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9606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期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Word格式.docx

即不同国家的两家银行或公司协议向各自驻对方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对等的本国货币,期满后由各国的分支机构归还借款。

平行贷款主要为了逃避资本管制,客观上也避免了汇率风险。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CertificateofDeposits—CDs)。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首先推出的一种负债业务创新品种,它与传统的定期存单相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1)不记名,可流通转让;

(2)有存款起点的限制(票面金额为10万美元);

(3)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

(4)既可以采取固定利率,又可以采取浮动利率计息。

CDs由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固定利率存单,发行者按固定利率到期还本付息;

另一种是浮动利率存单,计算方式是以货币市场相同期限的放款利率或证券利率为基数,另加息差。

CDs起到了增强银行负债流动性的作用,它的产生说明了当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由认为负债是被动的资产管理,过渡到以主动借债提高银行的流动性的负债管理。

(二)7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70年代银行业务创新的主旋律是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与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

一方面,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完全解体,西方各个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之间相机干预,汇率失去控制,加上当时国际资本流动频繁,特别是欧洲美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下,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无常,起落不定;

一方面,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扶摇直上,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借款者面临高利率风险,而且当时西方国家普遍以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而放松了岁利率的管制,客观上促进了利率变动更加频繁;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价格上升引发全球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到了7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了滞胀状态。

该时期西方各国的高通胀率,以及利率、汇率的极不稳定和高度易变,决定了当时大多数银行业务创新是为了转移风险。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创新主要是浮动利率票据、外汇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等。

1、浮动利率票据(FloatingRateNote—FRN)。

FRN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加以调整(通常每半年调整一次)的票据。

FRN规定了最低利率保障,也就是规定了利率下限,来保证投资者的收益。

若市场利率低于此下限,就按下限规定的利率付息;

若市场利率升高,则按市场利率付息。

可以说FRN是防范利率风险的理想投资工具。

2、外汇远期交易(ForwardTransaction)。

外汇远期交易是一种预约性交易,双方先订立一份远期合同,合同约定某种外汇买卖的数量、汇率和期限,至到期日,按合同事先约定的汇率进行交割。

因为外汇远期合同的履行与到期日的外汇市场即期汇率的变化无关,由合同规定汇率决定,所以外汇远期交易可以达到转嫁和防范汇率风险,避免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目前,外汇远期交易的适用范围仍然很广,与外汇期货一起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有力工具。

3、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的产生是从外汇期货开始的。

为了转嫁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美国银行业于1972年率先推出了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基本原理相同,也是一种标准化合约,合约规定交易双方在将来某个时间买卖标准金额的某种外币。

外汇期货合约对交易的币种、金额和交易月份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只有价格是可变的。

1975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先推出名为“国民抵押协会抵押证期货”这一利率期货交易品种,标志着利率期货交易的产生。

具体期货交易的的操作方式上问已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由于期货交易采取每日结算制和保证金制度,还可以对冲平仓,所以其灵活性和投机性都比远期交易更强,而信用风险却相对较小,起到了有效的转嫁汇率和利率风险的作用。

(三)8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由于80年代金融自由日益盛行,西方各国竞相放松了金融管制,这就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创新品种丰富,类型多样,方式更灵活。

既起到了转嫁风险的作用,还有创造信用的和产生股权的作用。

80年代的银行业务创新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新技术在金融创新领域的更广泛的运用;

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了银行资产组和管理的新观念。

西方商业银行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内部压力:

商业银行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筹资成本升高,例如,美国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上限限制,直接导致银行吸收存款成本的提高;

外部压力:

80年代初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债务危机,使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要求商业银行以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开展业务,从而达到转移信用风险,改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的目的。

这就使商业银行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想方设法既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又要增加银行利润,表外业务的不断创新和蓬勃发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其中“四大发明”——票据发行便利、互换、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是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广泛应用。

1、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Facilities—NIFs)。

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循环融资方式,使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定。

签订这种约定后,借款人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通常是3-5年,用自身的名义连续发行短期票据进行周转性借款,从而实现中期融资。

承购银行作为安排发行便利的人,并不贷出足额的货币,只是在借款人需要资金时提供一种机制把借款人发行的票据卖给其他投资者,并约定按约定提供期限转变,保证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内能不断得到短期资金。

若票据卖不出去,则由承购银行买进卖不出去的所有票据,并提供信用支持。

NIFs作为一种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并不影响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而且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获取手续费。

对借款者而言,筹资成本低,取款灵活,发行短期票据就可以享受中期信用。

2、互换(Swap)。

互换业务起源于70年代发展起来的平行贷款和“背靠背”式贷款,是指双方当事人同意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一连串的金融交易,它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

利率互换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一种协议,目的是交换一定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以同一种货币计价,但以不同性质的利率计算。

货币互换也是交易双方的一种协议,最主要的特点是相交换的两种以不同的货币计价的现金,在实际操作中,所交换的两种利息流可以同为浮动利率,或同为固定利率,或一为浮动利率一为固定利率。

货币互换使交易双方都不会蒙受利率损失,同时又可以避免汇率风险。

3、期权(Option)。

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它买卖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

期权的买者只需支付期权费(一般不超过标的物的2%),就可以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按合同约定的价格买进(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规定的金融票据(如股票,债券,货币,某种价格指数等)的权利。

当价格有利的时候,期权的买方就可以行使期权而获利,若价格不利,就可以选择不行使期权,放弃权利而避免亏损,损失的不过是期权费。

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司、客户及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期权防范利率上升的风险。

期权的种类及具体操作程序上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RateAgreement--FRAs)。

FRAs是指签订协议的双方一方作为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一方作为卖方,买方名义上答应去借款,卖方名义上答应去贷款,在协议中有特定数额的名义本金,以某一币种标价,规定固定的利率,有特定的期限,在未来某一双方约定的日期开始执行。

届时双方将市场利率与协议利率对比折算,由损失的一方向另一方缴纳差价。

由于FRAs是场外交易,用现金结算,并且不要求保证金,既操作渐变灵活,又弥补了利率敞口风险,还不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四)9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90年代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环境变数众多,其业务创新也就具有更强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1)金融自由化浪潮渐弱,金融监管渐严格。

90年代初,金融自由化持续发展,西方国家继续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并为本国居民进入欧洲债券市场融资提供方便,例如:

瑞士于1995年2月取消了对非居民发行债券的价格审查要求;

意大利取消了政府债券交易印花税。

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非常迅速,但其开放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速度有过激之嫌,自由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悬而未决,为日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以巴林银行倒闭案为代表的多次巨额损失案例,引发了各界对金融创新市场风险的争论,促使国际金融界加强了对创新市场的监管。

1996年7月由泰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全球的经济发展减速,各国以此为警戒,不同程度的加强了金融监管,这样就是的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趋势减弱。

(2)伴随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及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成本大大下降,银行的传统信用中介地位受到冲击(见表一),今后银行将更多的涉足业务创新领域,以求适应经营管理思想与市场角色的转变。

同时,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发起了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并购浪潮,例如: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金额最大的合并案(金额达820美元);

1998年4月13日,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美国第一银行和芝加哥第一银行宣布合并,金额分别为593亿和298亿美元;

4月17日加拿大帝国银行和多伦多自治区银行业宣布了金额为320亿美元的合并案。

短期内发生的四起大银行并购案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促使全球银行业进行深层调整。

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合,既达到了扩大势力和规模、提高效率和收益的作用,也使银行突破业务范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品种齐全的一条龙服务。

表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状况

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

国际银行贷款总额

比例(%)

国际债券融资总额

欧洲债券融资总额

1990

5940

4300

72.39

1310

22.05

330

5.59

1993

4215

1650

39

1838

44

727

17

1994

4741

1800

37.96

1539

32.47

1402

29.57

由此可见,9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逃避金融监管和防范利率、汇率和信用风险,其中,网络银行和信用派生贷款代表了9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基本特征。

1、网络银行

狭义的网络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银行业务处理,提供金融信息,并为各种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服务活动的客户提供电子支付和电子计算的银行,这种银行只存在于网络上,没有其它类型的服务渠道,也被称为纯粹的网络银行。

广义的网络银行是指一切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办理银行业务,并进行银行内部管理的银行,即除了上述纯粹意义的网络银行,还包括由传统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原有的传统银行业务为基础设立的虚拟银行,开展银行业务的网络银行。

据美国《在线金融报告》中指出,尽管美国的前100家大银行都有自己的网址或网页,但其中只有24家是“真正的网络银行”,因为只有在他们的网站上客户可以进行账户查询、资金划汇和支付账单,其他的银行网站只是提供银行的历史资料和业务介绍等信息,没有提供网络银行交易功能。

著名网络银行咨询公司—格美芝咨询公司(GomezAdvisors)为网络银行下的定义是至少提供五种必要交易中的一种(网上个人信贷、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互动服务、网上货币数据传输),才能够称得上是网络银行。

《在线银行报告》还指出,美国目前有133家“真正的网络银行”,其中有24家是由传统的大银行建立的。

这就可以看出网络银行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于1995年10月18日建立。

该银行总部设在亚特兰大,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的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

截止到1998年初,该银行的存款已达到两亿多美元,而该行只有员工10余人。

网络银行可提供的服务琳琅满目,目前主要有:

(1)信息介绍及发布信息。

这是目前网络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包括银行业务介绍(开户申请、贷款程序、结算发式、汇款方式、汇票种类等,储蓄业务品种、办理方法、网点分布等介绍);

介绍外汇牌价、外汇管理政策、本外币存贷款利率;

综合信息服务(个人理财、服务范围等)。

(2)相关资料查询,即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包括个人或企业综合账户余额查询、个人或企业综合账户交易历史查询、支付情况查询、汇兑状态查询、支票或信用卡挂失等。

(3)在线交易,即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

包括开户申请、存贷款业务、托收代付(工资、水电费、电话费等)、转账服务、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外汇买卖等;

还包括网上购物。

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银行的业务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促进了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见表二)。

尤其是网络银行极富吸引力的成本优势:

根据著名的咨询公司—Booz-Allen&

Hamilton的研究表明,一笔交易通过柜台职员通常要花费银行1.07美元;

通过自动柜台接则花费27美分;

通过网上银行交易则仅1美分。

但是网络银行运行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安全性的问题,否则客户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失去对银行的信心。

所以网络银行从建立到运行必须制定相关有效的准则,如:

在网络银行筹建伊始,便要做好网络安全的总体设计;

管理与技术并重,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来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程度;

建立安全的网络协议、数据安全机制;

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对网络静态节点的安全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来解决,对信息流的安全则通过对信息仓的加密来解决。

随着国际公认的安全性标准电子交易系统(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SET)的建立,使得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网络银行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办理银行业务,其强大功能和潜在的优势远远大于PC银行和电话银行。

目前,全世界范围已经有1000多家银行开展了网络银行服务,仅在美国就有40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了网络银行服务,网络银行服务在银行总体业务渠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见表三)。

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有16%以上的家庭使用网络银行服务,网络银行的交易量占美国总支付交易量的15%以上,银行总体利润的30%来自于网络银行业务。

表二网络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优势比较(1998年)

项目

类别

传统柜台交易

电话银行

PC银行

自助银行

网络银行

成本高(营业场所、设备、劳动力成本等)

成本较低,一个电话银行中心只需几百万元

成本较低,须为客户提供相应软件

成本较高(较昂贵的自助银行机器设备及软件)

成本最低,只需建立银行网站的资金

交易

成本

$1.07

$0.54

$0.15

$0.27

$0.01

收入

来源

存贷款利差

手续费

主要是手续费

主要是跨行或异地手续费

手续费、信息服务费、贷款利息

服务

范围

范围小,仅限营业网点附近客户

一般是面向本行、本地客户

本地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

设置地点附近,本行或它行客户使用

范围广,所有互联网用户

方式

面对面,双向沟通

自动语音和人工服务相结合

自助服务

多媒体虚拟银行服务

时间

约为8小时

24小时全天候

效率

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较高

客户

优势

对象

一般大众

本行客户

企业用户

现金交易客户

具有高教育、高收入的人群

其它

银行

安全

抢劫、偷窃等

人为偷窃密码,通过转账偷窃资金

抢劫、偷窃、机器软硬件故障

通过网络偷窃密码、黑客攻击、破坏网站

表三美国银行业分渠道营业比重的变化

渠道

1995

1998

分行

56%

41%

ATM

28%

31%

10%

15%

1%

6%

其它渠道

7%

2、信用派生贷款(CreditDerivativeLoan)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深入发展,西方银行业“贷款资产运用”的概念也扩展开来,90年代出现了一些创新的业务品种,将不易转化为表外业务的贷款,通过信用创造的方式来提高运用效率。

1992年,BankTrust率先推出了信用派生贷款业务品种,据FDIC统计,1997年6月末参加存款保险的所有银行拥有的信用派生贷款余额,按保证人一方推算约为75亿美元,按受益人一方推算约为182亿美元。

尽管信用派生贷款的交易额在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上还微不足道,但它的信用风险掉期的功能却很引人注意。

下面,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品种创新总结一下:

 创新时间  创新内容       创新目的    创新者

 1959年  欧洲美元       突破管制    国际银行机构

 60年代初 银团贷款       分散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出口信用担保    转嫁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平行贷款      突破管制    国际银行机构

      可转换债券      转嫁风险   美国

 1960年  可赎回债券      增强流动性   英国

 1962年  可转让定期存单    增强流动性   美国

 60年代末 混合账户       突破管制    德国

 60年代末 福费廷        转嫁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创造风险

 1970年  浮动利率票据(FRN)  转嫁利率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联邦住宅抵押贷款   转嫁信用风险 美国

 1972年 外汇期货      转嫁汇率风险 美国

      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突破管制    美国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    美国

 1973年 外汇远期      转嫁信用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风险  

1974年  浮动利率债券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1975年  利率期货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电话转账系统突破管制美国

 1978年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突破管制  美国

      自动转账服务(ATS) 突破管制   美国

1980年  货币互换      防范汇率风险  美国

 1981年  零息债券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双重货币债券    防范汇率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互换      防范利率风险  美国

      票据发行便利    创造信用    美国

                  转嫁利率风险

可调整的抵押贷款转嫁信用风险美国

 创新时间  创新内容       创新目的    创新者

1982年  期权交易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股指期货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超级可转换支付命令突破管制美国

可调利率优先股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1983年  动产抵押债券    防范信用风险 美国

 1984年  远期利率协议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欧洲美元期货期权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1985年  汽车贷款证券化  创造信用  美国

                  防范流动性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