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裁判们,谁是冠军?
生1:
蚂蚁。
生2:
生3:
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为什么呢?
预设:
因为只有蚂蚁遵守比赛规则,描了一周。
蚂蚁是沿着边线描了完整的一周。
毛毛虫从起点出发,在叶片里面描了一周,回到起点;
瓢虫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大半,但是没有描到起点;
蚂蚁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回到了起点,所以我认为蚂蚁是冠军。
只有蚂蚁遵守比赛规则,从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所以它是冠军,树叶边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板书课题:
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在新课引入中,借用小动物画画比赛的情景,即富有童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五次动画演示,激发和调用学生“描一周”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边线”“封闭”(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帮助学生及时形成“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
二、探索体验,感知理解
1.感知一周
(1)指树叶的一周
谁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
(板书:
一周)
生:
从一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它的一周。
谁再来指一指?
刚才这两位同学一个从这一点开始,一个从这一点开始,换一个点开始行吗?
再换这点行吗?
从那一点呢?
生:
可以。
师小结:
只要是从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
(2)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我们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数学课本的封面有一周吗?
看一看封面是什么形状?
我们一起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找生多说,及时鼓励。
)
从一点开始,沿着课本封面边线,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课本封面的一周。
(课件出示)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老师这里有个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
(出示三角形)
三角形。
你能找到它的一周在哪儿吗?
能。
谁来指一指?
从一点开始,沿着三角形的边线,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它的一周。
师:
同意吗?
生:
同意。
这是什么图形?
圆形。
你能找到它的一周吗?
学生指出圆形的一周,师在起点处给作上记号。
同学们,你们猜三角形的一周和圆形的一周谁的更长些?
那咱们来比一比。
我把三角形的边线从这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你发现是一条?
线段。
那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我把它贴到这里。
我也把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把它取下,它也应该是?
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圆形一周的长度?
是。
答案揭晓了,到底谁的一周的长度更长一些?
这条线段长38厘米。
(板书38厘米)
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38厘米。
这38厘米就是三角形的?
周长。
这条线段长32厘米,这32厘米表示什么?
圆形的周长。
圆一周的长度。
你说圆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长多少?
长6厘米。
周长的周指的是一周,那长呢?
长度。
(师板书:
谁来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
多找学生说。
(板书:
一周的长度。
3、描一描图形周长,揭示封闭图形概念。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形,你能描出它们的一周吗?
读题意,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它们的一周,请大家拿出作业纸,现在开始。
师巡视、指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描的。
咱们来欣赏一下这几幅作品。
预设1:
出现错例
(展示M错例)请生1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1介绍结束。
(师提示:
让大家评价一下你的作品)
我觉得这个图形没有堵起来,没法描出它的一周。
大家觉得呢?
正是因为生1的这幅作品,引发了大家对周长更深刻的认识,感谢这位同学。
预设2:
不出现错例
(出示M)这么多作品,为什么大家都不描这个图形?
它没有一周,有缺口。
它没有连起来。
……
这种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它不封闭图形(课件出示),其他这些能围成一周、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
封闭图形!
(课件出示。
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
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把定义补充完整。
(2)说一说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含义
现在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引导学生说出周长概念,多指名说说。
)大家来一起来说说刚才发现的结论。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描一描等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三、思考策略,实践测量。
1.明确任务,小组合作
我们认识了周长,那你能测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
测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提示。
谁来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读)
听明白活动要求了吗?
明白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
先看一看里面有什么学具,再想一想怎样测量,最后,动手量一量。
看那个小组量的又快又准确!
开始吧!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谁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指导学生完整汇报)
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
大家同意吗?
同意
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我用直尺量了这条边是……厘米,这条边是……厘米,是……
厘米
你测量了几条边的长度?
三条
得到了几个数据?
三个数据
然后呢?
加起来
大家也是这样测量的吗?
是
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那四边形的周长,我们要测几条边呢?
四条边
会得到几个数据?
四个数据
要想得到四边形的周长,四个数据怎么样?
那如果是五边形呢?
五个数据加起来
六边形、七边形呢?
看来,封闭图形所有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
正方形
那正方形有几条边?
那要求它的周长,需要测出几条边的长度?
一条
可以吗?
可以
为什么?
因为四条边一样长。
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的?
用2乘四得8厘米
那正方形的周长是?
8厘米
大家也是这样算的吗?
心形周长
那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
**厘米
你们量得和他们一样吗?
不一样
那你量的是多少?
大家测量的数据都不太一样,我们先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吧。
用线绳沿着它的边线围一围,然后把它拉直,再用直尺测出这根绳子的长度,就能得到它的周长。
大家也是这样量的吗?
你们在不自觉中用到了数学上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
化曲为直(板书:
化曲为直)
我们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了心形的周长。
可为什么大家测的数据不太一样呢?
测的不准。
是的,我们在测量时,有误差是正常的。
只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了。
你发现了吗?
我们在测量这几个图形时用的方法一样吗?
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了?
(学生总结)
像三角形、正方形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直接用直尺量再算出周长;
对于圆形、心形,就要借助工具化曲为直,我们利用线可以弯的特点,用线量一量图形的长度,又把它伸直了,再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再得出它的周长。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测量活动,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意识无形中得以培养,通过动手测量操作,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并掌握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们认识了周长,并学会了测量图形的周长,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用掌声来选择。
1.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用掌声来选择。
2、计算图形周长。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有一个体育场,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数据,请大家快速计算出体育场长多少米。
汇报交流。
指名回答。
3、比较周长
小明和小丽遇到难题了,想请你们给帮帮忙,他们把一张纸分开了,他俩都觉得自己的纸周长长,争执不下,你们给评评理,到底谁的纸周长长?
还是一样长呢?
A部分的周长比较长。
一样长。
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
再比较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看仔细了,不是图形大周长就长。
【设计意图:
为了推进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并增加面积干扰,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师: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
回顾今天的课堂,你有哪些收获?
2、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
刚才我们认识了周长,也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周长,那么,学习周长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呢?
请看。
(课件出示)师随图片介绍:
在家庭中用到了周长,生活中用到了周长,校园里还用到了周长,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周长,处处用到了周长,课下,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继续探索发现,一起来感受数学的魅力。
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物体表面的周长,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目的让学生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有利于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8厘米
32厘米
化曲为直
学情分析
效果分析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
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从三个小动物画画比赛入手,激发出本节课的主题。
这个引入非常自然、贴切。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尢其是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教材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
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
鼓励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评测练习
课后反思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
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
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
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评价欠缺。
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
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课标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同时,也是为探索后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铺垫。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