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37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黑龙江省顶级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docx

D.丁达尔效是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点睛】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分清楚上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核心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和NaOH所含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B.NH3比PH3稳定是因为NH3分子间存在氢键

C.CO2溶于水和干冰升华都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改变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详解】A.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故A错误;

B.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的强弱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B错误;

C.化学反应的实质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CO2溶于水并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则CO2溶于水存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从固态变为气态,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改变,因此二者作用力的改变不相同,故C错误;

D.碱性氧化物是指溶于水而成碱或与酸反应而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皆为金属的氧化物,它们的碱性差别很大,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共价化合物的稳定性是由化学键的强弱决定的,熔沸点是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还和分子间氢键有关。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雷雨发庄稼”是自然固氮

B.Na2O2可用作潜水艇供氧剂

C.铝热反应既可用于焊接钢轨,也可用于工业上冶炼铁

D.工业上生产玻璃和水泥使用到的共同原料有石灰石

【答案】C

【详解】A.雷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与土壤中的弱酸盐反应生成硝酸盐,农作物吸收NO3−中化合态的N元素,其中第一个反应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自然界固氮作用,故A正确;

B.过氧化钠(Na2O2)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所以可用作潜水艇的供氧剂,故B正确;

C.铝热反应以铝粉和氧化铁为主要反应物的发热反应,铝粉激烈氧化,燃烧而放出大量热。

这种放热反应的温度可达3000℃以上使反应产生的铁单质以液态形式存在,可用于焊接钢轨;

各种金属对氧的化学亲和力大小各不相同,与氧亲和力较大的金属能够把与氧亲和力较小的金属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铝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与氧有很强的化学亲和力,它可以从很多重金属的氧化物中夺取氧,而把重金属还原出来,可用于工业上冶炼高熔点的金属,但是工业上炼铁是用高温下焦炭还原氧化铁的方法,故C错误;

D.生产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生产水泥以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工业上生产玻璃和水泥使用到的共同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故D正确;

答案选C。

6.2017年5月9日,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单位正式发布115号等4种人工合成的新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115号元素名称为“镆”,符号为Mc。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Mc的最低负化合价为-3B.M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式为Mc2O5

C.

的中子数为115D.通过化学反应可使

转化为

【详解】A.该元素的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一般为正价,没有负价,故A错误;

B.Mc为115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VA族,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则该元素最高正价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式为Mc2O5,故B正确;

的质量数为288,质子数为115,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88-115=173,故C错误;

D.

互为同位素,是镆元素的不同原子,转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选B。

7.国际计量大会第26届会议修订了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214076×

1023mol-1),于2019年5月2日正式生效。

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g正丁烷和18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A

B.常温常压下,124g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4NA

C.电解精炼铜时,阳极质量减小3.2g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D.0.1molFeCl3完全水解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生成胶粒数目为0.1NA

【详解】A.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都为C4H10,一个C4H10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3个,因此58gC4H10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

×

13×

NAmol-1=13NA,故A正确;

B.124g白磷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一个白磷分子中含6个P−P键,故1mol白磷中含6NA条P−P键,故B错误;

C.电解精炼铜时,粗铜做阳极,阳极上放电的金属不止铜,还有比铜活泼的其他金属,当阳极质量减小3.2g时,转移的电子数多于0.1NA,故C错误;

D.0.1molFeCl3完全水解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形成的集合体,因此数目小于0.1NA,故D错误;

答案选A。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都比吸热反应易发生

B.中和反应中,每生成1molH2O均会放出57.3kJ的热量

C.NH4C1固体与Ba(OH)2•8H2O混合搅拌过程中,体系能量增加

D.无法判断2CO2(g)+3H2O(g)=C2H5OH

(1)+3O2(g)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详解】A.放热反应不一定比吸热反应易发生,如C与O2反应需要点燃,而NH4C1固体与Ba(OH)2•8H2O在常温下即可进行,A项错误;

B.中和反应中,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57.3kJ的热量,但不是所有的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都放出57.3kJ的热量,如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B项错误;

C.NH4C1固体与Ba(OH)2•8H2O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体系能量增加,C项正确;

D因乙醇燃烧为放热反应,而2CO2(g)+3H2O(g)=C2H5OH

(1)+3O2(g)是乙醇燃烧生成气体水的逆过程,可证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项错误;

【点睛】B项是易错点,要紧扣中和热的定义分析作答。

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溶解度:

Na2CO3<

NaHCO3B.沸点:

C2H5SH<

C2H5OH

C.热稳定性:

HF<

H2OD.酸性:

H3PO4<

H2SiO3

【分析】

A.相同温度下,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

B.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

C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详解】A.溶解度:

Na2CO3>

NaHCO3,A错误;

B.沸点:

C2H5SH相对分子质量较C2H5OH大,但C2H5OH分子间存在氢键,故C2H5OH沸点更高,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F>

O,热稳定性:

HF>

H2O,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P>

Si,酸性:

H3PO4>

H2SiO3,D错误;

故选B。

10.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常温下pH=7溶液中:

Cl-、SO42-、Na+、Fe3+

B.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

K+、SO32-、Na+、S2-

C.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

NH4+、K+、NO3-、SO32-

D.c(KNO3)=1.0mol·

L-1的溶液:

H+、Fe2+、Cl-、SO42-

【详解】A.常温下pH=7溶液中:

OH-、Fe3+会发生反应形成Fe(OH)3沉淀,不能大量存在,A错误;

B.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含有大量的OH-,OH-与选项离子K+、SO32-、Na+、S2-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正确;

C.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在酸性溶液中,H+与NO3-、SO3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在碱性溶液中,OH-与NH4+会发生反应产生NH3·

H2O,也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c(KNO3)=1.0mol·

L-1

溶液中。

H+、NO3-、Fe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1.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镁溶液:

2Cl-+2H2O

H2↑+Cl2↑+2OH-

B.钢铁吸氧腐蚀中的正极反应:

4OH--4e-=2H2O+O2↑

C.用H2O2从酸化的海带灰浸出液中提取碘:

2I-+H2O2=I2+2OH-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HCO3-+Ba2++OH-=BaCO3↓+H2O

【详解】A.氢氧化镁是沉淀,离子反应中不能拆,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镁溶液:

Mg2++2Cl-+2H2O

H2↑+Cl2↑+Mg(OH)2↓,故A错误;

B.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上水和氧气得电子:

2H2O+O2↑+4e-=4OH-,故B错误;

2I-+H2O2+2H+=I2+2H2O,故C错误;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钡氢氧化钠和水:

HCO3-+Ba2++OH-=BaCO3↓+H2O,故D正确;

12.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c为阴极、d为阳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等气体

C.装置③若用于吸收NH3,并防止倒吸,则X可为苯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HCl,并吸收多余的HCl

【详解】A.由电流方向可知a为正极,b为负极,则c为阳极,d为阴极,故A错误;

B.H2、NH3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法收集,可从a进气;

Cl2、HCl、NO2、CO2等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可从b进气;

故B正确;

C.苯的密度比水小,位于上层,故C错误;

D.HCl是酸性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D错误;

13.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存在Fe3+、NO3-、Fe2+、NH4+、H+、H2O,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配制Fe(NO3)2溶液时应加入硝酸酸化防止Fe2+水解

B.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8:

1

C.若有1molNO3-发生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物质的量为2mol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反应式为Fe2+-e-=Fe3+

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铵根离子,其反应方程式为8Fe2++NO3-+10H+=8Fe3++NH4++3H2O,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3价、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3价,所以亚铁离子是还原剂、硝酸根离子是氧化剂,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反应方程式为8Fe2++NO3-+10H+=8Fe3++NH4++3H2O;

A.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不能用酸酸化,故A错误;

B.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3价、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3价,所以亚铁离子是还原剂、硝酸根离子是氧化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8,故B错误;

C.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3价,则若有1molNO3−发生还原反应,则转移电子8mol,故C错误;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亚铁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负极反应式为Fe2+-e-=Fe3+,故D正确;

14.对于合成氨N2(g)+3H2(g)

2NH3(g)ΔH=-92.4kJ·

mol-1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

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针对合成氨N2(g)+3H2(g)

mol-1反应,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逆向速率大于正向速率,故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小,故错误;

B.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速率大于逆向向速率,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故正确;

C.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速率瞬间减小,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故错误;

D.加入催化剂,对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一样大,故错误。

故选B。

15.将V1mL0.1mol•L-1的Fe2(SO4)3溶液与2mL0.1mol•L-1KI溶液混合,待充分反应后,下列方法可证明该反应具有一定限度的是

A.若V1<

1、加入淀粉B.若V1≤1、加入KSCN溶液

C.若V1≤1、加入AgNO3溶液D.加入Ba(NO3)2溶液

由反应:

2Fe3++2I-=2Fe2++I2可知,如果n(Fe3+)≤n(I-),仍能检测出Fe3+,则说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的,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将V1mL0.1mol•L-1的Fe2(SO4)3溶液与2mL0.1mol•L-1KI溶液混合后会生成I2,加入淀粉,溶液一定变蓝,不能说明反应具有一定限度;

B.若V1≤1,即n(Fe3+)≤n(I-),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则说明仍有Fe3+,能说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C.由于I2与水反应会生成微弱的I-,加入AgNO3溶液也会生成黄色沉淀,干扰试验的目的,不宜用AgNO3溶液检验反应是否具有一定限度;

D.SO42-不参与反应,加入Ba(NO3)2溶液后,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说明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

16.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之间可形成组成不同的多种可溶性常见盐,其中有两种组成为ZXY3、ZWY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

r(W)>

r(Z)>

r(Y)>

r(X)

B.最常见氢化物的稳定性:

X>Y

C.Z2Y2中含有共价键且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D.HWY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通常是含氧酸盐,可确定Y为O元素,由于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之间可形成组成不同的多种可溶性常见盐,可确定ZXY3是NaNO3,而不是MgCO3;

W是Cl元素,排除Si或S元素,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可推出这两种盐为:

NaNO3、NaClO4,X、Y、Z、W分别是N、O、Na、Cl,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Y、Z、W分别是N、O、Na、Cl元素,

A.电子层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离子半径越大,则简单离子半径:

r(Cl-)>

r(N3-)>

r(O2-)>

r(Na+),A项错误;

B.因非金属性:

N<O,故最常见氢化物的稳定性:

X<Y,B项错误;

C.Z2Y2为过氧化钠,其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离子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C项正确;

D.HWY分子为HClO,其中Cl和O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而H是2电子稳定结构,D项错误;

1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相同温度下,同时向

①4mL0.1mol▪L-1KMnO4酸性溶液和②4mL0.2mol▪L-1KMnO4酸性溶液中,分别加入4mL1mol▪L-1H2C2O4溶液

①中溶液先褪色

该实验条件下,KMnO4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B

向煤炉中灼热的煤炭上洒少量水

产生淡蓝色火焰,煤炭燃烧更旺

加少量水后,可使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

C

加热2NO2(g)

N2O4(g)平衡体系

颜色加深

证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分别测定室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pH

后者较大

证明非金属性

S>C

A.AB.BC.CD.D

【详解】A.KMnO4本身具有颜色,会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故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草酸与相同浓度的KMnO4溶液反应,故A错误;

B.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根据盖斯定律,能量变化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则碳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结论不合理,故B错误;

C.加热,体系温度升高,颜色加深,说明反应2NO2(g)

N2O4(g)平衡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放热,故C正确;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Na2SO3的S不是最高价,则室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pH后者较大,不能证明非金属性S>C,故D错误;

18.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为海水利用的部分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

B.侯氏制碱应先通NH3再通CO2

C.在第②、③、④步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③④的目的是进行溴的富集

【详解】A.往精盐溶液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得到碳酸氢钠沉淀,说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故A正确;

B.由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而NH3的溶解度较大,所以要在食盐水先通NH3然后再通CO2,否则CO2通入后会从水中逸出,等再通NH3时溶液中CO2的量就很少了,这样得到的产品也很少,故B正确;

C.在第②、④步骤中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溴的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步骤③中溴单质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溴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故C错误;

D.浓缩后增大溴离子的浓度,与氯气发生2Br-+C12=Br2+2CI-,用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吹出,并用SO2氧化吸收,从而达到富集溴,③中发生Br2+2H2O+SO2=2HBr+H2SO4,④中发生Cl2+2HBr=Br2+2HCI,则③④的目的是进行溴的富集,故D正确;

19.将4molA(g)和2molB(g)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A(g)+B(g)⇌2C(g) ΔH<

0,反应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

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s后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B.当各物质浓度满足c(A)=2c(B)=c(C)时,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C.达到平衡状态时,增加A的物质的量,A和B的转化率都提高

D.达到平衡状态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起始时,A的浓度为

=2mol/L,B的浓度为

=1mol/L,反应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则

 

2A(g)+B(g)⇌2C(g)

开始(mol/L) 

0

转化(mol/L)0.6 

0.3 

0.6

2s 

(mol/L) 

1.4 

0.7 

0.6

【详解】A. 

2s后物质A的转化率为

100%=30%,故A错误;

B. 

c(A)=2c(B)=c(C)时,不能判定平衡状态,与起始浓度、转化率有关,故B错误;

C.达到平衡状态时,增加A物质的量,促进B的转化,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而A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

D. 

△H<

0,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同时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故D正确;

20.100℃时,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6mol·

L-1的Q后会发生如下反应:

2Q(g)

M(g)。

其中M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反应开始到刚达到平衡时间段内,v(Q)=0.02mol·

L-1·

s-1

B.a、b两时刻生成Q的速率:

v(a)<v(b)

C.用Q浓度变化值表示的ab、bc两个时段内的反应速率:

v(ab)>v(bc)=0

D.其他条件相同,起始时将0.2mol·

L-1氦气与Q混合,则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少于60s

根据图像可得,该反应60s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M的浓度为0.6mol/L,根据反应列“三段式”:

2Q(g)⇌M(g)

1.60

转化(mol/L)1.20.6

60s 

0.40.6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