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215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Word下载.docx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导入:

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诗中描写的的景物。

同学们,可以给插图配上用几句古诗吗?

2.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3.课件出示:

教学目标。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释题。

望:

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

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

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情感。

四、背诵默写,强化积累

1.生背诵。

指名背、齐背。

2.默写《望天门山》。

(1)小组内互改。

(2)更正错误。

五、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1.课件展示检测题。

2.背诵古诗三首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理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2.先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导学生写“饮、初”这两个字。

三、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效果,课件出示,生字“亦、抹、宜”,着重指出“抹”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ǒ”。

3.生借助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说说西湖晴天与雨天不同的美。

晴天:

水光潋滟,波光含情。

雨天:

山色空蒙,细雨如丝。

2.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配乐读。

五、背诵古诗,比较异同

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

2.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读这两首诗,和同桌说一说同是写景,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学生相互交流感受,教师点拨引导: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西湖的柔美,这两种景色美得各具特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总相宜

第三课时

1.学会《望洞庭》一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说出诗句的意思。

3.通过品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复习背诵两首古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

2.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

2.指导写字,课件展示。

未:

两横长短不一,上横短,下横长。

磨:

半包围结构。

遥:

注意走之底的写法。

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品读前两句诗,抓住“和”字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①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和”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把诗的“眼睛”称作诗眼。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品读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①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想象“白银盘里一青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从哪里能突出“和”。

③指名读。

④品味独特的比喻: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

2.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夜景。

六、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请课后搜集一些李白、杜甫、孟浩然写在摘抄本上。

望洞庭

光、色——和(柔)

教后反思:

教学开始课件展示三首诗,给学生留下整体的印象,初步领悟三首诗的共同点。

在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到三首诗的复习巩固、对比,将三首诗的学习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写景名篇,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瑰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看图,完成小练笔。

4.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看图,完成小练笔。

制作多媒体课件。

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课时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导入:

同学们见过大海吗?

如果在大海中出现一小块四面环海的陆地,这叫什么?

大的叫岛,小的叫屿,总称叫岛屿。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一个著名的群岛——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明确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指名认读,教师帮助纠正读音。

提醒读准“瑰、参、划”,其中“参”是个多音字,在“海参”一词中读“shē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3)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来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

小组交流,达标汇报。

(4)出示句子: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5)这样的句子叫?

引导学生懂得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

中心句可以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

三、质疑拓展,探究学习。

1.我们先看看西沙群岛的海底是什么样的,都写了海底的什么?

(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2.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物产的呢?

谁来读写珊瑚的句子呢?

3.读写海参的句子。

“蠕动”是什么样子?

大龙虾是什么样的?

想想哪个词能概括它的特点?

4.想象大龙虾那威武的样子,轻声读好写大龙虾的这句话。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7.学习第4自然段。

(1)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数量最多的还要数什么呀?

对——是鱼。

指名读第4自然段。

你觉得海底的鱼怎么样?

课件展示,学生观察。

(2)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真的一半水一半鱼吗?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4)再默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句话)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

2.师范写“浅、挺”,强调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底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看图练笔。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底,下面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尝试自学第5和第2自然段

1.尝试自学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声读第5自然段,尝试着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这一自然段,看看海岛上有哪些物产。

思考:

课件展示。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下?

(3)谁来读这个自然段?

我们体会一下海岛上物产的丰富。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2.自学第2自然段,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感受“五光十色”。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①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②海水真美呀!

说说看,为什么这么美?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三、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2.写一写,有关大海的景物

海岛:

鸟的天下

海水:

五光十色

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我从课文的内容出发,紧扣课题,向学生介绍了什么叫岛、屿、群岛,交代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去。

在第二课时,我尝试着让学生半独立自学第5自然段,独立学习第2自然段,这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读懂自然段的方法,学会运用这两种方法去阅读类似的自然段。

这一训练过程是艰苦的过程,也是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语文素质的过程。

19 海滨小城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景色,按不同的方面连段成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3.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语言。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语言。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字词。

2.读熟课文,提炼主要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

《海滨小城》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中,哪一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就读哪一段。

自由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

教师正音,强调多音字“臂”在本课中的读音。

3.学生交流快速记忆字形的方法。

4.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夏:

上面是“

”,不要写成“百”。

洁:

右部上边是“士”,不是“土”。

5.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3.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是写海滨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1~3)海滨的景色,(4~6)小城的景色

五、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是怎么写的?

景物:

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

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2.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

美在哪儿?

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

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3.海滩有什么特点?

遍地是美丽的贝壳,孩子们都不去理睬,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海滨小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文中写小城的部分。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写“海滨”部分,写了哪两个地方?

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2.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学习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

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

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的特点的句子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

请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庭院特点的句子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

3.课件展示“小城公园”和“小城街道”的内容。

指导学生朗读,比较异同点。

三、质疑拓展,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全文)

2.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由远及近,先写海滨的美,在写小城的美。

四、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2.在课文中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和同学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理清课文思路,分两部分学习课文,意在给他们提示,为后面总结写法奠定基础。

而在总结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接总结,教给学生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课文、习作指明道路。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3.品悟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同学们,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小兴安岭。

在那儿,你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小兴安岭吧。

《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2)指导记忆需注意的字:

侧、乳、舍、临。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归纳段意,整体感知

1.小组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每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

3.教师课件展示段意。

四、质疑拓展,教师小结: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指导。

2.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

“雪水汇成小溪”,重点感悟“汇”字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教师指导朗读要点:

加入动作演示,想象、体会小鹿愉快的心情。

五、回归整体,指导写字

1.请学生轻轻地合上书,看着黑板,试着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4.学生书写,教师要提醒并纠正书写姿势。

5.展评书写情况。

六、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2.课下熟读课文,体会小兴安岭的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夏、秋、冬 大花园、宝库

1.了解小兴安岭夏秋冬三个季节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尝试仿照本文学写家乡最美的季节。

1.认读本课学过的生字词。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2.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夏天葱茏之美。

(1)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夏天草木葱茏的特点的。

课件展示: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读时注意停顿。

(2)默读,圈出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

(3)交流读后的感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夏季树木的葱茏之美。

学生自读: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突出对“浸”字的揣摩感悟。

2.分组自学第4、5自然段——感受秋冬之美。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1)这两个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也是先写树木,再写周围美丽的景象。

(2)想象理解“献”和“刮”两个词的生动、形象。

3.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及理由。

4.学习第6自然段。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板书:

大花园、宝库)齐读第6自然段。

三、质疑拓展,教师小结: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四、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1.先说说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2.仿照课文写一写家乡的一个季节的美景。

教师巡视指导。

总述——绿色的海洋

分述

总结——大花园、宝库

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主,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感情,将小兴安岭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用感情读出来,效果较好。

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重点词语的巧妙精彩,探究课文的写作规律,并指导学生仿写家乡最美的一个季节,因为有写法借鉴,所以学生写起来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