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1128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说话人必须首先对听话人的认知资源作出合适的估计,然后再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用此方式明示),让听话人从中通过推理,找到正确的语境并推导出说话人意义。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

为了区别于传统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部分。

(苗兴伟,1997)百科知识是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根据演绎推理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听者还可以调用周围的情景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苗兴伟,1997)

Sperber&

wilson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演绎法是语言交际中的基本形式,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推理是非论证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推理过程具有或然性。

(Sperber&

Wilson,2001)根据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论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3:

92-107.

2.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是基于以下的观点(Sperber&

Wilson,1986/1995):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

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

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

第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manifestness).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得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关联性。

语境假设就是人之间假设。

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

逻辑信息(logical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lopaedic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

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Wilson在《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了交际和话语理解目的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

1)交际改变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

互明(mutualmanifestness)的认知意义可能不大,但却有重要的社会意义(SPerber&

Wilson,1995:

61)

2)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Sperber&

Wilson,1995:

193)

3)互知(mutualknowledge)是理解的结果,而非理解的先决条件(Garman,1990:

366).

4)关联的交际原则一般不允许单个的明示刺激(ostensivestimulus)导致多种理解(Sperber&

167).

5)关联的交际原则是理解话语的总概括(Sperber&

Wilson,1995).

3.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

3.1关联原则

最大关联性就是I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greatestpossibleeffectsforthesmallestpossibleeffort);

而最佳关联性即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effectfornounjustifiableeffort).

3.2关联假设的修改

Sperber&

Wilson提出了修该以后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

WIlson,1995:

270)。

(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b)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preference)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

3.3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

概念意义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信息都起一定作用,并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交际行为的关联性;

程序意义却对理解明示信息和推理暗含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指引,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去获取更大的语境效果。

3.4话语的真假与关联性

个人关联(类别)定义:

当且仅当个人假设与他所处的某种或多种语境取得某些正面的认知效果,该假设才具有关联性。

个人关联(比较)定义:

扩充条件1:

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

当认知处于最佳过程时,正面的认知效果往往较大。

扩充条件2:

获得较大正面认知效果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较小。

3.5正面认知效果

需要主要的是,只要错误信息产生正面认知效果,它仍可能具有关联性。

4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WIlson(1986/1995)认为,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contextualdeductions).有时,可能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

对Grice而言,蕴含和暗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Sperber&

WIlson则认为,蕴含和隐含是可以一致的。

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

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1推理:

语言交际的核心

与信息模式相反,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者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语言交际的特征证明,推理说较之信码说是更为切合实际的语用理论。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

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

关联理论认为,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1.2最佳关联原则

在语言交际I中,听者建立并处理与话语相关的某些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得新的信息。

话语理解牵涉两类信息的结合与运算,即由话语信号建立的新的假设和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假设。

新旧信息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他们应相互关联:

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听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言者说话时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尽可能使话语与语境相关。

听者则可以利用相关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信息提供的前提得出有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由它经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

Wilson&

Sperber(1986:

27-29)指出,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

(1)使新信息与语境相结合;

(2)用新信息加强现有假设;

(3)使新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

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effort).只有在两者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才被认为是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的定义如下(Wilson&

Sperber,1986:

30):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那他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由此一来,任何话语解释都必须符合下面这条关联原则:

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1.3关联原则与话语理解

关联性的差异借以表现在其“凸显性”和“确定性”方面。

如果某一解释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不再需要额外的处理努力,同时又不存在言者期待听者调用的其他假设,则这一解释“显凸”和相对“确定”。

有时,言者的话语可能要求额外的处理努力(如使用间接表达),但只要他以最佳关联性为交际目标,就有理由认为他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为了驱使听者去寻求更多的语境效果,以此来补偿为处理这类话语所付出的代价。

2.关联理论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关联理论提出了“互为显映”(mutualmanifestness)的概念。

Wilson,1986:

36)人们能彼此交流信息,得益于他们所共处的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

关联理论与Grice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它对直义交际的解释。

关联理论致力于包括隐含和明晰话语在内的整个推理交际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是:

推理不仅存在于对隐含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同时也是解释直义话语必不可少的环节。

胡健.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山东外语教学,2001

(2):

45-49.

1.引言

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笼统的原则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

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

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行为)都应该设想为话语或行文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3.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语用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语言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心理,就是通过相关的知识来认识事物,即认知主体与认知现象的相关联,这是关联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即关联原则。

3.1认知语境要素与语境延伸

下面三方面的内容应成为语境要素,语言学家对此似乎没有分歧。

1)上下文,即在话语推进进程中明白表达出来的一组假设(具体场合因素)

2)会话含义,即用语用原则推导出来的一组假设(工作状态因素);

3)百科知识,即涉及到上述两类假设中相关概念的知识或经验(知识结构要素)。

Wilson认为,语境是选定的,而不是给定的。

也就是说,语境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而预先设定的,而是说话人的一个重新建构。

话语理解所需要的语境应包括下列因素:

1)演绎装置中的记忆内容,即已经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或假设;

2)具有综合目的或用途的短期记忆内容;

3)有关世界的百科知识;

4)可以从场景中直接获取的信息。

3.2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的推理

Wilson的语用推理,是以听话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的。

推理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则主要是演绎规则,并设想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自动的演绎装置。

这种装置会把演绎规则运用于从输入系统获得的假定和记忆中的假定,从而得到新的假定。

冉永平.关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

(1):

12-17.

徐胜桓.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疑.外国语,2002(3):

2-10.

关联理论比较全面地描绘了语言运作的逻辑全过程。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的逻辑过程:

(I)将明示作为逻辑起点,对语句(语形)输出的表达式进行语义辨识和语义休整;

(II)明确显义的逻辑中介作用,因为离开了由显义所体现的明确而完整的语义,关联推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III)在对显义的逻辑-语义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显义在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用有效分析,因为显义要在特定语境假设中才能突显出它的有效性使用,而特定的语境假设才能确定显义可能引发的语境效应;

(IV)作为对交际话语一词分析的逻辑终点,认定明示同最有效的语境假设的关联,从而确定交际主体间性的关联,走向理解。

语言学研究已普遍揭示,语用是语境的前提,语境是语义的条件。

一般认为,语言学理论依据其理论目标可分为描写性理论、规范性理论、解释性理论:

解释性理论依其内容的倾向性,其立论可以是经验归纳、思辨分析、形式论证。

李冬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2):

102-105.

项成东.认知关照下的含义、显义区分.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51-58.

关联理论学者通常认为,显义是根据话语的逻辑形式采取指称确定(referencefixation)、歧义消除(disambiguation)\语义扩充(enrichment)等手段而获得(Carston1988;

Recanati19890.这些手段通常是依据话语最初产生的假设图示进行发展或拓宽。

我们认为,除了以上手段外,显义也可以和表示频率和数量的等级概念(scalarconcepts)一起通过降级(downgrading)手段完成,也可以通过概念映射(隐喻或转喻)对假设图示进行修正来获得。

2.有关implicature和explicature的基本概念及其译法

在S&

W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常规含义。

Explicature是经过“命题形式语义扩充”(propositionalformenrichment)而获得的,其推到过程涉及交际时的物理场景信息,而与其相对的implicature的推导,则涉及百科知识或认知语境。

3.含义和显义的区分

根据Carston(1988)的观察,经过语义扩充的命题蕴含话语的显义。

Carston认为明示信息与扩充语义之间并不存在功能独立,因为后者蕴含前者。

也就是说,语义扩充的解释不能作含义。

这种解释是对明示信息的扩展,并蕴含明示信息。

含义生成的本质就是隐喻以及其他修辞格的意义,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S&

W,1986/1995;

Blakemore,1992)

隐喻是一种实现最佳关联的手段,即取得心力和语效的充分平衡。

4.显义的推导

Recanati(1989)将语义扩充划分为两种:

充实(saturation)和强化(strengthening)。

充实是将话语的缺省信息根据语境加以补全。

强化是使明示信心通过等级概念(scalarconcept)的升级从而与语境要求向匹配。

含义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跟高的语境依赖性。

5.松散化与含义、显义推导

显义推导其实就是根据关联原则,以话语的字面意义为蓝本,实施一系列的认知运作。

上面我们提及的显义推导机制有:

指称确定、歧义消除、语义扩充或补全、语义强化、松散化等。

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映射。

值得注意的是,松散化的运用范围还得加以限制,因为它只适合与部分等级概念(即不需要进行语义强化的)。

另外,隐喻和转喻之类的修辞格要单独处理,这样做符合这些机制的本质。

模糊修饰语“大致说来”只适合于夸张修辞格,而不适合于隐喻和转喻。

6.概念映射与含义、显义划分

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原始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常规概念映射现象。

隐喻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如果在同一域里发生映射,那么就是转喻了(Lakoff&

Johnson1980).

以上分析说明,转喻映射是话语显义扩展的一种方法。

但是,由转喻生成的显义和由隐喻生成的显义是不同的,因为转移映射涉及的是同一个概念域,隐喻涉及的是两个概念域。

所以,对于转喻,听者只是关注概念域的某个方面(即概念的缩小),或关注概念域的局部到整体(即概念的扩充)。

所谓心理空间,就是从概念域中提出部分结构的概念包。

陈开举.认知语境、互明、关联、明示、意图——关联理论的基础.外语教学,2002,1:

29-32.

1.认知语境与互明

对个体而言,事物进入个体的认知语境的先决条件是,它必须是明白的、可以感知的或可以推理的。

个体的认知语境是其物理环境与他的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

它既包括已经知晓的事物,也包括可知晓和可推理的事物。

前者构成个体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明白的东西不限于事实,它包含着全部的假设。

个体对其语境假设的明白程度亦有大小之别。

越有可能被个体采用的假设,其明白程度越高。

语境假设集合中,哪些假设在具体某时刻具有更大的强度还取决于物理环境与个体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2关联与明示

输入(感知)的信息大体可分为三类:

旧信息;

全新的信息:

有处理的必要;

新信息:

但与记忆中的旧信息有联系,具有处理价值,乘坐关联的信息,且推理效果愈强,关联性愈大,可以说,这就是“关联”的认知心理基本概念。

3.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

使听话人明白或更加明白一组假设

交际意图:

是交际双方互明交际者具有此信息意图(S&

W,1995:

61)。

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外语教学,2008,3:

1-6.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的框架内进行“语用学”研究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用学指以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运用过程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取向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运用”在这里包括了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包括:

从心智过程说明语言运用的过程、特点、策略、方法;

建构同语言运用所需的认知能力最为密切相关的抽象原则的集;

说明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建构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的理论模型。

认知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的心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入耳习得、储存和表征的,而认知语用学的中心假设是对语用的认知研究。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主要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论问题包括四点:

1)解释性取向,2)原子论向整体论、构成论向生成论的研究范式转换,意义作为整体不但同层次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层次间也是不可分割的;

3)原则的建构向新浪建模的研究模式转换4)认知语用学问题与问题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的建构就是在对认知语用学的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完善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在不断研究认知语用学的问题中建构起“问题认知语用学”,而不是一味重复地谈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观点、理论的表述。

何亦娇.试论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外语学刊,2007,5:

78-81.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的主体性对最佳关联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即便在同一语言活动中,人的主观因素对推理过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联理论知识从认知结构出发探讨认知主体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其他主观因素的作用,如目的性和信仰体系。

何自然.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1-10.

这个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又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cognitiveenvironment),而相互认知环境本身也都是互明的。

互明的“明”甚至可以指一种觉察,无须特意从以前发生过的事实或假设中推断,它是心理上的认知。

当话语中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通过下述任何一种方式产生相互作用时,就会获得新的语境效果:

a)新出现的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B)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者新出现的信息足以否定现时的语境假设。

C)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一种语境暗含。

它是一种逻辑暗含(logicalimplication),但不是只由新出现的信息或者只由语境推导出来,而是有由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相结合而产生。

在付出努力后,话语的语境效果是否能推算出来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要看话语是否复杂;

2)要看语境是否明确;

3)要看在这个语境下为求得语境效果而进行推算时付出了多少努力。

项成东.显义生成与概念映射.外国语文,2009,6:

14-20.

根据Fauconnier(1997),概念映射分为:

1)投射映射(projectionmappings),2)语用功能映射(pragmaticfunctionmappings);

3)图示映射(schemamappings).投射映射主要指隐喻映射,语用功能映射主要指转喻映射,而图示映射主要指激活话语涉及的框架或事件。

隐喻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分类。

一是从认知域的概念本质入手,二是从映射的形式特征入手。

从前者入手,Lakoff&

Johnson(1980)把隐喻分为本体(ontological)隐喻、方位(oritentional)隐喻和结构(structural)隐喻。

本体隐喻强调的是源域的本质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赋予目标域上。

方位隐喻与空间方位有关,和人们对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经验密切相关。

事实上,方位隐喻也是基于意向图示的隐喻。

所谓意向图示,就是人类在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主要起意向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结构隐喻是以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

隐喻概念映射的实质就是限制字面信息产生显义的数量和种类,而关联原则决定哪一个可能的显义在某一语境中会被激活。

从映射的形式特征看,我们也把转喻分为两类:

单一转喻和双重转喻。

前者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的单一转喻机制,而后者则涉及解释过程中双重转喻映射机制。

Mendoza(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