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让空洞走开高三语文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
《议论让空洞走开高三语文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让空洞走开高三语文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责任感是保尔·
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钢。
”(——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
例2:
包装
1、包裹商品;
2、指包装商品的纸、盒子。
“包装是商品独特显眼的外壳;
包装是房子富丽堂皇的外表;
包装是帅哥身上笔挺的西装;
包装是丑妇手中绚丽的太阳伞;
包装是模特儿在T型舞台上走出的一字猫步。
”
2、将推理论证过程转化为形象丰满画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请同学们思考:
如何将推理论证过程转化为形象丰满的画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炎黄时期的史前文明,可以去见识一下秦始皇的残暴和秦二世的昏庸,可以去参观一下那修了35年却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可以去采访一下曾经哭倒那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的孟姜女……”
--将推理论证过程转化为形象丰满图景,用形象化的图景来说话,就能化虚(逻辑推理)为实(图景展现),避免就事论事,使文章具体生动。
文化
康熙们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灭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国人的奴才意识和皇权思想却总是变着花样“活”下来,时时刻刻地在中国人精神里萌发。
虽然经过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涤,可封建皇帝还是一个个地以历史主人公的姿态从古墓里爬出来,大清的辫子也越长越长,中国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实际上挖掘出来的却是封建皇帝的僵尸。
(这里的语言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了血肉丰满的形象的历史画面。
例3:
“克隆技术高度发达的明天”(请同学们试着写)
参考:
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也许明天当我们上街闲逛时,可以见到西施、王昭君开了美容院,貂蝉、杨玉环开了一家时装店,红拂、梁红玉成了武术教练,武大郎仍在卖他的烧饼,柳敬亭则已经站在了电视转播室里说书……
3、将纯自然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
现实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鸡犬虫鱼、山羊白兔,英雄豪杰之辈与怯懦猥琐之流皆可入文。
但我们如果不赋予这些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我们所写的形象就是没有深度、没有美感的形象。
罗丹说:
“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旧形,而是那好像使身体透明发光的内在光芒。
”
这里,“美丽的外表旧形”,就是纯自然形象。
“透明发亮的内在光芒”,就是具有深刻精神的审美形象。
例:
祖国
祖国是什么?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
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右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文章中的“放言‘大江东去”’、“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悲鸣‘山之上,国有殇”’、“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是苏东坡、岳飞、文天祥、于右任、毛泽东等人的审美形象。
他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伟人,而是有着丰富审美意蕴的精神丰碑,这就是用审美形象铸就的文采。
(三)、.总结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
(尽管议论当凭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征服读者和听众,但它并不排除具体形象。
它拒绝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讲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思想展示。
*“用形象说话”的积极作用:
1、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议https:
///论文字可以使议论的文字文质兼美,情理并具,可以使逻辑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2、以具体化的形象代替枯索的理性抽象,使得.写作思路豁然洞开、想象纷呈。
也使文章的境界变得雄阔、瑰奇。
文例: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自信仅仅是成功的一半,为什么?
自信是火。
可以燃烧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焚毁一个人的前途。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将会发生的事情。
当人们对某事“有绝对把握”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这也许就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即使是闯过了大风大浪,有时候在小河沟里也会翻船。
自信是水。
它可以载起一个国家乘风破浪,也可以将一个国家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自信是一根两极绳。
可以把一个国家拉上成功和发展的彼岸,也可以把这个国家拖入贫困与落后的苦难之渊。
一个国家要时刻充满自信,只有这样,它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立足。
自信只有和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胜利。
分析:
这段文字,观念鲜明(“自信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层次清楚,文从字顺。
(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对于咱们的部分同学来说,已经很难得!
)更为难得的:
这段议论将“自信”比喻为“火”、“水”。
通过比喻,揭示“自信”某些方面的特征——内涵。
运用形象化的修辞也是“具体化”的方法之一,以后会讲到。
但是这段议论还是给人“没有内力”,“没有多少味道”的感觉,为什么?
——“具体化”不够。
不够具体,议https:
///论文便显得空洞而缺乏力度。
来看一看“具体化”后的全文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吗?
前不久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拳王争霸战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亿万拳迷心目中的英雄泰森和拳坛老将霍利菲尔德在小小的拳台上进行了殊死搏斗。
泰森是自信的,他要用摧毁一切的铁拳教训一下老骥伏枥的对手;
新闻界是自信的,赛前的舆论几乎一边儿倒地把胜券压在了泰森一边;
拳迷们是自信的,他们认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永远的胜利者。
然而泰森输了,事实的铁拳比泰森的铁拳更有威力。
它用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警醒了泰森的支持者们,一条醒目的标语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仅仅是成功的“一半”。
自信是火,它可以燃烧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焚毁一个人的前途。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将会发生的事情,当人们对某事“有绝对把握”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时,这也许就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历史上有多少闯过大风大浪的伟人,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关羽勇不勇?
兵败麦城成为千古憾事;
拿破仑强不强?
滑铁卢一战粉碎了他的帝国美梦。
现实就是现实。
高尔基说:
一个人即使再伟大,可归根结蒂还是渺小的。
不要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就提前将胜利的勋章挂在胸前。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只以最后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准绳,而实力、名誉都只是历史的尘埃,最终会被事实的飓风所吹散。
自信是水,它可以载起一个国家乘风破浪,也可以用大浪打击它。
二战中的日本自信得狂妄,幻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结果呢?
被中国的持久战所拖垮;
文革中的中国自信得愚昧,“超英赶美”的红色风暴席卷全国,到头来,只落得浩劫后的残破与几代的悲哀。
自信是一根两极绳,可以把一个国家拉上成功与发展的彼岸,也可以把这个国家拖下贫困与落后的苦难之渊。
但残酷的现实用蘸着鲜血的笔在历史的书页上写下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话:
自信这个勇猛的士兵是不可能单兵作战取得胜利的,而他只有和实力,和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指挥共同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自信是这么令人琢磨不透,没有自信不可能成功,过分自信又注定失败。
广阔的世界上,唯有事实这根绳索能套住自信这匹难驯的野马。
实事求是是治疗盲目自信的良药。
多想一想,尼采何以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
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https:
///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
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
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
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
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
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
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
”《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贤者使(之)使贤王。
”(《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二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
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
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诚实守信:
曾子的故事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小儿子哭喊着也要去。
她对孩子说:
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来叫你爹杀猪娃给你吃。
孩子不闹了。
当她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
她急忙对曾子说,猪娃不能杀,我是哄孩子玩的。
曾子说:
大人怎能对孩子无信呢?
母亲不守信用,孩子便会失信于人,答应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
曾子的妻子点头称是,和曾子一起杀了猪娃。
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
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
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
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
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
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
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
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
“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
”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
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
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折:
挫折。
挠:
弯曲。
百折不挠:
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
激夫获贵
眼看丈夫满为御
害羞感叹求离去
夫惭恳解竟提升
不逊乐妻贤内助
晏婴,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体躯短小,惟才干超人,名闻诸侯,而其御者(车夫)体甚魁梧,却为俗子。
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意气扬扬,状甚自得,其妻窥状,至为感叹,是夜求御者离去,夫闻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约今之四尺二寸),名闻天下,备受诸侯敬仰,尚能谦虚,而君身高八尺,为晏婴驱车,竟扬眉得意,前途岂有可为!
御者愧甚,从而改变,谦虚和谒,晏婴称奇,追问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实情,晏婴以知过能改,遂提升御者为大夫。
敬亲感贼
能事严亲值佩钦
请看龎氏奉姑心
寄邻纺织犹怀敬
感动赤眉不敢侵
汉朝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敬顺尤笃。
母好饮江水,龎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强风迟归,母因渴甚,而有微词:
姜诗大怒,遂离弃得,庞氏寄住邻家,日夜勤苦纺织,以所得微资,经常买佳肴,托邻妪转给其姑,经久,邻妪始以实相告,其姑惭愧,即令其回家团聚,姜诗夫妻之孝行,因而名传四方。
时有赤眉贼路过该地,贼首呼喊:
惊大孝者触鬼神之怒,众贼未敢抢刧而过,其孝感岂不大乎。
古代美德故事:
贤妻分家劝夫的故事
同胞手足莫伤情
善劝夫从忍不争
美德荫其三桂子
名题金榜显华荣
明朝常州吴子恬妻孙氏系一贤妇。
子恬之继母唐氏对侍子恬苛刻异常,子恬难忍,孙氏屡次劝慰,阻其犯上,迨父殁,继母私藏千金,悉交其亲生子,并将良田分给其子,子恬仅分得少许坏田,子恬愤懑,与弟争论,孙氏力劝其夫,勿因分产忤逆母亲,家虽贫,如肯勤耕当能生活,其后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财大发,而其弟好赌,田产变卖一空,无法过日,孙氏再劝其夫,迎继母与舍弟合家生活,孙氏因有贤德,所生三子皆学业成功,金榜题名。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
“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
“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
“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
“你叫什么?
几岁啦?
”孩子说:
“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
“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美德故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姜华忠
课型:
常州市语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评优课。
上课时间、地点及班级:
1998/9/21上午第4节,省前中高一
(2)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课题及作者。
(配音,配病梅插图)
投影教学目标(配梅花插图)
能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体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掌握文中“绳、夭、病、复、全”等实词和“以”、“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具体分析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检测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练习一、二。
(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移动响应,文本响应,配梅花插图)
3、简介作者。
龚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
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
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
在北京辗转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
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
”(配作者及梅花插图)
4、.写作背景简介。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
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本文写于1839年,是作者辞官南归之后寓居江苏昆山时所作。
(配梅花插图,利用触摸区响应并闪烁图标“八股文”和“文字狱”各三次)
(1)八股文:
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
在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