者地理上相邻就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从而使得为其服务的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而非决策机构常设渠道和官方渠道。

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地理相邻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者面对面、门对门的接触,极大地促进了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路,促进创新。

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大批相关企业密集一地,促进了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因此,相关行业密集而带来的高质量信息环境对竞争优势有着重要影响。

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有相当强的“外部经济效果”,而这种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是有地区限制的,往往只作用于相关行业所在的本地区,这就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因此,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然而,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第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

①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③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③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④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与管理需求;

⑤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军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给予很大影响。

政府常常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

而对于一般消费者市场规模尚小,且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定货对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军事定货。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政府在对经济活动影响上除上述作为市场的作用外,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制定规划以及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作为政府,不仅要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要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

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并在鼓励经济活动发展的地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将起到促进经济活动向政府鼓励的地区发展。

第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下所决定的。

地区或场所不同,经济活动有成本上的差异,期待收入也有差异,当期待收入低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将不会在那里产生与发展。

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发展的这一地区,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被人类重新认识是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给予极大破坏,环境污染开始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危害已经大大显露的20世纪60年代。

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反省自身的经济活动行为,开始有意识或者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其经济活动。

其宗旨是为了维持与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限制或禁止某些生产活动的进行或者规定生产活动对环境给予不良影响的程度。

为此,各国相继制定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规定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

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经济活动,由于性质以及是否采取了控制性措施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产出量是不同的。

排放废水并含污染物质多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化学、石油、冶金以及造纸工业等,排放废气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冶金、电力、化学、石油和造纸等,而排放废渣的工业行业主要是煤炭、冶金、电力和化学等。

相比之下,机械尤其是精密机械、轻纺与服装工业等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而一些新兴工业如电子信息工业则较少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