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5502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大题很全哦文档格式.docx

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

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

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9.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①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

②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

③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

④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

⑤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

⑥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⑦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

⑧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

10. 

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

★★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

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 

如IFN、TNF等。

②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

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

④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如:

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11. 

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

细胞因子共分六类: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共分五个家族:

①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SCF、FGF等受体属于此类。

②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IL-2~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受体属于此类。

③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

④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⑤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一家族是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

12. 

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

根据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区域,即I类基因区、Ⅱ类基因 

区和介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的Ⅲ类基因区。

(1)I类基因区内含经典HLA的A、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 

HLA的E、F、G、H等基因位点。

HLA的A、B、C各位点基因编码 

HLA 

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α链),与β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 

I类抗原。

(2)Ⅱ类基因区包括HLA的DP、DQ、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HLA的DN、DO、DM三个亚区。

HLA的DP、DQ、DR三个亚区编码相应的HLA的DP、DQ、DR抗原的α链和β链,组成HLA 

Ⅱ类抗原。

(3)Ⅲ类基因区位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内含众多编码血清补体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产物为 

C4、C2、B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热休克蛋白70等。

13. 

的多态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

①复等位基因:

HLA复合体的每一个位点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

②共显性:

HLA复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

14. 

MHC 

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 

(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

(2) 

抗原提呈作用。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

(3) 

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

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 

T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

CD4+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的制约,CD8+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 

I类分子的制约。

(4)诱导胸腺细胞分化。

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 

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

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

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

15.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生物学作用有:

⑴参与细胞生长、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⑵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值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发挥⑶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⑷参与炎症的发生、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⑸肿瘤的恶化和转移。

16. 

粘附分子的分类和功能:

粘附分子根据结构特点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功能:

⑴参与免疫细胞的免疫发育与分化。

如胸腺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涉及到胸腺细胞上CD8和CD4分子与胸腺基质细胞上的MHCⅠ、Ⅱ类抗原间的相互作用;

T细胞活化分化过程中必须有粘附分子提供的细胞间协同刺激信号的存在。

⑵通过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参与炎症过程 

⑶通过淋巴细胞上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的地址素之间的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17. 

IgFc受体的分类和功能分别为:

(1)FcγR:

是IgG 

Fc受体,又可分为① 

cγR 

Ⅰ(即CD64):

是高亲和力IgG 

Fc受体,可介导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释放IL-1、IL-6和TNF-α等介质;

FcγR 

Ⅱ(即CD32):

是低亲和力IgG 

Fc受体,可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

③FcγRⅢ(即CD16):

Fc受体,可与FcεRγ链或与TCR-CD3δ链相连,传递活化信号,并可介导促进吞噬和ADCC作用。

(2)FcαR(即CD89):

是IgA 

Fc受体,能结合IgA,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

(3)FcεR:

是IgE 

Fc受体,可分为:

①FcεR 

Ⅰ:

是IgE高亲和力受体,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FcεRⅡ(即CD23):

是IgE低亲和力受体,可以不同方式参与IgE合成的调节。

18. 

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

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

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T细胞;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

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

(1)CD4+辅助性T细胞(Th):

增强免疫应答;

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

(2)CD8+杀伤性T细胞(Tc):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

(3)抑制性T细胞(Ts):

抑制免疫应答 

(4)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

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可以直接破坏靶细胞。

Th1细胞与Th2细胞各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作用是:

Th1细胞分泌IL-1、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细胞分泌IL-4、 

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19. 

Ts细胞既可以是CD4+T细胞又可以是CD8+T细胞。

20. 

T细胞与B细胞:

表面的抗原受体不同,T细胞是TCR而B细胞是BCR;

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

二者表面CD45分子的异构型不同,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而记忆T细胞表达CD45RO;

Th1细胞与Th2细胞:

二者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Th1细胞分泌IL-1、IFN-γ,与TDH和TC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关,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而Th2细胞偏向于分泌IL-4、IL-5、IL-6、IL-10,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有关,可增强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21. 

CD8+杀伤性T细胞破坏靶细胞的机制有2种:

细胞裂解和细胞调亡。

⑴细胞裂解:

CD8+杀伤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后,通过颗粒胞吐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膜上出现大量小孔,膜内外渗透压不同,水分进入胞浆,靶细胞胀裂而死;

⑵细胞调亡:

有2种不同机制:

①Tc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可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通过Fas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激活caspase,在激活一系列caspase,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最终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并导致细胞结构毁损,细胞死亡;

②Tc细胞颗粒胞吐释放的颗粒酶,可借助穿孔素构筑的小孔穿越细胞膜,激活另一个caspase10, 

引发caspase级联反应,使靶细胞调亡。

22. 

NK1.1+T细胞表型的特点有:

表达NKR.P1C(NK1.1), 

通常为CD4-CD8-, 

TCR多为TCRαβ。

其功能有:

⑴细胞毒作用:

①可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

②胸腺中的该细胞可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CD4+CD8+双阳性的胸腺细胞调亡;

⑵免疫调节作用:

①在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如寄生虫感染,可分泌大量IL-4,可诱导活化的Th0细胞分化为Th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IgE;

②在病毒抗原作用下,可产生IFN-γ,与IL-12共同作用,可使Th0细胞转向Th1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23. 

B细胞的特点:

在哺乳动物,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成熟B细胞可定居于周围淋巴组织,是体内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B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膜分子,如:

BCR、CD79a、CD79b、CD19、CD20、CD40、CD80、CD86、CD35、CD21、CD22、CD32、MHC分子、丝裂原受体等等。

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产生抗体,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2)作为APC,提呈抗原;

(3)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

24. 

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BCR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

BCR 

V区,尤其是V区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

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①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编码BCR重链 

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基因,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的。

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②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编码BCR 

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③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之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25. 

简述多能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表面标志。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原始的造血细胞,具有自我增生和分化功能,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可增生分化产生多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其主要的表面标志为:

CD34+和CD117+。

26. 

何谓阳性选择?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阳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

胸腺内CD4+、CD8+双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

其中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8分子表达升高,而CD4分子表达下降;

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4分子表达升高,而CD8分子表达下降,选择性发育分化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

而未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或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的T细胞则发生凋亡。

此过程称为阳性选择。

阳性选择的结果,使双阳性T细胞发育为成熟单阳性T细胞时获得了MHC限制性。

27. 

何谓阴性选择?

在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后,单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清除或不能活化。

只有那些未能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T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阴性选择。

阴性选择清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28. 

简述T、B、NK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机制。

T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是在T细胞发育阶段经阴性选择后产生的。

双阳性的T细胞在胸腺皮质、皮髓交界处以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类或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后而被清除,这样保证了机体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成分的细胞克隆。

B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是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

当早期B细胞逐渐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细胞膜表面表达mIgM,此时如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则易形成自身耐受。

NK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可表达具有抑制作用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和CD94分子等。

这些抑制性受体通过识别自身的MHC-I类分子使NK细胞处于受抑制状态,发生自身耐受。

29.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的抗体?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

①异物性:

异物性是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核心。

一般来讲,抗原必须是异物,而且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

但某些自身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免疫系统也可将其视为异物而发生免疫应答。

②抗原分子的理化性状:

如大分子物质、复杂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等。

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要想获得高效价的抗体,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动物的遗传背景、年龄、健康状态、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次数等。

必要时应加一定量的免疫佐剂。

30. 

如何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表位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这种结合的分子机制是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与抗体分子超变区互补的结果。

而交叉反应是指两种抗原分子表面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时,同一种抗体结合的现象。

因此,交叉反应实质上也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31. 

何谓佐剂?

佐剂的种类有哪些?

作用机制如何?

凡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

常用的佐剂有生物佐剂(如BCG、CP、LPS和细胞因子等)、化学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及人工合成的佐剂(poly 

I:

C、poly 

A:

U)等。

作用机制是: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存留的时间;

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32. 

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

后者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等。

33.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

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

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

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

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细胞。

34. 

简述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是指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胞内蛋白质、核蛋白及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这些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首先在胞浆内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的肽段,这些8~11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肽段大小与MHC-I类分子肽结合区凹槽相仿,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的作用下转移至内质网腔中,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

然后通过分泌途径运 

35. 

简述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过程。

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36. 

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

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表达在APC表面并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肽类抗原,这又称为TCR的双识别,即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也就是说,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种类的限制。

TCR所识别的,是由氨基酸一级序列所决定的抗原肽的线性决定簇,后者可在APC表面MHC分子的肽结合凹槽中形成特定构象。

体内表达TCRab的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它们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时,由TCRab 

链可变区进行特异性识别:

ab 

链可变区的CDR1 

和CDR2 

结构域识别并结合MHC分子的非多态性区和抗原肽的两端;

链的CDR3 

结构域识别并结合于抗原肽中央的T细胞表位,所以决定TCRab 

识别抗原特异性的是CDR3区。

37. 

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是什么?

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 

所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并被激活和发生增生,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

在上述过程中,T 

细胞均需要两个来自胞外的信号刺激,即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作用。

细胞的第一激活信号主要来自TCR与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即抗原识别。

另外,CD4和CD8分子作为共受体,可分别与MHC-II 

及MHC-I 

类分子结合,除可增强T细胞与APC 

间的黏附作用外,还参与第一激活信号的启动和转导。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故又称协同刺激信号,即由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提供。

在参与T细胞激活的诸多协同刺激分子中,最重要的是T 

细胞表面CD28分子与APC 

表面相应配体B7-1(CD80)和B7-2(CD86)的结合。

由CD28/B7发出的第二信号,可增强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进而使T 

细胞增殖;

还可增加bcl-xL的表达,保护T 

细胞免于凋亡。

活化T细胞还表达CTLA-4,后者的配基也是B7-1和B7-2。

但与CD28分子的作用相反,CTLA-4与配基结合后可向T细胞发出抑制信号,降低活化T细胞的子代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将T细胞应答的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

APC表面表达的其他协同刺激分子还包括VCAM-1、ICAM-1 

和LFA-3,它们分别与T 

细胞表面的VLA-4、LFA-1和CD2分子结合,共同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活化不充分,不能表现效应功能,或使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凋亡,或被诱导呈无能状态。

38.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抗原活化T细胞后,经克隆扩增及功能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

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

其主要功能有:

(1)抗感染作用:

主要针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

(2)抗肿瘤作用:

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

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损伤作用:

效应T细胞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39. 

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作用: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TNF-b和IFN-g等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简述如下:

(1)IL-2:

促进Tc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

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途径,促进Th1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扩大

细胞免疫效应。

TNF-b: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这些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能使血流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进而迁移和外渗至局部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其吞噬杀菌能力;

局部产生的高浓度TNF-b可使周围组织细胞发生损伤坏死。

IFN-g 

作用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使之MHC 

II类分子表达增强,提高抗原提呈效率,扩大细胞免疫应答;

活化单核吞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胞内杀伤功能,并使之获得杀伤肿瘤的功能;

促使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

活化NK细胞,增强杀瘤和抗病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监视功能。

40. 

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的机制:

(l)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 

I类分子限制。

它们只能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并且必须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