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7930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ord格式.docx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8

五、指导地理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10

摘要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

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地理课外活动;

实践;

课本知识与理论;

考察结论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各外种教育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指的是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由地理指导教师组织起来的、在地理教学大纲以外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地理科技活动。

地理科技活动,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和学生的观察、调查研究(学),因此,也是一项以地理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既然我们是这样来理解地理课外活动的性质的,那么,地理课外活动自然也应当遵循地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

充分注意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密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探索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

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

因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

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

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

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

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

可见,地理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

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

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

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

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

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

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

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

他认为:

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

因此,课外活动小组,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

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

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

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

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

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

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

前者为地理课外科技活动;

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

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

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

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

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

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

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

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

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

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

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

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

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

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例如地理观察活动,以在野外进行的观察活动为主,如进行地质观察,就要认识一个地区的简单地质构造和地层发育、并追溯这一地区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等。

进行地貌观察,就是认识各种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态特征并了解其成因。

形成地貌的基础是地质条件,不管是分析地质构造、认识地层发育和地质历史还是认识地貌类型,都要首先认识一些最常见的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有了这个基本功,才能进一步去观察地质和地貌,如果连最常见的花岗岩和石灰岩都分不清,那么,其它就很难进行了。

因此,地质、地貌观察的基本功应从认识常见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开始,进而去认识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达到通过阅读一个地区的各种地学资料和实地考察,对该地区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

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

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就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地质观察,在进行备课或野外观察也常常要利用地形地质图。

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地图,看着表示的是地形高低起伏的变化,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图上看出山川分布、山体形态、山坡坡度、河流水系和居民点的分布。

地质图是反映地域内地质条件的地图。

从图中可以了解地域内的岩层分布、地质构造特征,以及从中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概况等。

在图上保留有地形等高线的地质图,便是地形地质图。

它汇集两种地图的内容于一幅图中,应用起来十分方便,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野外地质观察时的理想工具,善于阅读和使用地形地质图,是地理课外活动辅导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其阅读和使用时一般应注意:

①图的比例尺;

②图上的图例符号及各种注记;

③图幅的方向;

④利用图上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判别观察区的地形和观察地区进行对照;

⑤根据图上各种岩层产状和构造的表现特征,判别观察区主要是水平岩层分布区还是单斜岩层分布区,还是褶曲构造分布区。

并可以判识有无明显的断裂构造存在。

⑥根据图上展布的岩层、构造情况,结合地形,去初步分析观察区内的简要地质历史。

在室内利用地形地质图作了充分的备课,就可以做到在野外心中有数,便可以到野外去进行现场备课了。

在野外备课,包括如下内容:

①核对从地形地质图等资料上获得的知识,并选择哪些该对学生讲述,哪些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哪些内容在野外不属于重点,可以忽略。

一次野外观察,也和课堂教学一样,有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也有重点和难点,也应留有悬念。

②选择最佳观察路线。

③估计时间,因一次学生的观察活动,时间有限,一般不超过4~6小时,所以观察活动要限制在这个时限内进行不宜过满,但又以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为度。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

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

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

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

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

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

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

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

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

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

凡是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

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资料整理包括:

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

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以前考察佘山地质地貌、地震及天文台、淀山湖及乡镇企业水质污染调查等)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

有些活动成果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相,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

有些同学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也有个别同学工作马虎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我们就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表扬那些好学上进的同学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

老师工作认真,敢于探索。

耐心指导,克服困难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起的表率作用常常感染了学生;

更能激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地发展自己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锻炼成长为“四有”新人。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

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

例:

学生对县207国道交通情况了解,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分二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流量等作统计。

直到交通队调查207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将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论文,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深受他们的欢迎。

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干得以增长。

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仅现在我们把学生的小论文 

(考察、调查)小制作包括调查贸易市场、商厦经营、207国道交通等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使地理课外活动不断发展完善,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深化。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

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

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用不同色彩的吹塑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

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观。

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

在这个大课堂里,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

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是地理教改成败关键,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使自己的志趣、爱好得以充分发展和表现,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立志于从事地理专业方面的专门人才。

小结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对地理教育需要,是培养后备人才需要,是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地理,学地理、懂科学、用科学报效祖国的需要。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改三大板块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着眼点必须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高度,从地理 

教育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十分重视沉重的素质教育和储能教育,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自觉与自理,智能与个性特长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使地理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的接班人。

要使地理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

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苗。

为了推动地理课外活动普及提高、深化地理教改,特此建议:

(1)各级主管领导应十分重视地理课外活动,要从活动教材资料(需加快编写),活动资金、活动场地等方向给予大力支持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2)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投入活动,必须做好动员工作,用广播宣传,用布置环境创造气氛(小作品展),指导老师必须有计划,在管理操作指导等环节上做到放而不乱,导而不死。

(3)严格课外活动管理制度,要对学生思想、纪律、行为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尤其对好人好事好作品及时表扬交流,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指导地理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外活动,是一项以地理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因此,应当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如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理课外活动常常容易形成走过场,而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果。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要要解决好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自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动力,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要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活动论题时,应注意选题要与教学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课外活动又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和调研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观念,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智力发展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的方式、类型和活动内容。

并要适时指导他们学会地理观察、调查研究、测试和初步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地理逻辑思维并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启发指导他们完成地理调查报告、地理小论文及其他地理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写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褚亚平等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过宝兴主编,《地理调查研究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孙大文主编,《优秀教学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5]肖荣环等主编,《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

[6]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