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897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目标定位

  (四)发展对策

  四、四川生态旅游建设

  

(一)生态旅游区建设

  

(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三)生态旅游线路建设

  (四)生态旅游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五、四川生态旅游近期建设重点

  

(一)大九寨国际旅游区

  

(二)“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

  (三)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

  (四)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五)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区

  (六)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

  (七)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

  (八)龙泉湖—三岔湖生态旅游区

  (九)嘉陵江沿岸生态旅游区

  (十)光雾山—诺水河生态旅游区  

  附件

  1.生态旅游的概念

  2.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3.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背景

  4.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5.四川生态旅游分区评价

  6.四川省植被分布示意图

  7.四川省生态旅游分区示意图

  8.四川省生态旅游线路规划示意图

  9.四川省生态旅游精品区建设示意图

  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20世纪末,世界旅游业已跃升为最大的产业之一,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伴随着这种繁荣,旅游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消费潮流。

在这一背景下,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众多高品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推向世界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西部生态强省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生态旅游这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将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环保教育、文化体验和区域发展密切结合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上很多组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也各抒己见。

根据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普遍理解,结合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生态旅游可以界定为:

一切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生态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生性文化,它强调保护资源与环境,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趋势。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大众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

1998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第四十六次大会将2002年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国家旅游局确定1999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相继推出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

2005年6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旅计财发〔2005〕5号),提出要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之一,已成为西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生态旅游得到普遍关注,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

在世界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符合人们体验自然、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逐步被主流市场所接受,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

为保证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美国在1994年制订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墨西哥、肯尼亚等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生态发展战略和规划。

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全球生态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在20%以上,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

不论从游客数量还是从旅游收入方面看,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生态旅游成为各国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宗旨。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和严格的保护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人民收入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生态旅游要求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肯尼亚针对生态旅游明确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哥斯达黎加从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出发开展对森林非破坏性的生态旅游活动,印度尼西亚1993年推出了“环境与传统”的宣传主题。

因此,通过科学规划、正确管理和有效措施,生态旅游必将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生态旅游日趋成熟,产品走向多元化、特色化和个性化。

生态旅游的兴起,只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生态旅游日趋成熟。

许多国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制定严格的政策及保护措施来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如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监测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环保标识,强化景区开发中的保护措施等。

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旅游协会等机构专门出了一系列生态旅游指导手册,英国1993年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

为开拓和满足不同的客源市场,世界各国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多样性特点,开发了多层次、多元化和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并注意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精品化和个性化。

很多国家除了观鸟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生态旅游专项产品以外,还开发旅游农业、旅游渔业等特色化产品和徒步、帐篷旅游等个性化产品。

如:

法国农民看到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热衷于“绿色度假”,他们顺应潮流,迅速推出了新兴的“农庄旅游”,吸引城市人到农村去度假。

  (三)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四川是全国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通过政府间合作、多边国际合作、国外非政府组织合作和交流,开展了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继在九寨沟、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试点,逐步扩展到全省范围,为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峨眉山时,高瞻远瞩地指出:

“峨眉山种玉米产量不高,为何不退耕还林,绿化风景。

”即提出了要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

四川省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1998年9月11日在全国率先停止了天然林采伐,1999年12月又率先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川西北草原湿地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到2005年底,全省有2153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退耕还林88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

到2005年底,全省森林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国土面积的17%以上。

四川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旅游得到较快发展。

  1998年编制完成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开发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海螺沟、稻城亚丁、蜂桶寨等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为重点,建成融合民族风情的世界级自然生态观光、度假、探险旅游目的地。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成都周边蓬勃兴起的“农家乐”是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迅速在全省各地推广,规模不断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档次不断提升,2005年底,全省已有农家乐1.8万家,实现收入25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4万人,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同时,四川围绕旅游抓交通建设,全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

2003年,甘孜、阿坝、凉山3州4276公里通县油路建设完成。

目前,全省建成高速公路近1800公里,10个机场航空网络初步形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160多条航线,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旅游经济发展看,总体上从生存型社会向享受型社会转变,从少部分人的奢侈享受变成大众消费,旅游需求进入全面释放时期。

生态旅游是四川的优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形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生态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景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显著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强调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以往的旅游发展中,人们对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理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偏颇。

二是规划滞后。

好的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川省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有些规划体现和运用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还不够,在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产品线路推出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规划工作还需要加强。

三是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市场需求,生态旅游产品与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结合不好,特色不突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

四川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员较少,从业人员的生态旅游专业素质较低,从事旅游管理、旅游经营和旅游开发的人员比例小,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四川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现状远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需要。

  (四)四川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群众参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旅游开发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

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反映和客观要求。

  2.发展生态旅游是四川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

生态旅游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它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推进产业”和“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四川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促旅游,用旅游保生态”的新机制、新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以生态旅游的效益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必将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四川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是增长最快、符合市场需求趋势、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新模式。

四川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文明观贯彻到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质量,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

  4.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是四川的一大优势,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能够实现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有重要意义。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类型复杂多样,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四川是长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发展,形成了许多原生性地域文化。

这为四川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特色鲜明、组合较好,许多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资源优势突出。

  自然生态景观独特多样。

四川既具有世界第三极的“冰天雪地”,也有亚热带的“艳阳天”,拥有从南亚热带到寒带乃至永久冰雪带的各类自然地理地带。

还拥有我国南方少有的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等特殊自然地理类型,川西北高原大面积沼泽草甸湿地,在我国西部地区也属罕见。

川西地区自然带谱完整多样,垂直带谱变化明显,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生态与生态系统类型、自然景观类型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

  生物物种繁多,居全国第二位。

川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是全国著名的种子植物起源分化中心,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同盟重点关注的区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的“全球200个生态区域”之一。

  高品位自然风光富集。

川西及盆周山地有雄伟山脉、原始森林、辽阔草原、高山峡谷和急流大川等原始自然景观,有众多世界级自然风光,还有众多的高品位自然生态区域。

到2005年底,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有89处,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四川国土面积的7.8%,其中15处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川除了上述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外,还有众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原生性地域文化,也是四川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特征,按照国家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8972—2003),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景观及其他生态旅游资源等类型,其中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1.生物景观。

生物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草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四川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多样(附件6),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物种数量名列全国之冠。

四川有100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有85种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四川还拥有100余种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珍稀动物,1259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0%以上,属于国家保护的有140多种。

目前,共建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63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66个。

生物景观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大自然探密、森林浴、野生动植物科考、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疗养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载体。

  2005年全省森林面积14.0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28.98%,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横断山区和盆周山地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的西南原始林区的主体,分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许多地方尚未受到人为破坏,拥有众多原生性保存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此外,盆中丘陵森林植被恢复迅速,不少地方已郁闭成林。

到2005年底,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85个(7437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森林公园50个。

其中,部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已具备一定基础。

  2005年四川草地面积15.2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的31.36%。

川西北高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四川许多草地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长期融合,是开展草原观光、草原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

目前,红原—若尔盖大草原观光、塔公草原风情游、理塘赛马节、西岭雪山滑草等旅游产品已初具规模。

  四川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广,自然保护区多。

目前已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35个(包括卧龙、唐家河、蜂桶寨、王朗等),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川金丝猴栖息地自然保护区7个(包括九寨沟、白河、喇叭河等);

白唇鹿栖息地自然保护区10个(包括巴塘、白玉、天全、木里、汶川、松潘等地);

黑颈鹤栖息地自然保护区3个(包括若尔盖、红原、松潘等地),另外还有丰富的其他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此类资源适合开展动物观赏及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其中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

  2.地文景观。

地文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山景、峡谷、洞穴、沉积与构造和灾害地质景观等。

此类资源适宜开展观光、登山、徒步、探险、地质地貌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境内高山险峰数以百计,名山众多。

其中“蜀山之王”贡嘎山、“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峨眉山、青城山等已经开展了观光、登山、徒步、探险、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还有众多山地具有开发潜力。

  四川峡谷众多,风光绮丽。

目前大渡河峡谷、雅砻江峡谷、彭县银厂沟峡谷等地的探险、观光等生态旅游活动正逐步形成。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地质景观,如龙门山、兴文石海、通江诺水河溶洞,自贡恐龙化石等。

这些奇特的地质景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多处已建设为地质公园。

到2005年底,四川已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1个国家地质公园,另有较大开发潜力的72处。

  3.水域风光。

四川河网密布,有类型多样的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等。

大江大河与沟壑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海子分布众多,冰川和高原沼泽湿地闻名中外。

其中“童话世界”九寨沟的108个串珠式湖泊群、“人间瑶池”黄龙的钙化五彩池最具盛名。

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观光、漂流、探险、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有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支流1400多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43条。

长江干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流及沿岸风光各具特色,已经开展了一定规模的观光、探险、漂流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湖泊星罗棋布。

有天然湖泊1000多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多处,如泸沽湖、邛海、长海、新路海等,大小水库6672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07座),如二滩、龙泉湖、三岔水库等,这些都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等水上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资源。

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阿坝、红原和若尔盖之间的沼泽,是我国第二大沼泽地,是开展观光、科学考察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目的地。

  四川瀑布众多,著名的有“世界第一高瀑布”——瓦屋山兰溪瀑布(高度1040米)、最大的钙化瀑布——松潘牟尼沟扎嘎大瀑布(高度108米)、彭县小龙潭三叠瀑布(高度70米)、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等,适宜开展观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温泉、地热、矿泉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有名泉、矿泉80多处,其中绵竹玉妃泉、松潘翡翠泉已列为中国名泉。

温泉地热900余处,著名的海螺沟温泉、黑竹沟温泉、周公山温泉、花水湾温泉等已开展了温泉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有冰川200余条,总覆盖面积5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邛崃山、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等山脉现代冰川广为分布。

贡嘎山冰川(亚热带海拔最低冰川)已开发成著名的科考、探险、观光旅游地,还有许多其他冰雪地是开展滑雪、探险旅游的理想场所。

  4.气象气候景观。

主要包括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

四川气候类型多样,地域差异大,垂直分异明显。

气候的空间分异造就了景象万千的气象气候景观。

此类资源适宜开展观光、气象科普、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气象气候景观独特,峨眉山的云海、佛光、圣灯,瓦屋山的“三个太阳”,西岭雪山的“阴阳界”,四姑娘山的日照金山等奇观很著名。

随着季节变化,四川各地呈现不同景色。

春天山花烂漫,盆中、盆周色彩缤纷;

秋高气爽之时,盆周山地层林尽染,红、黄、紫、绿参差错落,形成九寨沟、光雾山、米亚罗、龙池等地的红叶秋色和卡龙沟的十里彩林,美景如画;

西部地区冬季寒冷,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山川银装素裹,雪景迷人,银厂沟、西岭雪山、瓦屋山、峨眉山等地都显现出一派北国风光,是我国南方冬季滑雪度假的旅游目的地。

攀西地区的阳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冬季温暖,是理想的冬季度假区域,“攀西阳光之旅”已逐渐成熟。

  5.其他生态旅游资源。

四川众多大中城市的郊区及乡镇周边地区,分布许多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农业生态旅游以农村自然风光、花卉、果木、苗圃、园林等特色农业以及近便的区位条件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

这些旅游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拥有广泛的客源市场,可以满足当地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如成都周边的“农家乐”、龙泉桃花沟、郫县农科村、三圣乡花卉、农业旅游示范区等。

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农民依靠巨大的城市居民消费群体,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农家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是对我国生态旅游的一大贡献,实现了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与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

  许多城市由于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如都江堰市,紧邻青城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许多省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城市。

  四川历史悠久,是文化资源大省,有丰富多样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与自然环境长期融合成为一体的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如康巴文化、羌族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母系文化等,还有众多历史沉淀深厚的文物古迹,为生态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者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文化旅游报告另专门制定)。

  

(二)生态旅游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