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区膜外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同一侧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其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静息电位实质:
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
内负外正,没有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实质:
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
内负外正;
兴奋部位:
Na+内流,内正外负;
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易错提示:
1.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实际上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具有反射活动,单细胞动物因没有神经系统,故没有反射活动,只有应激性。
2.效应器不等同于肌肉或腺体。
实际上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组成。
肌肉或腺体只是效应器的组成部分之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总是双向的,传导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
在实验情况下,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非末端处时,兴奋由此处双向传导;
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末梢处时,兴奋由此处向神经纤维的主干单向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特点: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它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这种物质扩散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
促进或抑制。
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
.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转换:
电能-----化学能-------电能
(3)特点
a.单向传递: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b.突触延搁:
由于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c.对某些药物敏感: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同时又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短期记忆:
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即与脑内神经环路的连续活动有关。
长期记忆:
与新突触的不断形成、突触的数目和大小、脑内某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电流变偏转分析:
二、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沃泰默的研究工作:
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研究:
证明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的研究: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2.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特点: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5、激素调节实例:
(1)体温调节
体温:
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由体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意义: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
在炎热环境下由神经起调节作用;
在寒冷环境下以神经调节为主要的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
A水调节
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
水平衡调节:
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水的去路中,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以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B盐调节
①无机盐平衡
肾脏排盐特点:
Na+: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
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Na+、K+的平衡,属于激素调节方式。
C水盐平衡的意义
①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血液、心率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血糖调节
A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B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C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的概念: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以激素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主要表现为激素调节)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
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
其次表现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又反作用于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3两者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成分的保护性功能。
概括:
(2)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类型:
注:
吞噬细胞的作用
(1)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充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除了某些抗原可直接由T细胞识别外,其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呈递。
)
吞噬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伸出伪足,将抗原摄入胞内,在胞内溶酶体中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清除抗原,有少数抗原被分解成保持抗原活性的多肽片断(抗原决定簇);
抗原多肽与吞噬细胞中的MHC(主要组成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后,转移至细胞膜上,被T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最终在其他信号刺激和这种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了B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上过程也被称为抗原的呈递)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两者比较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
(1)体液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来源于T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的来源有两个:
B细胞和记忆细胞。
产生的途径有三个:
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
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
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生。
(2)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对其他抗原不起作用。
(3)二次免疫反应:
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也更强烈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A防卫不足:
如艾滋病(逆转录病毒)
B防卫过度:
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
(1)过敏反应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的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5)感染阶段:
①HIV急性感染期、②无症状期、③症状期
随堂练习:
1.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2.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A.环割后肢脚趾趾尖的皮肤B.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
C.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D.剪去牛蛙的脑
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4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5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的感觉的感受器官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口腔上皮细胞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D.口腔上皮细胞和下丘脑
6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7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8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9右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分泌③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10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11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效应T细胞D.效应B细胞
1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1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1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
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B.致病机理C.抗原决定簇D.传播途径
15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16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
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17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狂犬病抗体
18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19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20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下图所示。
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
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
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__________(填写标号);
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__________(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____________。
(2)某种病原微生物(V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1的_______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细胞。
B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_________;
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_________;
当机体再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而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2B3C4B5B6D7B8D9C10C11B12B13C14C15A16D17A18A19C20B
1
(1)②、④①、③
(2)局部刺激
2
(1)第二次免疫反应
(2)吞噬抗原决定簇T细胞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两种病原体的抗原决定簇不同,免疫具有特异性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