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D卷文档格式.docx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D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D卷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微笑
B.欢笑
4.(2分)下列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两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B.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的语文成绩便遥遥领先。
5.(2分)()发明了电话。
A.贝尔
B.莫尔斯
C.菲迪皮茨
D.哥伦布
6.(8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灿烂的________
火红的________
静静的________
________的泉水
________的大镜子
________的歌声
________的身影
________的蛋糕
7.(9分)《迟到》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________,课文以________的方式开头,记叙了________的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
二、理解(共3题;
8.(7.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节选)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藏好了吗?
”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它心想:
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
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
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了。
__救命啊__救命啊__红头拼命地叫起来__
__你在哪儿__青头急忙问__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
救命啊!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
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光亮。
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
”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
“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________救命啊________救命啊________红头拼命地叫起来________
________你在哪儿________青头急忙问________
(2)青头问红头有没有藏好时,红头不回答,那是因为()
A.红头藏得太好没听见
B.红头担心一答应就会被青头找到
C.红头已经被牛吃了
D.红头故意不理睬青头
(3)红头从牛嘴里被喷出来时,它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是因为()
A.红头好久没有见到朋友了,心情很激动
B.红头想起了在牛肚子里的危险经历,情绪很激动
C.红头想到关键时刻得到好朋友的帮助脱离险境,很感动
D.红头庆幸自己大难不死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红头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我和青头玩捉迷藏时,被牛吃到嘴里了,我当时感到________。
后来,我到了牛的胃里,牛的前三个胃只是用来________的,没什么危险。
因为牛要‘反刍’,我又从牛的________回到了牛嘴里,那时我已经一动不能动了。
幸亏青头________,我才逃离了牛的嘴巴。
9.(14.0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先生,您认错人了”
有一家外资企业很大的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很非常苛刻,前往应聘的人都巨有高学历。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官立即露出兴奋之色,他热情地说:
“你不是哈佛大学×
×
专业的研究生吗?
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了吗?
应聘的年轻人心里一震:
“他认错人了。
”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大学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
但这个青年冷静地说:
“先生,您认错人了。
我没有到美国学习过,我只有中国一所大学的本科学历。
”说话的时候,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官露出惊喜之色。
他说:
“很好,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
下面我们进行业务考试……”
(1)短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来当医生,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第三自然段中,应聘的年轻人认为主考官认错了人。
此时应聘的年轻人会有哪些心理活动呢?
展开想象,写下来。
应聘的年轻人想:
________
(3)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官立即露出兴奋之色,是因为()
A.他真的遇到了哈佛大学的校友。
B.他故意这样,想考验应聘的年轻人是否诚实。
(4)当第一位应聘者回答之后,主考官露出惊喜之色,是因为()
A.应聘者的诚实令他感到非常满意。
B.他招聘到了业务能力非常强的雇员。
(5)这次招聘考试的第一关考的是:
________;
第二关考的是:
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可以引用名言)
10.(14.0分)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
我的父亲是个海军将领,身体很好,我从不记得他在病榻上躺着过。
我的祖父身体也很好,八十六岁无疾而终。
我的母亲却很瘦弱;
常常头痛,吐血——这吐血的症候,我也得到,不是肺结核,而是肺气支涨大,过劳或操心,都会发作——因此我童年时代记忆所及的母亲,是个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不是做活计,就是看书,她的生活是非常恬淡的。
因母亲的病弱,和家里的冷静,使得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
为一切方便起见,我总是男装,常着军服。
父母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其所以了。
父亲办公的时候,也常常有人带我出去,我的游踪所及,是旗台,炮台,海军码头,火药库,龙王庙。
我的谈伴是修理论炮的工人,看守火药库的残废兵士,水手,军官,他们多半是山东人,和范而质朴,他们告诉我以许多海上新奇悲壮的故事。
有时也遇见农夫和渔人,谈些山中海上的家常。
那时除了我的母亲和父亲同事的太太们外,几乎轻易见不到一个女性。
四岁以后,开始认字。
六七岁就和我的堂兄表兄们同在家里读书。
他们比我大了四五岁,仍旧是玩不到一处,我常常一个人走到山上海边去。
那是极其熟识的环境,一草一石,一沙一沫,我都是无限的亲切。
我常常独步在沙岸上,看潮来的时候,仿佛天地都漂浮了起来!
潮退的时候,仿佛海岸和我都被吸卷了去!
童稚的心,对着这亲切的“伟大”,常常感到怔忡。
黄昏时,休息的军号吹起,四山回响,声音凄壮而悠长,那熟识的调子,也使我莫名其妙的要下泪,我不觉得自己的“闷”,只觉得自己的“小”。
因着没有游伴,我很小就学习看书,得了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
我的老师很爱我,常常教我背些诗句,我似懂似不懂的有时很能欣赏。
比如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独立山头的时候,就常常默诵它。
离我们最近的城市,就是烟台,父亲有时带我下去,赴宴会,逛天后富,或是听戏。
父亲并不喜欢听戏,只因那时我正看《三国》,父亲就到戏园里点戏给我听,如《草船借箭》、《群英别、《华容道》等。
看见书上的人物,走上舞台,虽然不懂得戏词,我也觉得很高兴。
所以我至今还不讨厌京戏,而且我喜欢项生、花脸、黑头的戏。
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我的玩具已从铲子和沙桶,进步到蟋蟀罐同风筝,我收集美丽的小石子,在瓷缸里养着,我学作诗,写章回小说,但都不能终篇,因为我的兴趣,仍在户外,低头伏案的时候很少。
父亲喜欢种花养狗,公余之暇,这是他唯一的消遣。
因此我从小不怕动物,对于花木,更有普遍的爱好。
母亲不喜欢构,却也爱花,夏夜我们常常在豆棚花架下,饮啤酒、汽水,乘凉。
母亲很早就进去休息,父亲便带我到旗台上去看星,他指点给我各个星座的名称和位置。
他常常说:
“你看星星是不是很多很小,而且高我们很远么?
但是我们海上的人一时都离不了它。
在海上速路的时候看见星星就如同看见家人一样。
”因此我至今爱星甚于爱月。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稚:
小孩子。
B.不求甚解:
读书时了解一个大概,不作深入的理解。
C.赴宴会:
参加集体吃饭、唱歌、跳舞等活动。
D.公余之暇:
下班休息的时间。
(2)文中下划线的“经验”这个词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3)不属于对“经验”的说明的一项是()。
A.穿男装,着军服。
B.父亲母亲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
C.听军人们讲海上新奇悲壮的故事。
D.轻易见不到一个女性。
(4)对“我不觉得自己的‘闷’,只觉得自己的‘小”’的理解,不一正确的一项是()。
A.“闷”在这里含有孤独、寂寞、无聊的意思。
B.不觉得闷是因为有山上、水边等玩耍的地方。
C.“小”是指年龄太小,还没有长大
D.与潮涨潮退的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
(5)“我”为什么很欣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
(6)“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这“精致的淘气”是什么意思?
(7)综合这几段的文字,作者的童年留下印象最深,并能影响成年后的性格和爱好的有哪些事?
三、习作表达(共1题;
共30分)
11.(30分)(2019五下·
东海期中)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难忘的、感动的、有趣的故事吧。
请选择一件写下来。
要求:
①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把事情写具体。
②题目自拟。
四、附加题(共2题;
共10分)
12.(5分)根据要求写诗句。
(1)本课中描绘出乡村傍晚幽静美丽的自然风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孩子们“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提在手中”这一过程的诗句是:
这两句诗表现了孩子们(寒天弄冰
敲击银钲)________之趣。
13.(5.0分)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①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②人问之________
③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9-5、
9-6、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1-1、
12-1、
12-2、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