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或特殊工程施工方案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通用或特殊工程施工方案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或特殊工程施工方案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轴线定位测量
首先对业主提供的原厂区方格网和水准网进行复核并加固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能随时对新设的方格网和水准网进行校核。
根据原厂区方格网和水准网,建立扩建区域的方格网和水准网,方格网经复测闭合,并对控制点加以保护,控制点设在不易被车辆及行人碰撞处,并设置明显标记,定期对方格网复测能起到控制轴线的作用。
依照建筑总平面图及方格网,确定本工程建构筑物每根轴线的位置,故除每道工序前必须依据方格网对轴线进行恢复校核外,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保护、复核。
确保轴线的准确性。
轴线桩采用100*100*1000的方木桩,打入地表土层,露出地表200-300mm,并用C20砼坞实,桩面钉(3mm的不锈钢钉)作为控制点标记。
轴线引测仪器采用J2激光经纬仪,所使用的仪器需定期强检,保证测量的精度。
每一次轴线引测均进行自检及专人复核,减少测量中的偶然误差。
并完成书面记录,以供可追溯。
1.3基础施工抄平放线
1)基础:
根据基础平面图及大样图,按建(构)筑物的轴线定位,连结相应的轴线,计算开挖放坡坡度,定出开挖边线位置。
2)用水准仪把相应的标高引测到水平桩或轴线桩上,并画标高标记。
3)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坑底开挖宽度应通线校核,坑底深度应经水平标高校核无误后,并把轴线和标高引测到基坑,在基坑中设置轴线,基础边线及高程标记。
有垫层的在垫层面上放出(弹墨线)墙或基础平面尺寸。
4)基础模板完成后,按设计图纸要求校核模板安装的几何尺寸,在模板周边放出基础面的标高线,并用钉子标示(在竖向钢筋上用红漆油标示),墙、柱的轴线和边线标记,延长线引至基础边线外,方便施工复核。
5)基础施工完成后,把轴线引测至基础面,并按施工图标出有关的墙和柱等截面尺寸线,有地梁、预留孔洞、管道、埋件等按施工图纸在相应的位置上放出有关的标识。
1.4主体结构施工抄平放线
1)根据地面层设置的控制网,在首层楼面上设置四个垂直控制点(因底层堆物、人走动较多,控制点以后放在二层楼面上)。
引测时,操作者将经纬仪架的控制点上,对中调平,楼上一个操作者将一个十字丝操作靶放在预留孔上,经纬仪十字丝和接收靶十字丝重和,即在预留孔边做好标高,在混凝土上弹十字黑线,该点即引测完毕。
其次,将各控制点分别引测到一个楼面上,然后测量员到楼面上用经纬仪将引测好的四个点分别引出直线,并转角校核。
2)标高的控制采用钢尺从下引入标高,其点位置固定在墙面上,每尺不应大于30m。
同样应调整钢尺的温度及拉力误差,然后利用水准仪同尺抄平。
1.5装饰施工抄平放线
1)室内装饰:
根据建筑施工图弹出相应的全部墨线,包括脚线、墙裙线、顶棚顶高程线、梁底水平线、装饰线及窗台、门窗顶、压顶、楼梯步级等的墨线,对厕间等弹出+500mm控制线。
2)外墙装饰:
要按图放出凹凸线、门窗顶、窗台线、立边线、装饰线、外墙裙、女儿墙压顶线等的通光和平直及大小的控制线。
3)镶贴各种规格的饰面材料按块料的规格和设计要求的图案等放出分格、分色、跌级的布料墨线及收边、收口、斜水等控制线,楼地面包括:
走廊等应统一放线,力求饰面缝线纵横畅顺。
4)屋面防水层、找平(坡)层等按图纸要求放控制线,并在其完成面上按图纸和规范要求,结合各种隔热层块料规格放出脊缝、顺水缝、伸缩缝、饰面层收口及分隔缝的控制线。
1.6沉降观测
1)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定期进行观测。
2)在结构拆模后,立即进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并按规范要求测定其初值,以后定期测量其标高,前后标高的差值就是该段时间里的沉降量。
3)沉降观测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4)重要设备基础(锅炉基础、汽机基础等)从基础施工开始进行沉降观测,以后将沉降观测点引测到设计规定的沉降观测点上。
5)观测固定人员观测,固定使用测量仪器,固定测量路径,并及时整理测量成果。
1.7保证测量精度的技术措施
1)本工程所有的控制点作为工程施工测量的依据,控制点的保护与复核是保证本工程质量的关键之一。
2)每次重要的投线(如垫层投线、基础投线、柱子、梁投线)必须进行控制网的检查,平时用到控制点时也要多次观测检查。
3)每次施工测前,向本工程监理通报施测方法,每次施测时,必须向邻近控制点角度或距离闭合。
4)关键部位的定位,投线必须请本工程监理验收签证,监理要求验收的部位也要及时请监理验收,并办好签证,凡监理没有验收签证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所有测量原始记录,计算结果和验收签证要妥善保存,以便核查,工程竣工时一并提交业主。
1.8测量仪器的配置
详见第三章:
施工总体部署7.3条“”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2、土石方爆破安全技术措施及质量预控措施
2.1爆破材料的管理
1)爆破材料的管理
①爆破材料的储存
施工现场不设专门的炸药库,炸药全部由场外运抵现场,余料归库;
②爆破材料的运输
a.爆破材料的装卸均应轻放轻拿,不得有摩檫、振动、撞击、抛掷、转倒、坠落发生。
堆放时要摆放平稳,不得散装、改装或倒放。
炸药与雷管、传爆线、导爆管、不同敏感度的炸药均不得在同一辆车、车厢、船仓内运输,并不得与化学易燃品接触。
运输爆破柴料的车、船应遮盖雨布并绑牢,除熟悉爆破性能的专门押运人员外,他人不得乘座。
在雨天运输时,必须作好防雨防滑等准备。
b.爆破材料应使用专车或专船运输,不得使用自卸汽车、拖车等不符合要求的车辆运输;
如用柴油车运输时,应有防火星措施。
用汽车运输时,车厢内不得放钢铁工具,装载不得超过允许载重量的2/3,装载高度不应超过车厢,并应用绳子捆紧,走行速度不应超过20km/h用马车运输,单车装载以300kg为限,双马车以500kg为限;
人力运送,每人不超过25kg。
如炸药与起爆器材同时运输,则总重量不应超过10kg。
c.运输爆破材料,每种车辆、人力相隔最小距离不小于相关规定。
d.运输爆破材料的车辆,禁止接近烟火、火焰、蒸汽及其他高温场所、电源、磁场以及易燃危险品。
如遇中途停车,必须离开大型建筑物、民房、桥梁、铁路200m以上,并禁止在衣袋中携带爆破材料。
2.2爆破作业的安全距离
爆破对人身、生产设备及建筑物、构筑物均具有危害性,主要是爆破飞石、爆破地震冲击波以及爆破毒气对建筑物、构筑物、设备人身的影响,因此,在组织进行爆破作业前,要根据建筑工程和施工现场的特点,正确地计算安全距离,确定一次齐发起爆药包装药的总数量,并演算相应的安全距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2.3防振、防护覆盖措施
在进行控制爆破时,应对爆破体和附近建筑、构筑物或设施进行防振防护覆盖,以减弱爆破振动的影响和噪音,防止碎块石飞掷。
1)防振技术措施
①分散爆破点,采用群炮爆破时,采取不同时起爆各药包,就会减弱或部分消除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如果采用迟发雷管起爆,延缓时间在2s以上,振动影响就可按每次起爆的药包重量分别计算。
②分段爆破,减少一次爆破的药量,选择较小的爆破作用指数n,必要时采用低猛度炸药和降低装药的集中度来进行爆破。
③合理布置药包或炮位眼孔的位置,一般情况下,爆破振动强度以与爆破抛掷方向的相反方向最大,侧向次之,抛掷方向振动最小;
建筑物高于爆破点,振动较大,反之则较小。
④为减轻爆破振动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采取在一侧或多侧挖防振沟的方法,用来减弱地震波的传播,或采用预裂爆破降低地震影响,预裂孔宜比主炮孔深。
⑤为减轻爆破振动对对基岩影响,一般可采用分层递减开挖厚度的方法。
⑥对塌落振动,可采用预爆措施先行切割,或在地面预铺松砂或碎炉渣使起缓冲作用。
2)防护覆盖措施
①为使人员和财产免受爆破碎片袭击,对爆破附近的民房、厂房、设备要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
②对一般崩落爆破、破碎性爆破,防飞石可用韧性好的铁丝网、布垫、帆布、胶垫、旧布垫、塑料—尼龙布、草袋等做防护覆盖。
③挖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减振沟或堆筑松散土(或砂)堤,阻止爆破地震波的传递,可减少振动效应的30%-40%。
④爆破时,为保护周围建筑物或设备不被打坏,亦可在其周围应用厚度不小于50mm的坚固木板加以防护,并用铁丝绑牢,距炮孔距离不得小于50cm。
如爆破体靠近钢结构或需保留部分,必须用砂袋加以保护,其厚度不小于50cm。
⑤如附近有精密仪器或车间,除控制飞渣外,还须严格控制一次允许起爆的最大装药量,以控制爆破振动可能引起的的危害,一般控制爆破质点振动速度不大于3cm/s作为允许起爆用药量的依据。
2.4施工组织与管理
1)爆破施工应有严格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每项爆破工程应有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
2)对参加爆破的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严格的交底手续和填写交底记录,制定安全检查制度。
3)制作爆破雷管或起爆体时应远离装药现场,并同装药现场一样,周围应有特别的警戒。
要严禁烟火,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不允许工作人员吸烟或携带发火工具。
装药工具应是塑料制品、铝制品或木棒。
4)爆破作业时,每个爆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无阻,以便遇到危险情况时,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
5)各种联络信号必须统一,不得与其他信号相干扰或混淆。
6)爆破时,严格确定危险区域或影响区域,必要时各通道口设置围栏,各交通路口要设置警戒岗哨。
7)制定并作好意外事故的特殊措施,一旦出现有毒气体、火灾、爆炸,或垮塌物料、掩埋人员、设备等,应有抢救人员、设备的特殊措施。
2.5爆破常遇质量问题的预控措施
1)瞎炮
①雷管、导火索、导爆索或炸药使用前要进行认真检查,不合格、过期、受潮的不准使用。
②在水中和潮湿环境中爆破,使用耐水雷管和炸药,或用防水材料包装炸药,避免浸水、受潮。
③装药密度控制在最优密度范围内,不使其过于密实。
④严格检查爆破网路敷设质量,逐段检测网络电阻是否与计算符合,是否平衡,网路是否完好,有无漏接、捣断脚线、漏电,如有异常,及时排除。
⑤雷管与炸药包要适当保护,防止导线损伤、折断。
⑥在炮孔装药和回填堵塞中,细致操作,防止损坏线脚、电爆网路和使雷管与炸药分离,并加强检查。
⑦爆破前要检查起爆电流和电压,防止漏电和短路,不合要求的要及时处理。
⑧避免使用不同厂、不同批、不同品种的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在同一网路中。
⑨炮孔穿过很湿的岩层或较大的裂隙,要做防水和防漏气处理。
⑩瞎炮的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a.打平行孔诱爆法:
在离距瞎炮空旁约50cm,另打一平行炮孔装药爆炸;
如不能打平行炮孔,炮孔不深,可利用裸露药包爆破处理
b.浸湿法:
将盐水注入炮孔中,使炸药雷管失效,再用高压水冲吊炸药,重新装药引爆。
c.聚能诱爆法:
采用聚能装药,它能在50cm长的炮泥之外诱爆其中的瞎炮。
2)早爆
①选择燃速稳定的导火索进行爆破。
②同一电爆网中采用同厂、同批、同品种的电雷管使用。
③电爆网设计尽量使电雷管分组均匀,使各组电流强度基本一致。
④用电设备较复杂的场所,应对爆破范围的杂散电流进行检测,有可能引起早爆的改用导爆索、火雷管起爆。
3)冲天炮
①堵塞材料应选用内摩擦力较大、易于密实、不漏气的材料,并保证有足够的堵塞长度,一般应大于抵抗线长的10%-15%。
②堵塞时,要做到密实。
③炮孔方向尽量与临空面平行,或与水平临空面成45度,与垂直临空面成30度角。
4)爆渣块度过大
①按破碎块度要求设计布置炮孔,选取适当的临空面和抵抗线长度。
②炸药用量按计算和通过计算确定。
③尽可能采用延长药包,多布孔,少装药。
5)起爆
①在边线部位采取密空孔法、护层法和拆除控制爆破方法进行布孔。
②采取较密布孔,较少药量,依次爆破,使爆裂面较规则地出现在预定的设计位置上。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措施
本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有汽轮机筏基、烟囱基础等,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
3.1混凝土配比及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
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改善约束条件等方面考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1)降低水泥水化热
水泥:
混凝土选用425#或525#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浇捣前通过试配,优化配合比,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
粗骨料:
采用5~25mm良好级配的碎石,其抗压强度大于150N/mm2,膨胀系数小于10×
10-6/℃,含泥量小于1%,针片状颗粒按重量计应小于10%。
细骨料:
选用细度模数MF=2~3的中砂,要求含泥量小于2%。
粉煤灰及外加剂:
在混凝土中考虑加入掺量为水泥用量10%的I级磨细粉煤灰,按粉煤灰:
水泥=1.5:
1代替部分水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时掺加一定剂量的外加剂(如:
ACD膨胀剂等),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使混凝土的温升值进一步得到降低,这样做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的可泵性。
①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配制混凝土;
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以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建议采用60d强度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验收。
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为此在搅拌站配备一套冷水机组,专门供应搅拌混凝土用冷水。
另外要对骨料进行遮盖,以避免阳光直晒,以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
3.2施工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后的裂缝控制计算
基础(按最厚3米厚考虑)混凝土热工计算
混凝土内部绝热升值计算:
Tt=[WQ(1-e-mt)/cr]+F/50
式中:
Tt—t龄期混凝土绝热温升(℃)
W—每m3混凝土中水泥用量(327kg/m3)
Q—每公斤水泥水化热(取335kJ/kg)
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
r—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F—每m3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55kg/m3)
m—与水泥品种、比表面积及浇筑温度有关的参数(取m=0.397)则:
Tt=[327×
335×
(1-e-mt)/(0.97×
2400)]+55/50
Tt(3)=[327×
(1-e-0.397×
3)/(0.97×
2400)]+1.1
=47.06×
0.696+1.1
=33.9℃
Tt(5)=47.06×
0.863+1.1=41.7℃
Tt(7)=47.06×
0.938+1.1=45.3℃
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度:
Tmax=Tj+Tt×
j
Tj—混凝土浇筑温度(取15℃)
j—不同龄期和浇筑厚度的温度系数(查《高层建筑施工手册》得出)则:
Tt(3)max=23+33.9×
0.57=34.3℃
Tt(5)max=23+41.7×
0.55=37.9℃
Tt(7)max=23+45.3×
0.52=38.6℃
混凝土浇筑所需保温材料厚度验算:
混凝土养护采用一层塑料薄膜加一层岩棉被。
保温层传热系数:
b=1/(0.018/0.23+1/15)=6.9
混凝土计算厚度:
H=h+2h«
=3+2×
0.666×
2.33/6.9=3.45m
h«
—混凝土的虚厚度,h«
=kλ/b,
λ—混凝土导热系数
k—计算折减系数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取Tmax=38.6℃
ΔTt=Tmax-Tg=38.6-5=33.6℃
Tg—混凝土浇筑后3-5天内的平均温度(取Tg=5℃)
则混凝土表面温度:
Tb=Tg+4h«
(H-h«
)ΔTt/2H
=5+4×
0.225×
(3.45-0.225)×
33.6/3.45×
2
=19.1℃
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之差(Tmax-Tb)=38.6-19.1=19.5℃<
25℃,故采用综合蓄热法保温及养护即能满足要求。
2)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速度、顺序及方法
浇筑设备均采用地泵或K2型管式压重式布料机,所配设备的数量及布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所需的浇筑速度。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自然分层、自然流淌、连续到顶的施工方法,如图7.3.2-1所示。
分层厚度为500mm,斜面坡度控制在1:
8左右,为保证混凝土层间不形成冷缝,必图须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覆盖上一层混凝土,时间间隔控制在4小时左右。
混凝土从搅拌站出站后1小时内必须下料入模。
混凝土浇筑应匀速进行,根据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浇筑带的前后各布置两台振动器,通过混凝土的流淌及振动作用,达到均匀铺摊的效果。
混凝土分图7.3.2-1斜面分层法示意图
层浇捣的原则是顺着混凝土的整个铺摊长度,全面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间距和插入深度,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
浇筑时应特别注意插筋、预埋件位置的正确,防止造成位移及倾斜,浇筑过程中指派专人看护钢筋。
混凝土表面处理:
混凝土浇捣完后,先用长挂尺刮平,待混凝土收水后再用滚筒压实,然后用木抹子反复搓压3--4遍,直至表面密实。
平台最后一遍用铁抹子抹平,同时严格控制标高。
混凝土振捣应快插慢拔,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下沉为宜。
震动器在使用过程中每一点要掌握好震动时间,振点要均匀排列。
振捣混凝土时,尽量避免碰撞钢筋、埋件和模板。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当必须间歇时,其时间应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凝土覆盖。
为减少内部微裂缝的发生,增加砼密实度,提高抗裂性,本工程大体积砼全部进行二次振捣。
二次振捣关键在于把握第二次振捣的时间。
具体作法是待砼入模经第一次振捣、坍落度消失并开始初凝时,再将振动棒二次插入砼中振捣。
当缓慢拔出振动棒砼能够闭合而不留下孔洞时为二次振捣的最佳时间。
一般为浇筑砼后两小时。
采用保温保湿法(综合蓄热法)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终凝后在及时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覆盖一层麻布。
养护期间应视测温情况确定是否增加或减少覆盖层数。
2)改善约束条件
该工程地基均为岩石,故建议在大体积混凝土与基岩之间设置滑动层,具体为设置一层氯化聚乙烯薄膜,以减小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约束。
该种方法已应用在由我单位负责施工的岭澳核电站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混凝土的温升监控
采用JDC-2型便携式电子测温仪进行混凝土温升情况的测定。
方法是在混凝土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测温点,每个测温点设上、中、下三个测温探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进行温升监控。
测温频率为:
混凝土浇筑后1--6天内,每3小时测一次,第7天开始每6小时测一次;
测砼温度同时应测大气温度。
测温结果应及时上报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业主。
4、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清水混凝土外观要求应达到:
表面平整光滑,线条顺直,几何尺寸准确(在允许偏差以内),色泽一致,无蜂窝、麻面、露筋、夹渣和气泡,模板拼缝痕迹有规律性,结构阴阳角方正且无损伤,上下楼层的连接面平整搭接,表面无需粉刷或仅需涂料罩面即可达到相当于中级抹灰的质量标准。
4.1模板体系
模板面板采用18mm厚光面模板(菲林板),每面周转次数不大于3次。
模板的拆除应轻拆轻放,模板的表面应进行清洁,在周转前表面刷隔离剂,对损坏的模板进行调换。
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刚度要高于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并尽量少设对穿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对拉杆,如必须采用,也应采用工具、组件式的拉杆,并应注意将对拉杆尽量均匀、整齐地排列。
能够定型制作的模板均与木工车间定型制作,现场拼装,以确保模板的平整度及刚度。
模板拼缝均设置海绵条,以防止漏浆;
模板阳角部位设置25X25mm的直角条,使所有清水混凝土构件在阳角部位统一倒25X25mm的棱,以防止混凝土阳角碰损,增加美观,并可解决模板阳角部位易漏浆的质量通病。
模板与已浇混凝土的接触部位要沿混凝土边缘设置海绵条,并将模板牢固地固定在已浇混凝土之上,以避免该部位的漏浆通病。
另外在该部位设置一道塑料膜(压设在模板下口之下),以保护下部已混凝土在上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被污染。
4.2混凝土的浇筑
框架柱的浇筑应分层,每层高度不大于50cm,并应注意浇筑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模板变形;
框架梁的浇筑采用推移式,楼板的浇筑应从短边开始向长向进行推移式浇筑。
每次浇砼应进行测算砼的供应能力及布料能力,严格控制施工冷缝。
对砼浇筑能力不够的人为预留施工缝,施工缝位置采用定型模板,施工缝的留设应满足规范规定。
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及时对下层混凝土面进行清理,清除上层掉落到已浇混凝土面的水泥浆。
4.3清水混凝土表面处理
清水混凝土面的修补:
安排专人对清水混凝土面的对拉螺栓孔、缺陷等进行修补,修补用水泥砂浆要经过专门的试配,以确保修补处的颜色与周边混凝土颜色相一致,并过渡顺滑自然。
太过明显的棱角、模板拼缝可采用专用的砂纸片(配套砂轮机)进行打磨,以确保其顺滑过渡。
6、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6.1灌浆准备
现场准备:
清理干净灌浆区域,去除油脂、松散材料和灰尘;
与灌浆接触的砼表面应凿毛,钢筋、钢材表面应用钢丝刷刷净;
(在设备或钢柱就位之前完成)。
安装必要的模板、支撑牢固,严密补缝达到不移位、不漏浆、不透水,但要留出排气孔。
在灌浆前24小时对砼进行洒水浸泡,达到灌浆时不再吸水的要求;
在灌浆开始前,把浮水清除干净,使砼表面成干饱和状态。
工具准备:
压力灌浆泵;
搅拌、运输工具;
浇注、捣实工具;
量具。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规定准备)
水,施工砼搅拌用水;
水泥、砂、砾石或业主指定或认可的灌浆材料;
技术准备:
熟悉图纸和技术规程书,明确灌浆材料的种类和技术要求;
由试验室对材料进行分析试验,选定符合要求的配合比;
组织专业灌浆小组,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操作人员应掌握操作要求,应知应会操作方法,专门负责本工程的灌浆操作。
6.2灌浆操作
一个独立的灌浆区域的灌浆作业应连续进行,材料、人力都要有足够的准备,除技术员(工长)要坚守岗位,指导(监督)操作外,质检人员,试验员也应密切配合;
灌浆材料的配制应用重量比,搅拌灌浆材料应用搅拌机。
灌浆一旦开始,就要保证连续进行。
灌浆可使用漏斗操作,对于平面部位应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