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5777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档格式.docx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而言,三十年来以GDP为标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则引起了自然的强烈报复。

而自然报复的结果,则使得我们的成就当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抵消了。

最简单的证明,我们用大量的支出来治理河流、污染等。

支出数量之大几乎可以说把该环境所创造的成果抵消了甚至影响更长远更恶劣。

当经济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甚至在某些领域威胁到人类生存时,人们开始对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反思,从而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致力于寻找出新的发展模式。

思考的结果,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相关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经济衡量指标

1.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都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化为主要内容,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国开始意识到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不足。

(1)传统经济衡量指标涉及面不广,忽略许多经济活动。

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只包括用于销售的经济生产活动,而不包括用于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活动。

即用来满足自己需要而非用来交换的产品都不计算在传统经济之内。

如农民种植的用来自己消费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而这种生产活动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对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传统经济指标只衡量总产出,无法衡量产出分配和福利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只是说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但并没有说明产出如何在国民间的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掩盖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很大的现象。

(3)传统经济指标只衡量经济生产中的一般成本,没有衡量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

经济生产活动中,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很多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例如许多非再生资源被消耗是无法再恢复的。

因此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可能不是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代价。

(二)增长极限理论及其评价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国意识到了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不足,但是并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资源、生态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他在书中指出,地球是宇宙中一艘小飞船,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宇宙飞船的有限资源终将被消耗完,并造成环境的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毁灭。

鲍尔丁是第一个研究这方面的经济学家,指出了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增长的极限理论

1968年,来自25个国家的70位专家、学者在意大利组成了专门讨论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寻求新的发展战略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丹尼斯·

麦多斯(D.L.Meadows)等17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增长极限》。

报告从人口、资源、环境、粮食、投资等五个因素出发,认为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加,经济增长引起非再生资源的消费速度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扩大,这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崩溃。

经过模型的推算,按照当时的速度,整个世界体系在2100年前毁灭。

据此,报告提出:

第一,要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第二,要保持资本存量的动态平衡,即投资率等于折旧率;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减少单位能耗和污染的排放。

增长极限预测的结论是如此悲观和振聋发聩,使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得到一个极其深刻的认识,但也受到众多的批评。

(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可能并没有指数增长的性质。

从人口增长历史来看,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出生率高,但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差,死亡率也很高,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这是工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的状况。

(2)出生率高,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从而人口增长迅速。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到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

(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大大降低,人口呈现负增长。

发达国家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

联合国统计调查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开始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趋势,但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会下降。

(2)资源问题增长极限忽略了价格对资源的作用。

当一种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价格必然会上升反映其稀缺程度,从而使消费者节约资源,加速资源回收,并积极开发新的替代资源。

另一方面,现在还不能开发利用的资源,可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环境问题

增长极限理论把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对立起来,认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证明了国家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污染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从增长极限理论诞生以来的30多年世界经济发展证明,增长极限理论并没有变成现实,它低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四、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一)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

世界各国政府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环境问题。

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宣言就人类环境问题提出7个共同观点,主要包括

1.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改变环境的能力。

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对于人类的福利和基本人权都是不可缺少的。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

3.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为人类带来福利;

如运用不当则对人类和环境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在发展中国家,多数环境问题是发展迟缓引起的,因此他们首先要致力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

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一般是由工业和技术发展引起。

5.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起环境问题。

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6.当今的历史阶段要求人类在计划行动时更加谨慎地考虑给环境带来的后果。

为了在自然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良好的环境。

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成为人类的迫切目标。

这同和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完全一致。

7.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机关、团体和企业都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未来的世界环境。

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大规模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

对于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由各国在国际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这次会议没有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会议宣言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火花。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报告指出,今天的发展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恶化,并对人类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有—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进步的道路,是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该报告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述.这是人类社会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从一般地考虑环境保护到强调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认识的—个重要飞跃。

(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热内卢

国际关注热点从单纯的重视环境保护转移到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

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这次会议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反思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加以否定,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的接受。

会议指出:

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促进发展,就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而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会议还就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27条基本原则,包括:

1.人类处于备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当享有以同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2.为了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环境与发展方向的需要,必须求取发展的权利

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它来考虑这一进程。

此外.基本原则还涉及到人口问题、消费问题、教育问题、环境立法问题等各个方面。

总的来看,里约会议举起可持续发展旗帜,是推动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可持续发展被世界普遍接受,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

五、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一)从自然属件角度定义(生态学家):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二)从社会属性角度定义: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持地球的生命力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环境。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增长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

奥尼尔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结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三)从科技属性角度定义:

司伯斯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世界资源研究所则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四)从经济属性角度定义: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的作者巴贝尔定义为: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的定义为:

“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定义中的经济发展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且这种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

“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五)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六)联合国的定义:

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基础上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按照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和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援助不附带新的附加条件;

互不侵犯国家主权;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国际环境,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七)中国的定义:

1997年,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表示接受和认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善;

(5)可持续发展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

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

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套全球性的、综合的、长期的关于人和自然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思想和战略。

它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发展,是在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的持续不断的发展。

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决议,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七种途径:

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

2.改善增长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问题;

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

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中去。

由上可知,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旋律,要明确地把发展摆在首位。

不发展就难以解决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改善问题,也难以解决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公平性原则。

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二层意思:

1.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1)国际公平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宣言规定“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保证在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会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发达国家以世界20%的人口消耗世界70%左右的资源,这种以大量资源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这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漫长。

(2)国内地区之间公平发展

要求国家各地区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要分配合理。

一国可以在一个阶段优先发展某一地区,但是一段时间后,必须回馈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不能导致社会的动乱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失衡。

许多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失衡,导致地区间差异很大,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长期畸形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要求每一个人应当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选择的机会。

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一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未来各代人应与当代人享有同样的权力来提出他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

虽然,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但是当代人没有权利不负责任地开发利用资源,破坏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各代人都应有同样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向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大气、水、土壤、生物。

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也就不可持续了。

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

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将生态社会经济三者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1.经济的可持续性的推动力是科技进步,在不损害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为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社会的可持续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性建立在消除贫富差距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相互统一。

3.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使生态保持持续性。

这一方面要保持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间的平衡。

这就要求:

(1)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应该超过其再生速度。

(2)对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其再生速度的,要采取行动保护,对已经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提倡不使用,要及时补充替代物。

(3)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该超过其替代物的生产速度。

另一方面要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持与环境承受能力的平衡。

人类应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人类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共同性原则。

虽然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

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

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

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归结起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

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

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环境经济学指标体系

环境经济学指标体系通过评估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环境存量,用管理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方法,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

1.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修改与拓展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存在着许多不足。

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忽略了许多经济活动,不能反映分配和福利水平,更没有衡量人类活动中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因此,一些学者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修改传统的经济衡量指标,使它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环境代价。

如学者戴力(H.Daly)通过修改、拓展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给出了SSNNP的指标:

SSNNP=NNP-DE-DNC其中,SSNNP为可持续发展的净国民生产总值;

NNP为净国民生产总值;

DE为防御性支出;

DNC为自然资产折旧。

2.真实财富评价指标

1995年,世界银行公布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国家财富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银行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大要素。

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资源;

人造资本包括所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供水系统、公路、铁路……)等;

人力资本即人的生产能力(如教育、营养等)所具有的价值;

社会资本在新体制中目前尚未作出单独的测量,主要定义为“人类组织性”和“规模性”的生产价值。

这种指标强调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经济中将人造资本作为衡量国家财富的方式,更加准确地估计了国家和地区的真实财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这种评价指标,人造资本等以货币衡量的财富只占真实财富的20%左右,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才是真实财富的主要来源。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通过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再将大指标分成多种小且容易评价计算的指标,形成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国际组织研究制定的。

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评价指标分为社会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机构指标四大类,并且将每个大类分为驱使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驱使力指标表示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消费模式;

状态指标表示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

响应指标表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这套评价指标很全面地描述了环境压力和环境破坏的关系。

2.联合国开发署人文发展指标

早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发表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就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标。

它使用了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以及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福利水平。

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核心是人。

联合国开发署调整了实际人均收入指标,突出可持续发展是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不是追求对物质的无限占有,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人文发展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