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6697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5地方性环境法规。

6环境保护标准。

7其它

环境保护基本法: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它是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主要规定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它单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

污染防治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都属于防治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标准分类: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基础标准。

4、环保方法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指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生态平衡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

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要求而对污染源产生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有害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中国环境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依靠群众的原则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行政组织;

行政的基础是公共权力,它以公共权力作为其后盾,具有强制性;

行政特点与私人行政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行政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获取利润。

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行政管理学。

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学对环境管理的意义:

1.环境管理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有利于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有利于提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环保管理人才。

3.有利于推进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持续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种生产理论: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意义:

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

1、适应生存。

2、环境安全。

3、环境健康。

4、环境舒适。

5、环境欣赏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

2、共赢:

共赢原理。

3、控制:

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4、协同:

冲突协同原理。

“三生共赢”原理:

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即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共赢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共赢的内部机制:

主要是指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共赢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等等,这些外部条件都会对共赢提出挑战

冲突协同理论:

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70年代“老三项”管理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三同时”管理制度。

三、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用:

(1)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

(2)对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了超前的污染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3)促进了国家环境科学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

(4)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

“三同时”管理制度定义:

所谓“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或者说,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排污收费制度定义:

70年代引进的一项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管理思想,以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管理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的重大作用:

(1)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2)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

(3)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80年代后期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

四、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五、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定义:

该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作用:

(1)它是进行总量控制、有效管理总量目标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工业布局;

(3)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

(4)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

(5)有利于实现污染总量在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

实施程序:

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审核发证、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定义:

污染限期治理是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指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的确定要考虑需要和可能两个因素。

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

(1)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

(2)坚持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

(3)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

(4)必须坚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5)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治理的范围:

(1)区域性限期治理。

(2)行业性限期治理。

(3)污染源限期治理。

(1)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治理后对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厂群矛盾,保障社会安定有较大作用的项目。

(2)位于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城市上风向等环境敏感区,污染物排放超标、危害职工和居民健康的污染企业。

(3)区域或水域环境质量十分恶劣,有碍观瞻、损害景观的区域或水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4)污染范围较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

(5)其它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

90年代中后期的管理制度:

一、环境预审制度。

二、污染强制淘汰制度。

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环境预审制度

所谓环境预审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型管理制度。

这是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预审的标准:

(1)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政策包括环境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2)是否符合规划布局要求。

(3)是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以上三类标准不可或缺,必须同时满足才能批准立项。

污染强制淘汰制度定义:

所谓污染强制淘汰制度是指国家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环境污染为目的,定期公布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或者项目名录,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措施,限期禁止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或者转让的一种管理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定义: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通过环境信息发布,使管理者、被管理对象和公众都了解和共享环境信息,从而对环境破环行为产生压力,促使破坏者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朝可持续方向发展。

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

•提供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污染者改善环境行为;

•促进公众参与,鼓励全社会融入环境管理之中;

•便于政府管理,充分利用管制、经济及信息手段的三位立体管理;

•提供充分信息,改善政府部门、污染者及公众的决策;

•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信息缺乏者的利益。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定义:

所谓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指将政府的重大决策行为和决策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而将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看作是决策问题中与经济问题对等的两个重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平衡。

现有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局限性:

(1)管理制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2)管理制度与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

(3)管理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统一;

(4)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

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加强宏观环境管理;

(2)加快制定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主要是水资源补偿、森林资源补偿、草地资源和土地资源补偿),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完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实现总量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

环境污染事故定义:

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

分类:

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污染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其他生态破坏事故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

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所在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负责确认环境事业的单位,在确认重大(二级)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特别重大(一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

1分级响应机制。

2应急响应程序。

3指挥和协调。

4应急监测。

5信息发布。

6安全防护。

7应急终止。

8应急保障

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基本原则: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先控制后处理。

在处理环境污染事故时,对确认有违法行为的排污者,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一定要按照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确定责任,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事故处理的三个阶段:

应急处理阶段。

污染治理攻坚阶段。

污染损害的恢复。

应急处理阶段:

(1)抓紧处理污染源。

(2)做好下游沿河群众的宣传预防工作。

(3)加紧调运枪险物资。

(4)加强对污染水源的监测。

(5)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6)调查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7)建立以副省长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现场监测数据;

提供环境管理的基本参照体系和标准;

是环境管理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的检查办法;

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环境监测定义:

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特点:

系统性、综合性、时序性

程序: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确定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

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结果报告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类

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二级:

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

两种执行规定: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环境统计定义:

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一、实验方法。

二、调查问卷方法。

三、实地研究方法。

四、无干扰文本分析方法。

五、案例研究方法。

实验大体上都包括三个步骤:

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步骤:

1、正确的设计问卷

2、正确的开展调查过程

3、正确的处理调查数据

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围绕研究的问题和被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设计。

②分析和排除被调查者可能出现的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

③明确与问卷设计相关的各种因素。

实地研究方法定义: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

无干扰研究方法定义:

研究者不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也不直接沟通,不引起研究对象的反应,更不干扰其行为的一种方法。

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环境模拟模型:

利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数学模型对环境社会系统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引起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模仿,以便科学和准确的描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预测定义:

是依据调查或监测所得到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定型预测技术、定量预测技术

模型:

趋势外推预测模型、因果关系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

、专家系统预测模型

环境评价:

从人类社会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及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土壤环境评价、噪声环境评价

环境指数评价模型:

1、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I为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p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S为该污染物对人类影响程度的标准。

2、多因子环境指数评价模型

类型

数学表达式

符号注释

代数叠加型

 

Pi是第i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Si是第i种污染物对人类影响程度标准

均值型

Ii是第i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指数

加权型

Wi是第i种污染物的权重

加权平均型

突出极值型1

取分指数中极大值与平均值的几何平均值

突出极值型2

取分指数中极大值平方与平均值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幂指数型

向量模型

均方根

极值型

在所有分指数中取最大值

3、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Q为多环境要素的综合评价指数;

Wk为第k个环境要素的权重;

n为参加评价的环境要素的数目

环境规划模型:

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环境信息定义:

是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作用后的信息反馈,是人类认知环境状况的来源。

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随机性

环境信息系统定义:

从事环境信息处理,由工作人员、设备和环境原始信息等组成的系统。

功能:

信息查询、风险管理、系统维护

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定义:

是对一个地区或区域的水、气、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的调查工作,是区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基础工作。

根据调查内容,区域环境质量调查一般分为:

综合性调查和专项调查。

区域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质量指标、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能量型污染指标、区域环境生态指标

环境质量调查程序与方法:

一、明确调查目的,组织调查技术组

例行监测是地方环境监测站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建立专门的调查技术组。

专门调查,就必须根据调查目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专门的调查技术组。

二、明确调查区域和调查指标,编写调查大纲

调查大纲是环境质量调查的计划书,是保证所采样样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关键。

(1)调查大纲编制前,必须对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2)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一般是根据所进行的环境质量调查空间区域及其相关空间区域确

(3)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指标。

根据例行监测历史资料可将调查指标分为重点指标和一般指标。

三、布点采样方法

1、地表水监测布点的确定

(1)水系或较长河流中采样断面的设置

(2)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河段上采样断面的设置一般应设三种类型的监测断面:

(3)湖泊、水库中采样点的设置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明确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弄清楚该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区域环境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污染源评价方法

(1)等标污染负荷法

根据排放的污染物质及数量对污染源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过程。

某企业的等标污染负荷是其所排的若干污染物的等标负荷之和。

Pe……某污染源排放的水污染物或者大气污染物的等标负荷

N……污染源排放的水污染物或者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

一个地区或区域的污染物排放等标负荷量

P……一个地区或区域的水污染物或者大气污染物的等标负荷总排放量

m……该地区或区域的水污染源或者大气污染源数目

(2)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评价方法

一般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水耗与物耗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及国家平均水平比较的方法。

评价技术水平时,污染源的能耗、水耗与物耗要采用实测的办法确定。

(3)污染治理水平评价方法

一般采用治理率、达标排放率、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例三个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是与国际水平、国内平均水平、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污染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考虑社会的接受与经济技术的可行原则、管理的“八分”原则、对新污染源的控制要严于老污染源

污染源的环境管理:

控制污染物排放。

限期治理管理。

关、停、并、转、迁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也在迅速地向城市聚焦;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忽视了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致使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不尽合理和极不完善。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指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具体做法首先是推行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环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一般称为环境容量,即单元环境中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容纳量。

一个地区的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源不止一个,因此从排污总量管理的实施来说,关键在于排污总量的正确分配和合理调配。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

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的协同;

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

各类生产、生活全过程的环境审计;

各单位之间双赢。

环境功能分区的原则:

(1)以城市生态环境特征为基础;

(2)必须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3)必须满足国家有关的标准、法规及统一规定的要求;

(4)分析和评价城市各区域的现有功能,以及改变现有功能的可能性;

(5)同一功能区承担多种功能时,以最高功能或主要功能的要求为准;

(6)在满足以上原则的条件下,环境功能分区力求与现状布局近似;

(7)要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8)要从生态大环境着眼,合理利用环境容量。

环境功能分区的主要方法①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

②采用生态适宜度分析。

③结合生态适宜度分析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反馈。

水环境功能分区划分原则: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优先保护原则

地表水环境质量宏观控制原则

不低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

技术经济约束原则

统筹安排专业用水原则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1、自然保护区。

2、生活饮用水源区。

3、渔业用水区。

4、游览娱乐用水区。

5、工业用水区。

6、农业用水区

环境空气重点保护区:

主要有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等。

环境风险系统机制:

包括对风险源的控制设施与维护、管理,使之良好运作等主要与人有关的因素。

在风险因子释放之前,环境风险源实际上只是作为潜在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决定于某种系统的状态,控制这种转化过程的系统称为初级控制机制。

初级控制机制的效用是:

将风险源控制、维持在相对于风险受体安全的状态;

对风险因子进行遏制,使其只能以较低水平释放。

主要是对传播风险的自然条件的控制,美国EPA在危险性排序系统(HazardRankingsystem)中定义了五种污染物的传播途径;

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流动、直接接触与燃烧爆炸。

环境风险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复杂;

影响因素繁多,层次不明确;

环境风险系统的不确定性;

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动态性;

系统的非线性。

环境系统的信息流通过程:

环境风险的发生三个基本过程:

(1)风险因子释放过程,即环境风险源的形成及环境风险因子的释放;

(2)风险因子转运过程,即环境风险因子在环境空间中经一系列过程形成特定的时空分布格局;

(3)风险受体暴露及受损过程,即环境空间中的风险因子损害某种风险受体。

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目标:

要实现“风险最小化”,即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环境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