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223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专题Word文件下载.docx

@2@>

材料二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城市规划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中国建设部的官员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专家们给予了严厉批评。

这些问题包括:

一些城市存在着通过修编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存在着注重自身经济利益,历史责任考虑不够,同时也存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等。

有的地方编制的城市规划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

  来自建设部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资料显示,作为引导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很多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落实。

一些地方出于急功近利、长官意志等原因,一些官员屡屡无视规划,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批准建设。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决不能任其发展。

否则会贻害子孙,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今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将充分考虑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更要将资源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并着眼长远确定人文指标。

  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空间布局问题,更是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公共政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

材料三

  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胶州路718号28层的教师公寓发生大火。

公寓内住着不少的退休教师,大火已经造成多人伤亡。

15日14时15分许,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教师公寓发生重大火灾,截至目前已有53人因火灾死亡。

起火楼房高28层,为静安区胶州路728号,是静安区教师公寓。

事发时,大楼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

15日上海风力较大。

目击者称,脚手架先着火,然后火势从下至上不断上蹿。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截至18时30分许,现场大火已经基本扑灭,消防队员已进入楼道,营救出居民100余人,受伤人员已紧急送往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等地抢救。

现场的施工人员向表示,外墙面结构由铁制脚手架、绿色的塑料过滤网、泡沫、聚胺脂以及木板等组成,均为易燃物,着火点来自1号楼20层外墙面,并推测是工人在焊接时四溅的火花引燃了泡沫等易燃物。

  上海高楼大火让人们知道,原来国内大部分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高度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北京等极少数的城市装配有极小数量的高度可达七八十米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

因此,对于大部分地方的人来说,一旦高楼发生大火,居于20层左右及以上的人们,恐怕除了听天由命,再无他法。

此次上海大火,上海市迅速调集25个消防中队的百余辆消防车前往扑救。

但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因为火灾发生地为高楼,消防云梯难以达到20层以上,仅有的一台90米的云梯车要居高临下压制火势也很吃力,其余云梯车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现场水压不够。

尽管有10多支水枪朝着失火大楼喷水,但一些消防水枪喷出的水柱明显乏力,未到达着火区域就散落下来,影响了灭火效率。

警用直升机也参与了此次救援。

但因现场浓烟、火势太大,飞机无法靠近大楼。

原本计划将楼内居民从楼顶通过直升机撤离的计划没能实现。

@4@>

材料四

  上海一场高楼大火几乎救无可救,痛定思痛,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居环境中心主任侯京林认为,中国城市最脆弱的部位正在于城市的规划管理。

  侯京林:

在设计楼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下一步一旦着火怎么办,怎么去解救它。

这都是应该在我们城市规划之前就考虑到的问题。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20%增长到40%,英国用了120年,美国花了4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国只有22年。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近的一则新闻称,海口市惊现“楼贴贴”,两栋楼的阳台间隔不到10公分,一对情侣分别站在两个阳台上,还能深情拥抱,不到一个月前,西安也报过类似的新闻。

侯京林说,这种忽略生活质量的城市建设正在背离城市化的初衷。

因为城市化是为了人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是的人口生存的质量在下降,这是我们大城市规划当中的通病造成的问题。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城市经济专家刘维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诸多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战略规划的缺失。

  刘维新:

从规划理论来讲,应该是先搞战略规划,然后再搞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完了后才能搞城市规划,但是我们国家正好相反,而且前些年也没有战略规划。

国土规划也很不完整。

  在缺少战略规划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城市急剧扩张,各地争建国际化大都市、争建CBD大广场、大马路、大雕塑。

前不久,山西省盘山县在新县城建了一个山寨版“人民大会堂”和山寨版的“金水桥”,引起网友一片惊呼。

县政府表示,之所以高标准打造办公楼,是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

但县政府对于要招什么类型的商、引什么样的企业却没有一个总体战略。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居环境中心主任侯京林说,虽然这些城市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往往比较盲目。

作为城市的规划,最少应该是30年。

但因为我们没有从宏观长久地考虑城市的规划,但我们国家是5年一变,所以城市规划在中国来讲是盲目的。

因为没有考虑长久地发展,所以他不可能有延续性。

  时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的仇保兴曾经在“2007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市长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城市总是出现急功近利的规划凋整,不顾实际提出要建国际化城市。

但对于城市的大多数规划制定者来说,却也有着颇多无奈。

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是五年制的干部考核任免制度。

五年内,必须见成效。

因为我们的干部任期是五年,所以我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五年规划,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首先最少最少是三十年不是五年。

所以不能把城市重新修建盖了几栋楼、新发展了几个小区作为考核标准,所以这就造成了换一届政府就重新去修、重新花钱。

  今年10月有媒体报道,重庆市江津区区委书记以楼盘挡住政府风水为理由,要求一栋在建楼盘停工。

报道称,根据规划,在建的楼盘共三栋楼,当时已经建好了两栋,第三栋也建了三层。

耗资两三亿的楼盘就因为领导的一句“挡风水”而险些一命呜呼。

城市经济专家刘维新指出,行政干预过多也是我国城市实现科学规划的一个主要障碍。

过去对规划有个形容的说法,“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

这个领导一句话,规划就没了。

城市规划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会永远地恶性循环下去。

最近这几年有所改变。

  城市规划观念的滞后造成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大多城市的内部功能严重失调。

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南方地区连降大雨。

每次暴雨来袭,广州、桂林等多个城市瞬间变成泽国。

市民当街“游泳”、坐船出行,更有甚者还在城中心撒网捕鱼。

虽然极端气候是造成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也暴露出城市水泥“硬壳”下排水系统的“软肋”。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居环境中心侯京林主任说,这些城市并不是不想解决这些问题,但也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因为我们很多城市往往都是先盖楼修路再铺管道,本末倒置。

先不管它这个地方将来发展怎么样,首先是应该在地下铺大的管道。

最小的直径应该两米。

这两米粗的管道里面可以管道套管道,只要地面上留下口就行了,再以后要铺什么管道直接接到里面就行了,不需要再挖。

  城市经济专家刘维新也表示,在这方面,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非常得我们借鉴。

比如像法国、荷兰,它的地下管道都是综合性的,像一条大河,底下是污水、淤水,上面就是各种管道,电信啊、热暖啊,都在一起,人都可以站在里面操作。

这样搞的话改造起来也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给百姓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呢?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居环境中心主任侯京林表示,科学规划、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建设,这才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出路。

因为有五到六亿农民要进城。

那么新的城市、每一个城市的容纳量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将来的发展是什么?

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了,应该从头按部就班地去规划。

而不是没规划就招商引资,盖了楼再说。

不应该再走这条路,这才是解决今后城市发展规划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那又怎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呢?

城市经济专家刘维新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规划立法并设立责任追究制度。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规划,但是真正按规划执行的很少。

现在没有追究制度,明文上可能规定了,但他不执行。

我认为根本的出路是立法,而且领导要有知法的观念。

@5@>

材料五

  “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

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

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

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建筑的蔓延现象。

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集体土地未经征用就进行开发建设,再加上与腐败现象相勾结的城郊“圈地风”,造成违法建设呈愈演愈烈之势。

  房子成批盖起来了,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种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而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则被搁置一边。

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

  许多小城镇选址不合理,只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周边村庄,缺失了为之服务的集聚功能。

@6@>

材料六

  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由建设部于1991年9月发布的。

由于起草时历史背景的限制,这个办法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内容。

如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在城乡关系上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在内容上侧重关注的是城市建设活动,在编制过程中重视公众参与不够。

  当前,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全面修订,成为十分迫切的需要。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

  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

  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突出“强制原则”。

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另外,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严格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法律严肃性,促进规划依法有序实施

@7@>

材料七

  香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1978年香港建立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小组,1981年改名为环境保护局(即后来的环境保护署),全面负责环保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环境监测工作。

但在以后几年环境保护工作中,香港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脱离,使政府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城市资源的储备和可动用性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关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89年香港的环境保护署归到了规划署的环境地政司,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结合。

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变还反映在历次“香港发展策略”(相当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上。

60年代香港发展策略首次制定,着重在各类用地和人口分布方面。

1980年为了配合华南地区的发展,首次修改并制定了首份全港土地用途——运输规划大纲,但环境的限制仍未被意识。

直到最近一次的香港发展策略的修编,环境才被列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1993年对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明确提到本次修改的主要目标是“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以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为香港谋求一个“较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策略中评价一切发展的计划,都从环境的整体承受能力,就可动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衡量,无论是运输系统的建立还是新市镇的发展规划,评定的依据是能否配合香港的环境,而不会加剧或构成重大损害,尤其留意现时的空气已受交通的高度污染。

至今,环境问题的考虑已自始至终的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层面,表现在: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如新机场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大屿山,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启德机场关闭之后,约有50万人可以免于机场噪音的干扰。

此外,把新工业区向西转移,以减少原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

  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都市计划)首要目标是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并将污染大、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广泛设置舒缓景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为了保护郊区发展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通过立法和严密的规划,将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保护起来。

在建设新市镇和拓展市区的过程中,为保留新拓展区风景优美的环境,香港政府曾专门责成规划部门制定了一个环境美化大纲,它包括环境美化策略和相应的设施规划和设计。

  建设郊野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保护。

自1981年至今,香港已经陆续建成了21个郊野公园,占全港面积的40%,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同时也保护了郊区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8@>

材料八

  谈起对老城区的保护和新城区的协调发展,对巴黎的溢美之词已泛滥至陈腔。

然而巴黎真正堪称翘楚的,实在不仅仅是其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这块不赖的补丁。

真正令巴黎脱胎换骨的,是拿破仑三世时期,一位叫做奥斯曼的男爵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

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

  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没有远见的最佳指标。

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

  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

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

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

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奥斯曼在一个半世纪前所规划出来的各种城市空间与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一直到今天这些空间都仍然充满生命力。

奥斯曼的城市规划不只注意到整体的层面,还包括街边的家具设计,钜细靡遗。

街头的实品每一件都是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增添巴黎都市的风采与气质。

最令人佩服的是这些超过一世纪之久的街道家具。

至今仍然非常好用。

在21世纪的今天,不但毫无过时的感觉,反而成为代表巴黎的象征。

这个城市规划历经百年仍属世界一流。

远见宏规,不得不令人佩服。

@9@>

材料九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人类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风险的增大。

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大增加,除了要经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外,还要遇到各种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的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燃气泄漏、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另一方面,灾害导致的后果严重程度也大为增加,因为城市人口、财产密度加大,不管发生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巨大的,还存在很强的远期效应,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人们已认识到城市灾害的严重后果,开始有针对性制定规划或采取措施来预防或减缓城市灾害。

例如,针对城市火灾的《消防规划》、针对城市自然灾害的《减灾规划》、针对城市工业事故灾害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等等,这些规划和措施在减缓城市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是这些规划各自为政,不能满足城市整体防灾的需要;

其二是各单灾种规划还会造成机构重复设置、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有时各规划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甚至相互矛盾;

其三是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城市系统变得复杂而脆弱,城市的电力系统、交通系统、供水系统、通讯系统、燃气系统等已成为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系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系统的“喉结”遭到破坏,城市即会陷入瘫痪,甚至造成严重恶果。

  如发生在加拿大、美国部分地区的停电事故,造成交通瘫痪、信息网络瘫痪,几秒钟之内即回到原始状态。

这一点在任何规划中未曾体现。

美国“FAEE”事件都提醒人们,研究城市灾害必须考虑恐怖袭击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样新的灾害源。

因此,对城市进行总体的安全规划设计非常必要,这也正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意图所在。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作为一项科学预测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如何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设计,规划中需要研究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0@>

材料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在众多衡量“美好”的标准中,“安全”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城市的公共安全是城市公民在参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其人身和财产不受损害或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状态。

这种状态,随时因城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因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超负荷的生产以及自然环境恶化所导致的事故灾难频繁发生;

卫生条件和基础相对薄弱,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出现;

在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的影响下,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恐怖活动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社会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风险不断积聚,城市的脆弱性愈发显现。

在此复杂情形下,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应对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努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抵御风险,包括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

规避和应对风险的首要前提是正确识别和预测风险。

对于收入差距等因素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逐步化解;

对于难以预测的风险,或即便能预测到可能发生但不能避免的灾害事故,主要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以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不仅要判断将会发生什么类型的灾害,更重要的是必须对预测到的灾害可能给城市运行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但很遗憾的是,缺乏风险评估是当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下一步应积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规划和应急预案。

预防规划除了加强公共设施抗风险设计、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存等工程性规划外,还应包括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组织防灾演习、建立志愿者组织体系等提高民众安全意识和应对技能的非工程性规划。

政府需要在全面分析和认识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隐患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急预案,以实现有效联动、快速处置和及时的信息通报;

民众则需要对自己生活、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确认安全场所的位置和安全通道的路径,掌握防身和自救的基本技能。

  至于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社会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