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3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气管肺炎.docx

《支气管肺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气管肺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支气管肺炎.docx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

案例编号200216

知识点:

支气管肺炎的抗感染治疗;抗菌药合理应用、不良反应的防治和用药护理;消毒剂的使用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PAE、MIC、MP、T1/2不良反应消毒剂

患者,男,37岁,因“咳嗽、咳痰、发热8天,气急2天”于4月21日入院。

8天前淋雨受凉后下出现咳嗽、咳痰,为铁锈色痰,约30ml/日,伴有寒战、发热,最高体温40.8℃,全天均有发热,使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在当地医院先后使用"克林霉素0.6,ivgtt,qd"治疗3天,“青霉素针640万U,ivgtt,qd”治疗1天后体温高峰仍未下降。

查体:

T38.7℃,R94次/分,P28次/分,两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性啰音。

胸片提示:

大叶性肺炎。

血常规:

WBC12.77×109/L,N86.8%。

诊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

医嘱:

1.呼吸道护理

2.吸氧

3.双氯芬酸钠栓剂50mg塞肛st

4.Inj0.9%Nacl250ml+阿奇霉素针0.5givgttqd

5.Inj0.9%Nacl250ml+头孢呋辛针4.0givgttbid

6.Inj0.9%NS100ml+氨溴索针90mgivgttbid

情境1疾病概要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的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等,病原体与患者的某些特定状态有关,见表16-1。

表16-1某些特定状态下CAP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

状态或合并症

易感染的特定病原体

酗酒

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COPD/吸烟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居住在养老院

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肺炎衣原体

患流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接触鸟类

鹦鹉热衣原体、新型隐球菌

疑有吸入因素

厌氧菌

结构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期应用抗生素

耐药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情境2药物相关知识

肺炎治疗的关键是合理应用有效抗菌药。

《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建议的抗菌药有:

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大环内酯类;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两类,前者抗菌作用充分发挥需要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后者则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量与浓度;因此,临床必须根据各种药物的PK/PD特性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以达到合理用药目的。

(一)抗菌药PK/PD的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1.达峰时间(peaktime,Tmax):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出现最大血药浓度的时间。

2.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浓度。

3.药-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underthecurve,AUC):

反映吸收到体内药物的总量。

4.抗菌活性: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

(antibacterialactivity,ABA)。

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杀灭病原菌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二者的数值越小,表示抗菌活性越大。

5.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系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通常以时间(小时)表示。

目前发现,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后效应,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药尤为显著,PAE长的药物有利于延长用药间隔期和缩短抗生素的疗程。

PAE的长短在一定范围内与抗生素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呈相关性,增加浓度或延长接触时间均能延长PAE。

在制定给药间隔时间时,可在维持MIC或MBC的时间上加上PAE,从而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6.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

是指防止耐药株被选择性富集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抗菌药的血药浓度不但要高于MIC,而且也要高于MPC。

7.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

是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抗菌药的血药浓度在此范围易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或联合用药可以缩小MSW。

 

图16-1MIC、MPC、MSW三者的关系

8.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当血药浓度达到4×MIC时,杀菌效应即达到了饱和。

特点:

无首次接触效应,只有当血药浓度达到MIC时,即可有效地杀灭细菌,本类药物常须一日多次给药,但大多数药物只要使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之上的时间(T>MIC)大于40%~60%的用药间隔期即能获得满意效果,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万古霉素等。

9.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特点:

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ureeffect)

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药物浓度,所以常一天一次给药。

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酮内酯类、二性霉素B。

10.序贯疗法:

即在急性期先静脉途径给予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后改为抗生素口服,以减少抗生素静脉用药时间。

或者每日静脉用药与口服用药连贯用药以增加T>MIC。

 

 

图16-2药-时曲线

(二)常用抗菌药物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半合成衍生物的结构中都有一个β-内酰胺环,其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均极相似,故现代分类中将这两类抗生素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共同的优点为:

①繁殖期杀菌剂。

②作用机制均为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敏感菌死亡。

③除青霉素和半合成耐青霉素酶新型青霉素类外,其他均为广谱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共有的缺点:

易致过敏,尤其是青霉素可发生危重的过敏性休克;半衰期较短,无抗生素后效应,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天然青霉素具有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少、价廉等优点,但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

对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

大多数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对本品高度敏感。

革兰阳性杆菌中的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白喉杆菌均对本品极为敏感。

但对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均无效。

常用天然青霉素为青霉素G(PenicillinG,苄青霉素),为有机酸,难溶于水,现主要用其钠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可保存数年,易溶于水,但水溶液在室温中极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后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易产生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必须现配现用。

本药不耐酸、碱、醇、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常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应单独用药。

体内分布广,可达胆汁和胎儿循环中;脑脊液中浓度低。

大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

tl/2为0.5-1.0小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4~6小时,为保证疗效常每日每6~8小时给药一次。

为克服天然青霉素某些的不足,在主核6-APA加上不同的侧链可获得一系列具有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

但均与青霉素G之间有交叉过敏性,用药前均需先做皮试,阴性者才能使用。

临床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的特点及用途见表16-2。

表16-2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的特点及用

常用药物

特点及用途

耐酸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较弱;

不耐β-内酰胺酶

耐酸,口服吸收好;

仅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耐酸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较弱;

耐β-内酰胺酶,对产酶的金葡菌作用强;

耐酸,可口服,食物会影响吸收;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Ampicillin)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强,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耐酸可口服,但吸收不完全,严重感染仍需注射给药:

不耐β-内酰胺酶;

用于各种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严重患者应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

美洛西林(Mezlocillin)

呋布西林(furbucillin)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对革兰阴性菌,尤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哌拉西林作用较强,对多种厌氧菌有效;

不耐酸、不耐β-内酰胺酶;

用于各种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患者应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抗菌谱窄,对抗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主要用于肠杆菌属、流感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引起的肠道、泌尿道、呼吸道感染。

某些对头孢第三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对替莫西林也敏感。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青霉素的主要是过敏反应,发率可达20%,轻者表现为荨麻疹、皮炎、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惊厥等。

如不及时抢救,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2.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在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上接不同侧链得到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中均含有与青霉素类相同的β-内酰胺环。

(1)分类依据研制应用的顺序和抗菌特点,以“代”分类。

现已有4代头孢菌素用于临床,前3代较为常用。

常用头孢菌素药的特点及用途见表16-3。

表16-3常用头孢菌素药的特点及用途

常用药物

特点及用途

第一代

头孢氨苄(cefalexin)

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

头孢唑啉(cefazolin)

头孢拉定(cefradine)

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

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有肾毒性,头孢拉定较轻,但可致药物性血尿;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及其他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道及软组织、尿路感染等

第二代

头孢克洛(cefaclor)

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尼西(cefonicid)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革兰阳性菌强;

部分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肾毒性较小;

主要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尿路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感染;

 

第三代

头孢噻肟(cefotaxime)

头孢他啶(cefiahdim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

对革兰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