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705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设计研究第1讲Word下载.docx

事物本身的内部结构:

符号系统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符号系统,这三者不是对立的,是相互联系的。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把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

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通常称之为threedimensions,即所谓三个平面。

这三个方面与语言的三个方面基本对应,语义学对应思维工具的功能,语用学对应交际工具的功能。

也就是说莫里斯认为思维工具、交际工具的性质都会反映到符号系统上。

2.语言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及语法学的发展

科学研究对一个事物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结构(内部结构)、关系(外部结构)和特征。

对语言进行研究基于西方科学主义的还原论思想,所谓还原论就是把事物还原为最小结构单位,然后再分析其怎样构成更大的结构单位,物理学、化学中分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等就是典型的还原论思想的结果,之后再研究基本粒子怎样构成原子、研究原子怎样构成分子。

这种研究思想是,先不管有什么应用价值,先搞清楚其结构再说。

一个结构A内部可以分出更小的结构体,这是内部结构,同时这个结构A又是更大的结构体B的组成成分,与构成B的其他成分之间又有关系。

我们看语言本质的时候也是如此,从内部结构看,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体现还原论方法,如句法系统分为句子、词组、词、语素四个结构层次,语素就是最小的、不可再分了。

每一种语言学理论都有对语言本身的基本看法,也就是语言观。

研究语言学,最重要的是能带来对内部结构产生新认识、新理解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语言观。

每一个新语言观的诞生也就是一个理论时代的诞生。

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基本上不讨论语言的本质问题,也就是没有明确的语言观,属于经验的归纳,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回答了语言的本质问题,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鼻祖,也是结构主义的鼻祖,很多基本观念都是索绪尔提出来的,但索绪尔没有提出语言分析的具体方法,提出具体分析方法的是美国结构主义,之后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法相继出现。

这些理论都有自己对语言本质的看法,所以是本体论。

对汉语研究影响最大的不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而是美国结构主义,汉语的结构语法是美国结构主义体系,代表性著作就是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和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

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学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

基于直接成分的分布分析(层次分析法和词类)、不考虑语义。

用直接成分把句子分为词,这是科学研究中的还原论。

不考虑语义一是跟其心理学行为基础行为主义有关系,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即心理,把行为与心理内涵等同起来。

美国结构主义把这种思想用到语言学中主要是为了借鉴行为主义处理形式与意义关系的原则,把词的分布看作词的行为,意义为心理(理解),那么既然行为与意义是同一的,那么我们只要研究行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且词的分布是有形式的,可以观察的,这样的更为科学,这种思想在哲学上叫做逻辑实证主义。

这种观点也跟美国结构主义初期的研究对象有关系。

美国结构主义是在调查印第安语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调查自己不懂的语言自然没有办法考虑语义。

美国结构主义像物理、化学研究一样,把其研究对象语言看成一种客观事物,回避了对意义的研究,认为意义即行为(组合上的表现),跟化学一样,研究怎样把一个大的结构分成小的单位。

汉语的结构语法是美国结构主义体系,代表性著作就是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和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

有人(英国语言学家Lyons)认为美国结构主义不是正宗的结构主义(同样诞生于美国的生成语法才是正宗的结构主义),因为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是系统结构,美国结构主义是层次结构。

美国结构主义的结构分析按索绪尔结构主义的标准来看是不完整的,因为美国结构主义只分析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没有分析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但生成语法分析了句子之间的对立与相互制约,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与美国结构主义相比,生成语法才是真正的结构主义,因为生成语法不仅包括了更广泛的结构关系,主要指的是转换生成关系:

AB

我买了那本书。

→那本书我买了。

我考了六级。

→六级我考了。

美国结构主义的观点,没有与人的认知功能联系起来,语言毕竟是人大脑机能的组成部分,美国乔姆斯基提出的生成语法认为语法是大脑的机能,大脑中有一个语法机制能生成所有合法的句子。

根据生成语法,B组是由A组转换而来的。

生成语法秉承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系统性),认为语法体系是有语言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这叫作自足性。

认知语法和功能(交际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不自足的,语言结构受语言系统之外因素的影响。

在批判生成语法的基础上,美国又诞生了认知语法,这个以后再介绍。

语言是交际工具,美国结构主义的观点没有把语言放在交际环境中考察,比如交际中的信息功能对句法结构的影响:

AB

1我买了那本书。

→书我买了。

2我买了书。

*→书我买了。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A2句与A1、B很不不同。

A2中听话人事先不知道“书”指的具体哪本书,但B句中听话人知道,A1句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所以,在表达中A2所表达意思与B是不同的,A1在有的情况下意思与B相同。

又如,“张老师你来了!

”有两种重音结构,不同的重音结构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A张老师你`来了!

B张老师`你来了!

因为重音指示注意的焦点,注意的焦点与说话人头脑中事先对情况的认识、了解有关,有一个信息背景(术语叫作“预设”),A句一般的背景是“不知道你来”;

B句的背景一般则是“你不该来”。

认知语言学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最早叫做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对意义的分析与处理被用在语言学上,这样就形成认知语言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意义与形式是等同的,这样实际上就是“现象即为真象”,格式塔心理学则从对假象的认知出发,认为现象与意义之间有人的认知这个加工层。

范畴是怎么形成的,跟人的认知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产生了“原型范畴”(类典型)这个概念。

原型范畴与古典范畴相对。

古典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认为范畴的成员都有共同的属性,每个成员都是等同的。

但学者在心理研究中发现不是这样,于是就提出原型范畴的概念。

原型范畴的概念:

第一,范畴内部成员不必具有共同的属性;

第二,范畴以某一些成员作为代表整个范畴的典型,称为原型,比如什么年龄段的人是典型的大学生;

第三,以原型为中心,以相似性关系构成整个范畴。

理想认知模型(ICM),以思想观念、文化作为原型的标准,如bachelor(单

第二讲分布分析与直接成分分析

1.替换与分布

替换(substitution)分析是语法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已知结构单位C,能分别与C组合的各个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叫作替换,而且这些结构单位之间构成聚合关系,如:

___C,C___

沙坑,沙包,沙漠

头发,毛发,长发

替换分析中所要研究的聚合关系、聚合类就是C对与之组合的结构单位,美国语言学家Wells称之为焦点(focus),C叫作环境(environment)。

在一个结构、一个符号序列中,哪些是环境、哪些是成分,这是我们研究目标决定的,研究对象之外的其他成分就是环境(environment)。

与替换分析相关的重要概念:

(1)最小对立对:

所谓的“最小对立对”就是在相同的环境下作对比、替换分析,“对立对”这个说法听起来只是两个项目的对立、比较,这不过是个习惯上的说法,我们遇到的一般是多个项目对立、比较,多项对立的分析也要在同一环境下进行。

有一类动词叫作自主动词,自主动词可以进入祈使句、也可以进入“去+V+去”、“V+去”、“去+V”等结构,比如“吃饭”、“睡觉”等等。

“死”是非自主动词,但我们可以说“去死吧!

”、“去死去!

”,似乎“死”也可以是自主动词。

但是“去死吧!

”与“去吃饭”有两个环境因素不同,一个是带“把”不带“吧”,另一个是重读,所以“去死吧!

”与“去吃饭”的不是最小对立对的关系,不能因这个比较而断定“死”跟“吃饭”一样是自主动词。

去掉“吧”和重读,“去死”一般是不能说的,“去吃饭”可以说。

“去死去!

”与“去吃饭去”的环境差别是重读,去掉重读,前者不能说。

对两个词或两类词作比较研究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环境相同,如果环境不同比较就没有意义。

(2)分布

语言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组合与聚合关系,在语法中聚合关系是通过替换来建立的,替换在结构语法中基于形式标准,用于建立词类。

一个词可出现环境的总和就构成其分布范围,所谓的分布分析的操作方法还是替换分析,只不过聚合类不是通过一个位置的替换得来的,是通过多种组合关系建立的,这就是分布

替换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组合关系中进行的。

组合是聚合的前提,所以能替换就意味着能组合,能组合才能替换,这在关于语素的分析中非常重要。

替换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如何建立一个类,如各种词类。

2.替换法的扩展运用

分布的思想最早用在句法上,但环境的概念可以扩大,可以是语义的、也是篇章语用的。

语义的分析比如“了”的使用条件为表达一个行为、过程的终点,如果一个动词所表达的过程没有终点就不能带“了”。

多数动词,尤其行为动作动词其意义终点,如“吃,烧,搬,看,修改”等等,这些词都可以带“了”,有些动词没有任何变化意义,所以从来都不能带了,如“是,等于,以为,作为”等等,还有“喜欢,信任,爱护,希望”。

替换可以是语法关系也可以是语义关系,比如:

1.“很”+NP这个结构,我们通过替换分析建立了下面这个类:

淑女,阳光,绅士,传统,阿Q。

通过语义分析发现,这些名词本身就有程度义。

证明办法同样是替换,“很”+NP中的“很”可以被“非常”、“比较”所替换。

2.不对称分析:

这是对使用环境作比较(南开大学试题):

有多长*有多短

有多粗*有多细

3.扩展

替换有两种,等量替换和不等量替换。

等量替换是用相同长度的结构替换:

看小说→看电影

看书→看电影(一个词对一个词)

用一个大的结构替换一个小的结构,这是不等量替换,叫作扩展:

吃西瓜吃大西瓜

扩展分为三种:

更迭性扩展,组合性扩展和插入性扩展。

更迭性扩展:

大西瓜→一个大西瓜

做作业→做完作业

组合性扩展:

吃→吃西瓜

写→写作业

插入性扩展:

大西瓜→大的西瓜

洗干净→洗得干净

他写的文章→他所写的文章

直接成分分析往往结合扩展来证明,如插入一个成分,判断插在哪个位置结构是成立的,以此来确定切分位置:

AB

坐在凳子上→*坐了在凳子上坐在了凳子上

贴到大门上→*坐了在凳子上贴到了大门上

扩展用来描写组合性,这种办法其实是改变了环境。

做直接成分分析,划出层次和直接成分不能完全揭示出组合关系细致的地方,比如用直接成分分析可以切分为两个成分,但却不能自由扩展,用扩展法可以揭示出这个问题,这反映出组合关系的紧密即粘着性问题:

1)割了几亩麦子→割了几亩品质好的麦子

割了几天麦子→?

割了几天品质好的麦子

2)吃包子→吃了包子吃三个包子吃着包子

吃馆子→*吃了馆子吃三个馆子吃着馆子

4.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证明

通常习惯于把直接成分分析跟替换分析当作两种不同的分析,这使得人们潜意思地把两种方法割裂开,实际上直接成分分析跟替换分析紧密相关。

直接成分分析侧重于组合关系的分析,替换侧重于聚合关系的分析,但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的前提,直接成分分析给替换分析确定环境条件,也就是要在直接成分关系中进行替换分析。

替换研究中曾经忽视直接成分分析,出现了一些问题。

Harris的Frommorphemetoutterance(《从语素到话语》)是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学关于分布分析的经典文献,Harris在这篇文章中用语素序列(morphemesequence,用“语素序列”这个术语为的是假设对其结构一无所知)作为确定类的环境,这种思想就是用一个相关的环境来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比如child和young:

Wheredid___go?

但是Harris只把线性序列中的先后顺序作为环境,没有对替换环境作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这样就产生一些问题。

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他发现:

IknowJohnwasin.→Icertainlywasin.

这样的替换显然有问题。

Wells(ImmediateConstituents,Language,1947)也注意到这个情况,他发现按Harris的做法就会出现a()are这种不合常理的环境:

Thesonsanddaughtersofamanarecalledhischildren.

Man是个单数名词,很明显与are没有关系,把are作为man的环境是违反语感的。

Wells就给用来作为分类环境的语素序列(morphemesequence)加了一个限定条件:

分类环境也必须是一个能表达的单位。

这样就要找到与研究对象最直接的结构单位,在这个结构单位里以与其组合的成分为环境条件进行替换分析,这个与其组合的成分就是直接成分。

句子、词组都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要考察的语素、词或者词组究竟在哪个语法单位里。

那么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分析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成分分析法就是层次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用替换法来证明的,是用聚合关系来证明组合关系。

替换一方面是证明结构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证明结构之间的组合关系——直接成分关系。

直接成分切分方法的证明过程是通过替换进行的,出自Wells的ImmediateConstituents(Language,1947),用一个比较小的结构单位替换一个大的语素串,这种替换利用了意义上的同指关系,这样就证明这个大的语素串是一个具有符号功能的结构单位、一个完整的音义结合体。

另外一个部分,同样可以用这个办法分析,得出一个结构单位,而且用来替换的两个较小的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跟两个大的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这样就实现了直接成分的切分,如(Wells的例子):

1)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

└───────┘└──────┘

Johnworked

2)二班的学习委员在图书馆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

谁学习

切分有个要求,就是切分出两个成分都可以在其他句法结构中出现,也就是具有组合功能、替换功能,能替代其他成分。

这是证明所切分出的成分为一个完整结构单位的形式操作办法。

要求两个都是具有组合功能的结构单位,如何证明,就是去看能不能跟其他成分组合。

防止顾一头的现象,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单位与一个不具有组合功能的语素序列组合,这种情况是不可理解的。

比如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的切分(Wells1947):

A.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

└───────┘└──────┘

└──┘└───┘└──┘└──┘

ThekingofEngland可以为Theking替换,ofEngland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结构,这是正常切分。

如果这样切分:

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

定冠词the当然有很强的组合能力,但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没有组合能力。

Wells的ImmediateConstituents(Language,1947)没有对切分出的结构作定性,尽可能用纯粹的形式、行为特征来分析描写。

如果我们在这里给与the组合的结构定个性质——必须是名词性结构,以名词性结构功能来对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没有名词性结构的功能,在其他名词性结构担当句子成分的地方很难出现。

用替换来分析,some,allof等都不能与之组合。

Wells(1947)的另一个分析:

Thekingof/EnglandopenedParliament.

EnglandopenedParliament能单说,Thekingof有一定的组合能力但这个组合能力很受限制,是of后面在语义上带宾语的情况(在此处已经借助语义了):

Iwonderwhatcountryhe’sthekingof.

Wells认为要处理Thekingof这种切分必须借助于语义作为补充。

如果加入语义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of后面要带宾语,EnglandopenedParliament不能做of的宾语,那么这种切分法就不能成立。

这也就是说,切分出来的结构必须具有组合性:

一本关于航海知识的书

└────────┘└─┘

└─┘└────────┘

“一本”不能与介词词组组合,所以只能是“关于航海知识的/书”这种切分法。

不过切分并不总是那么绝对的,有些是习惯倾向,结构的松紧程度取决于人的语感,借助于语义:

西北高原的美丽校园

A.└──────┘└─┘

B.└───┘└────┘

└─┘└─┘

“西北高原的美丽”这个结构有一定的组合能力,比如能与“村庄”、“城市”等组合,但比起“西北高原的”、“美丽”来说组合能力要差得多,而且我们习惯于B组切分,如果没有什么影响、没有特别的理由的话,我们还是用B组这种方式。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结构(南开2010年考题):

(1)北回归线

(2)这个人人都头疼的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北回归线”有两种切分法: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

└─┘└┘└┘└┘

这其中就涉及“回归”与哪个优先组合。

“北回归”这个组合在“北回归线”中是存在的,但除此以外没出现过。

“北回归线”指的是太阳直射位置的最北端,走到这里时就开始向赤道回归。

同样,有“南回归线”。

这其中的“回归线”指的是回归的起点。

“回归线”作为一个结构单位在其他结构中出现过,比如“南回归线”,还有:

()人们背着水壶和干粮,顶着太阳冒着大雨,露宿风霜,北到回归线,南至广九铁路,漫山遍野寻找了一个多月。

(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所以,“回归线”是成立的,“北回归”不成立,因而B式不成立、A式成立。

 

引入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是替换与扩展的综合操作过程,重新回到词类分布问题上,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Harris和Wells举出的两个有问题句子就迎刃而解了:

A.IknowJohnwasin.→Icertainlywasin.

└┘└──────┘

└┘└────┘

└┘└──┘

明显可以看出,knowJohn不是一个结构体,不能为certainly所替换。

B.Thesonsanddaughtersofamanarecalledhischildren.

这个句子就不再分析了,a()are不是测试man的环境,of()才是。

把直接成分分析法引入分布分析之后,分布分析是某个结构体内直接成分间关系的总和。

直接成分切分主要根据是意义的独立性、完整性,在句法行为上体现为能独立指称、独立表达,这体现出意义在句子构造中的核心作用。

语用因素会使人对切分的感觉发生变化,但这种切分反映出的是语用上的因素。

如重音不同、语感上应当切分的位置也不一样,反映出信息结构不同:

A.`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得了奖)

B.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得了奖)

C.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得了奖)

从直接成分分析来看只有B句的切分是成立的,因为:

1.从独立表达的角度看,A句中“写的一篇文章”不成立,证据为可以说“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但不能说“我发表了写的一篇文章”。

这是切分出的单位有意义的问题。

2.C句中两个部分分别来说是成立的,但是,因为这个结构具有一个预设(语用性质的前提),就是张教授同时还有其他诸如散文之类的作品,而只有文章得了奖,所以这样的切分用在这个结构中可以,换个同类的结构、其他量词就不行了:

?

我煮的一锅+`粥(糊了)

?

我泡的一缸+酸菜(臭了)

将直接成分分析法再次用在切分出来的结构单位上就是层次分析,这样一层一层切分下去,最后得到的是结构层次和构成成分,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到语素或词。

直接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其实是同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从横向方向看,一个是从纵向方向看。

5.层次分析法

汉语语法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基本方法来自直接成分分析法,补充了两点:

第一,直接成分关系的定性。

直接成分切分之后要确定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有五种:

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结构。

这些结构内部的关系又统称为语法结构关系。

第二,强调层次性。

直接成分分析法切分出来的结构有的还可以继续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来切分,这样就形成一层一层的切分,国内语法学界看重其层次性,故而将之称为“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一要进行多层次的直接成分切分,然后要对切分出的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作语法结构关系的定性:

我知道他喜欢看哲学书

└┘└───────────┘主谓

└─┘└────────┘述宾

└┘└──────┘主谓

└─┘└────┘述宾

└┘└──┘述宾

└┘└┘偏正

将直接成分分析法再次用在切分出来的结构单位上就是层次分析,这样一层一层切分下去,最后得到的是结构层次和构成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