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769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迹考察报告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桥头有蔡襄亲身撰书的《万安桥》记,刻在两方石碑上,每方高约三米,宽一点五米,文字精致,笔体苍劲。

书法艺术和桥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互作正文。

世界闻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我国的古桥,他最观赏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赵州桥,一是南方的洛阳桥,“闽中多名桥,洛阳是状元”。

他的着眼点是建筑学上的价值。

我家乡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大单拱上加上两个肩拱,分散了压力。

洛阳桥建于公元一○五三年。

洛阳江自古以来多次建桥都被狂潮急流卷去,是蔡襄制造了流线形舟筏式桥墩,共四十五个,处理了困难。

之后他又创造了“固基法”,在桥墩和基石上大量养殖牡蛎,让其分泌物把石块粘连在一起。

牡蛎外壳构成一层坚硬的甲胄,耐得风吹浪打和海水腐蚀。

从今洛阳桥变成了一座颠扑不破的“长城”。

一六○四年泉州发生了八级地震,山崩城倾,一片瓦砾,而洛阳桥安稳无恙。

洛阳桥成为世界建桥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洛阳桥建成后,泉州成为东南巨镇。

马可·

波罗描绘这座“雄伟秀丽的刺桐城”时,还特殊提到这座漂亮的洛阳

3.成都遗迹调查报告

建议平常多去图书馆和博物馆转转,不只是为了写这篇报告而已。

关注金沙遗址的人也太多,看用不用写进去。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著名海内外的三国文化圣地。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是诸葛亮、刘备留念地和独一的君臣合祀庙宇,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次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组成。

系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区,是富有诗情画意和竹林风光的名园。

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移居成都,历时3年9个月,在此作诗240余首,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次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等。

草堂博物馆内收藏各种历史材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是讨论“诗圣”杜甫的宝贵材料。

杜甫草堂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成都永陵博物馆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

位于成都市区,1942年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谥宝、哀册、玉带、玉杯、银钵、铁猪及铁牛等。

是讨论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材料。

系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金沙遗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首项严重考古发觉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

遗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绚烂辉煌的古蜀文化。

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艺精致的金玉印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

该遗址文化与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一脉相承,前后连接,是中国考古史上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严重成就。

属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古船棺遗址位于成都市中心商业街的古船棺遗址,发掘于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圆木形成船形,其墓葬规模可谓全国之最。

同时出土的文物有制造精致的陪葬陶器。

该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文殊院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前身是唐代的“妙园塔”,宋时名“信相寺”,明时毁于烽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后改称“文殊院”。

寺内藏有自唐宋以来古今名人书画500余件,收藏各类经书12万余册,还有自汉代以来的碑刻、雕、刺绣等实物珍品。

青羊宫全国闻名道教宫观之一。

青羊宫位于成都市区,始建于唐,现存殿宇建于清代。

次要建筑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无极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荆台等。

青羊宫是讨论我国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龙兴寺遗址龙兴寺遗址位于成都邛崃县。

上世纪40年月曾因一场洪水显现“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崃龙兴寺遗址,最终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成都文物考古讨论所、四川高校博物馆、邛崃文管所等多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历时8个月,最终完成了龙兴寺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其历史轮廓。

龙兴寺遗址初次现身1947年,邛崃西河洪水暴涨,河岸土层因洪流冲刷而剥落,数尊唐代石刻佛像因而现身。

得知消息,四川高校博物馆(原华西博物馆)成恩元等考古专家多次前往收集,并对出土佛像的河边地带进行了清理,先后在西河边发掘和收集到碑碣、经幢、佛像等残件170余件。

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龙兴寺”之名频频消失,讨论者便称之为“龙兴寺造像”。

由于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冲刷,没有地层,龙兴寺的详细位置无法确定,给学术讨论留下了一个圆满。

史载,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中宗时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兴寺、观一所,寓意大唐中兴。

公元707年,武则天死,中宗正式即位,为避中宗之讳,天下中兴寺、观均更名龙兴寺、观。

因“级别”较高,故各地龙兴寺均是当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场所,内中也多藏有奇珍。

遗址地点得到确认龙兴寺石刻造像出土地点原为一片农田,几十年岁月消逝,如今这里已渐渐被住宅和厂区包围。

2000年,查找确认邛崃龙兴寺精确     位置的课题再次提上工作日程。

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讨论所会同邛崃市文管所对传奇中的造像出土地点及其四周进行了考古调查。

一场间隔50余年的发觉之旅再次启动。

在邛崃市老西河与西环线之间,考古人员发觉有房屋基址多处,始建于唐代的砖塔基址一处。

非常重要的是,发觉了塔基底部填土中出土的石刻经版残片上有填金,还使用有官制琉璃构件,这是当班级别很高的寺院才能使用的遗物。

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房屋、墓葬、水井、塔等多种遗迹现象被发觉,专家确认,该地点应是已经出土大量唐代石刻造像的龙兴寺遗址。

紧靠遗址即龙兴寺边上,发觉一面积400余平方米(已发觉部分)的宋代民居建筑。

这是西南地区目前发觉的规模最大、格局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古民居。

其天井、水井、排水沟等清楚可见,从其规模和紧邻龙兴寺的位置分析,屋主应是权贵之人。

进一步发掘惊喜不断为了弄清邛崃龙兴寺遗址各不同位置遗存性质及保存情况,龙兴寺遗址考古队于2005年9月17日进驻发掘现场,开头了大规模的文物勘探工作。

龙兴寺的发掘从一开头便不断给人们带。

4.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金山情"

主题训练活动"

寻访农村历史遗迹"

调查报告黄良府桥调查记2006,7,16"

小桥,流水,人家"

是江南水乡的特色.枫泾是上海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古镇枫泾,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弃官隐居于此,仰其清风亮节,又名清风泾.元代至元年间始立为镇,初称白牛镇,别称枫溪.因镇内河道稠密,镇域形似荷叶,且荷花甚多,故俗称芙蓉镇.古镇枫泾曾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明朝宣德五年枫泾以界河为界,一镇横跨吴,越两国,分为南,北两镇.南镇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镇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新中国成立,南镇并入北镇,划归上海市管辖,统一称松江县枫泾镇.1966年划归现金山区.古镇枫泾河多,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枫泾古镇有大小河道20多条,古桥50多座,素有"

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

之称,其中元代致和桥历史最长.这次我们调查的不是镇区的桥梁,而是位于朱枫大路上的黄良府桥.说起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桥,如现代的有斜拉桥,陈旧的有石拱桥.在斜拉桥中,桥面由垂直塔架上挂下来的缆索固定并支撑.温哥华四周的佛来瑟河上的阿那西斯桥是第一座复合型建筑的斜拉桥.在这座桥上,一块薄型的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桥面由钢粱架支撑.在182米高的混凝土桥塔的两边,由一个钢架支撑构成两个平衡的悬臂.而最能体现石拱桥艺术风格的是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由闻名匠师李春建筑.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筑时间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制造.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受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殊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赵州桥仅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却没有被破坏.闻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白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但桥最终没有垮塌,真是一个奇观.为了讨论与调查黄良府桥的状况,我们绽开了"

主题调查活动,以夏吴艳同学为队长的8人调查队在徐建国老师的指点下,2006年7月16日上午,顶着毛毛细雨,前往朱枫大路实地调查.我们只晓得黄良府桥的大致方向,但不知它毕竟在何处.在路上问了几个人,最终找到了黄良府桥.黄良府桥是水泥筑的平板桥.此桥长约70米,是连接朱枫大路的重要桥梁.桥宽33米,设四车道,共宽16.48米,另外人行道各宽5.32米,隔离墩各宽2.99米.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本人实地测量出来的.可是,正值我们兴致勃勃想结束调查时,却从四周的居民口中得知,这只是新建的黄良府桥,而不是原来的黄良府桥.我们在当地居民的教导下又来到了距新桥北几十米的黄良府桥旧址.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桥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河两岸的桥础,桥面,桥墩已荡然无存.经我们实地测量,原桥础宽约为7.64米,当地老百姓说此桥已倒塌20多年.明显,黄良府桥没有赵州桥幸运.经查阅1993年编定的《枫围乡志》,该书在第六章"

文物"

其次节"

古树,古庙,古桥"

条目下记载:

黄良府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里人黄良府建,故名.后桥塌设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里人募资重建.该桥系5孔石排石板桥,长55米,宽2.80米.两侧有石栏杆,为本乡范围内最大的一座石桥.1985年9月,此桥被过往运输船队撞坍.这段记载,与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历史相吻合,是可信的.在调查中我们偶然发觉,正对老桥的桥东堍基础上盖了一座庙,此庙也已残缺不堪.据当地人引见,此庙为海瑞庙.庙堂的正值中有"

元帅大人神医救人"

的横联,当地人在特定的日子常前往烧香.经我们测量,此庙宽2.44米,进深6.45米.此庙旁还有一间供奉财神的偏房.调查中,我们不由思考:

老百姓为什么在黄良府桥旧址设庙留念海瑞呢海瑞与枫泾毕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互联网上检索到: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中举人.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拓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为老母祝寿,仅买二斤肉.因刻苦奉公,升为巡抚.属吏可怕其威武,贪官污吏多自动职去.显赫权贵原将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急改漆黑色.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削减舆从.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恳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憎恶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掌管国政,也不喜爱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调查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宰鸡为黍相款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举,最终未被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死,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一直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时年已七十二岁.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掌管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挡,。

5.历史古迹调查报告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摘要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

很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脚印     ,很多漂亮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

可如今,英雄的脚印     几尽磨灭,漂亮的故事已被人遗忘。

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扬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荣,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

关键词蚌埠历史文化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合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非常便利。

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蚌埠市的中同学,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久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材料,而且做了实地调查。

讨论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把握了一部分材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化的实地调查。

三、调查讨论过程:

⒈第一阶段(2001年10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材料。

如:

《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安徽风光皖北风光》。

通过网络查寻。

相关网址:

历史博物馆(/travel/)。

通过查阅,初步把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进展的有关状况,为进一步的调查讨论供应了线索。

⒉其次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2月):

实地调查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材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

重点调查对象:

①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②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③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⒊第三阶段(2002年2月):

筛选、整理材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讨论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

最后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古书有云,此地乃晚期祖先“采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化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

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进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悄悄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脚印     ,并在此留下了很多漂亮动人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朱元璋坎坷的经受,创业的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头了调查。

⒈禹王宫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留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

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

涂山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传奇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构成峡谷,并使之分别,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

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月不晚于唐代。

庙有禹王殿、启母殿。

两侧厢房陈设历代修建的碑刻。

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迹,人称“树中树”,有诗赞曰:

“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

庙西南有一石耸立,极目远眺,犹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

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

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

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遗址。

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巡游,留下大量诗文。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留念夏禹诞辰,当地均进行盛大庙会,连续至今。

⒉卞和洞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

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

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

石洞由巨岩掩盖,自然 巧成。

洞内宽敞如屋,可容数十人。

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

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暖和如春。

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

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

⒊白乳泉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奇泉内有白龟而得名。

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怪,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

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

泉左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

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留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

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

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蚌埠地区次要名胜之一。

6.文物古迹调查报告怎样写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古迹的调查调查方法:

走访询问调查对象:

文物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当地百姓等朔城区,古称马邑,朔州。

位于山西省北部,为雁门关外重镇。

朔城区这一塞北古城,具有陈旧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在桑干河上游的黑陀山东麓有"

峙峪人"

文化遗址;

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称"

马邑"

历代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岁月如流,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幻,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笔者利用假期,走访了各级文物管理单位、遗迹遗址及当地百姓,对朔城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

一、现存次要古建筑1.崇福寺崇福寺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坐北向南。

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门上悬有"

崇福寺"

竖匾一方,自山门向里有金刚殿,钟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弥陀殿和观音殿。

全寺东西宽117米,南北长200米,总面积为23400平方米。

前后五重院落,布列宽舒,主次分明。

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改寺为林太师府署。

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建弥陀殿,后又建观音殿。

历经元、崇福寺弥陀殿明、清各代,都有扩建,重建和修葺。

现寺内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所建外,其余均为明代建筑。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2.吉庄大王庙在吉庄村东,由大王殿,龙王殿,娘娘殿,戏台,钟楼,东西配殿等组成。

始建于乾隆三年,民国14年重修,续建。

大王殿为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屋顶,殿内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

主殿西侧厢房三间为龙王殿,正面塑有龙王像,两侧绘有兴方施雨图;

东侧厢房三间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侧绘有壁画。

院东南角为角楼,十字歇山顶式,内悬民国14年铸造铁钟一口。

为朔城区保存下来的独一的一座大王庙。

区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3.东庄"

旌表节孝"

坊在东庄村南街口,四柱三间式,单檐悬山顶,坊座四立柱基高1米,是民国初年东庄王家为孀妇宫氏所建筑。

原有题额"

,后失落。

4.内长城在朔城区西南部,宁武,神池县交界处。

南起托逻台、经寇庄、利民、暖崖、至平鲁县境内,全长约30多公里。

原为砖或石包砌,后大部残损,一部分基本完整。

底宽3米左右,顶宽2米左右,高4米左右。

明洪武至万历年间为防备鞑靼,瓦刺族的侵扰而修筑。

内长城5.利民堡在朔城区城西30公里处,建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

地处内长城边口,为驻军地,是朔城区要地之一,称利民设东、南、西三门,石砌。

清代后期驻军撤出,居民渐渐迁居城内。

民国初改称利民营,有住户200多户。

西,南两面城墙大部被拆除,城门无存。

东门已拆。

二、主要古遗址1.峙峪遗址在城西北黑陀山下,峙峪村北小泉沟的一个沙丘中。

中国科学院1963年发觉,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8万年。

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峙峪遗址除发觉一块人类枕骨外,还发觉有相当多的动物化石、大批精致的细小石器以及其他遗物。

这个地点地层清晰,遗体集中。

从遗物中可以看出,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山上长着茂密的森林,丘陵中有灌木林,东面是丰茂的草原,河里有鱼类。

峙峪有羚羊、野马、野猪、鹿、峙峪人遗址犀、鸵鸟等。

他们猎取最多的猎物是野马,所以峙峪人又称"

猎马人"

2.赵家口遗址在赵家口村南向阳山坡。

1958年修赵家口水库时,在半山腰发觉有石斧、石铲、陶片等。

1984年,修元卢铁路时,在村南的寨躺壕、寨上圪塔发觉2大批红砂陶片、石环、石斧等遗物。

在南山向阳山坡上,地面上处处有上述文化遗物。

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3.丰裕村遗址在丰裕村东南0.5公里处有一土丘,东侧为恢河,土丘高出河床约5米,土质为砂土,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

发觉有石斧、石铲和有绳纹、网格纹的陶片等。

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三、次要城堡战场遗址1.秦汉马邑城遗址在朔城区西北隅。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

"

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另外,《马邑县志》、《晋太康地记》中也有对马邑城的记载。

在古城内地下,为汉文化层,城四周处处有汉墓。

秦汉马邑城遗址,亦即北齐增建古城遗址。

今已拆毁殆尽。

2.汉阴馆城遗址在朔城区东南32.5公里处的里仁村村南。

汉景帝三年于楼烦乡置阴馆县,属雁门郡。

《太平寰宇记》载:

阴馆城,今名下馆城。

《二十五史补编》、《马邑县志》等史书中亦有记载。

3.北齐朔州城遗址朔城区西北隅古城为北齐朔州城。

是北齐在秦汉马邑城故址上重新修建的。

《朔州志》记有:

古残留的城门及部分城墙城旧基九里十三步"

,"

元至正末年,右丞相孛罗帖木尔驻兵大同,使其将姚枢守朔州"

后来的县城是元末明初在北齐朔州城基上改建的,残存古城墙是北齐所建。

70年月以来,古城东北城墙上新建民房。

80年月以来,南、西、北部西段古城墙渐渐被拆除,从前古城面目全非。

区级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