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版神经系统的功能Word下载.docx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版神经系统的功能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版神经系统的功能Word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
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成为营养作用。
当神经出现损伤时,例如脊髓灰质炎,神经的营养作用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
2.(2011)轴浆快速运输的主要是:
A带膜的细胞器B递质合成酶C微丝、微管D神经营养因子
A层次:
记忆考点:
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分为顺向和逆向,顺向轴浆运输又分为快速和慢速,快速轴浆运输主要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例如突出囊泡、分泌颗粒等。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
结构;
功能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三、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纤维直径:
正比
有无髓鞘、髓鞘厚度(轴索直径:
纤维直径=0.6:
1)
温度:
正比(低温麻醉)
3.(1997)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C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
E层次:
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Na+内流的量,而Na+内流的量取决于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差,与细胞直径无关。
但细胞直径能够影响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速度,细胞直径越大,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越快。
四、神经纤维的类型
周围神经纤维:
A(α、β、γ、δ)、B、C
感觉神经:
Ⅰ(a、b)、Ⅱ、Ⅲ、Ⅳ
X型题
4.(2001)C类神经纤维包括:
AC
A自主神经节后纤维B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D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
AC层次:
神经纤维分类
根据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不同,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C类神经纤维包括脊髓后根的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属于B类纤维;
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属于Aδ纤维。
知识点2:
定向突触的传递
一、突触的分类:
化学性突触(定向;
非定向);
电突触
5.(2015)电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是:
A双向、高电阻、慢速B单向、高电阻、慢速
C双向、低电阻、快速D单向、低电阻、快速
C层次:
理解考点:
电突触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允许带电离子和许多有机分子从一个细胞的胞质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的胞质,具有双向性、低电阻性和快速性等特点。
二、突触的传递(电-化学-电):
动作电位传递至突触前末梢→Ca2+内流→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出胞)→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
B型题
A动作电位B阈电位C局部电位D静息电位E后电位
6.(1994)终板电位是:
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型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属于局部电位。
7.(199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属于局部电位。
三、影响因素
递质释放:
Ca2+内流;
递质释放相关蛋白活性
已释放递质的清除:
突触前末梢重摄取;
酶解代谢
受体:
亲和力;
数量
8.(2007,2000)下列哪一项在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中的作用最关键/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是:
A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B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的程度
C进入前膜Ca2+的量D突触小泡大小
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素
神经末梢Ca2+内流可诱发神经递质的释放。
9.(2016)在突触传递中,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数量呈正相关的是:
A进入末梢的Ca2+量B末梢内囊泡的大小
C囊泡内递质的含量D活化区面积的大小
神经末梢Ca2+内流可诱发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进入末梢的Ca2+量越多,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量越多。
10.(2017)影响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有:
A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B动作电位的频率
C进入神经末梢的Ca2+量D突触囊泡的大小
BC层次:
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Ca2+量(选项C正确)。
到达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或幅度增加(选项B正确),可使进入末梢的Ca2+量增加,影响神经递质释放量。
11.(2001)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因素有:
A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B锋电位的幅度
C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D递质小泡的大小
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因素包括Ca2+内流的数量(选项B正确)和递质释放相关蛋白的活性。
而Ca2+内流的数量又受峰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选项C正确)。
四、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Na+内流→去极化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l-内流→超极化电位
12.(1991)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是错误的:
A突触前末梢去极化BCa2+由膜内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E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超极化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更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13.(200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电变化是:
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
B层次: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4.(2006)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局部去极化电位B具有“全或无”性质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
D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超极化电位,属于局部电位。
15.(2017)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
B性质上属于动作电位,但幅度较小
C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
D通过突触后膜K+通道开放而产生
C层次: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选项A错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由于Na+内流而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选项D错误)。
突触后电位属于局部电位(选项B错误),因此具有局部电位的可总和的特点(选项C正确)。
五、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轴突始段
感觉神经元(有髓):
第一个郎飞结
16.(1992,2014)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轴突始段B.树突C.胞体D.轴突末梢
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轴突始段。
知识点3:
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一、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二、递质的种类:
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神经肽;
嘌呤类;
气体类
A甘氨酸B色氨酸C酪氨酸D谷氨酸
17.(2007)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去甲肾上腺素由酪氨酸合成。
18.(2007)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
γ-氨基丁酸的合成
γ-氨基丁酸由谷氨酸合成。
19.(1991)属于神经递质的是:
Aγ-氨基丁酸B5-羟色胺酸C5-羟色胺D多巴胺
ACD层次:
神经递质分类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多肽和蛋白质类等。
三、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分布
胆碱能神经元:
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
丘脑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胆碱能神经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胆碱能受体
M型受体(阻断剂:
阿托品):
M1(脑);
M2(心脏);
M3(平滑肌);
M4(平滑肌,胰腺);
M5
N型受体(阻断剂:
筒箭毒碱):
N1(神经元);
N2(骨骼肌)
20.(1995,1990)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的烟碱样症状是/下列哪个不是有机磷中毒时的毒蕈碱样表现:
A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B多汗C肌肉颤动
D瞳孔缩小E心率减慢
N样作用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分解减少。
增多的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等症状;
与骨骼肌终板膜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肌肉颤动等症状。
21.(2005)在周围神经系统,毒蕈碱受体分布于:
A自主神经节B骨骼肌终板膜
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E消化管壁内神经丛所有的神经元
M型胆碱能受体分布
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位于效应器的M型(毒蕈碱)受体结合,调节效应器的功能活动。
22.(2006)下列药物或毒物中,可阻断N型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
A筒箭毒B心得安C酚妥拉明D阿托品E烟碱
N型受体阻断剂
筒箭毒为N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烟碱为N型胆碱能受体激动剂;
阿托品为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心得安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23.(2007)下列选项中,主要与毒蕈碱样作用有关的是:
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胃肠道收缩减弱D瞳孔扩大
M样作用
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引起心脏活动减弱(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支气管痉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强、瞳孔缩小等。
24.(2012)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下列临床表现中,能提示中度中毒的是:
A出汗、流涎B呕吐、腹泻C胸背部肌肉颤动D瞳孔缩小
与骨骼肌终板膜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肌肉颤动等症状,提示中度中毒。
25.(2016)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A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B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
C所有支配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D所有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包括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支配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肾上腺素能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少数是胆碱能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参与温热性发汗的是胆碱能纤维,参与精神性发汗的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A阿托品B解磷定C美解眠D尼可刹米E甘露醇
26.(1996)解除有机磷中毒时烟碱样毒性作用,首选:
B层次:
解磷定为胆碱酯酶的再激活剂,通过激活被有机磷农药抑制的胆碱酯酶,促进乙酰胆碱的分解,缓解烟碱样毒性作用。
27.(1996)解除有机磷中毒时毒蕈碱样毒性作用,首选:
A层次:
M受体阻断剂
阿托品为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可解除有机磷中毒时毒蕈碱样作用。
28.(2002)下列各项中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有:
Aα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Bγ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
C骨骼肌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D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ABCD层次:
胆碱能神经纤维
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节后纤维(例如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等)。
29.(2007)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出现“阿托品化”的表现有:
A瞳孔扩大B颜面潮红C心率减慢D肺部啰音消失
ABD层次:
阿托品可阻断乙酰胆碱与M样胆碱能受体结合,表现为心功能增强(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改善心衰,使肺部啰音消失)、瞳孔扩大、口干、皮肤干燥、颜面潮红等。
30.(2008)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出现:
ABC
A骨骼肌收缩颤动B瞳孔缩小C大汗淋漓D心率加速
ABC层次:
M样作用;
增多的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引起大汗淋漓、瞳孔缩小、心率减慢等症状;
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低位脑干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延髓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受体
α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
α1;
α2(突触前膜)
β受体(阻断剂:
普萘洛尔):
β1;
β2;
β3
A心肌B血管平滑肌C虹膜辐射状肌D支气管平滑肌
31.(2009)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
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可促进支气管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但是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收缩。
32.(2009)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
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后可增强心肌收缩,但是促进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A瞳孔开大B气道阻力增加C血压降低D血糖降低
33.(2010)在周围神经系统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被阻断后,可出现的生理功能改变是:
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可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压升高。
因此,阻断α受体后可使血压降低。
34.(2010)在周围神经系统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被阻断后,可出现的生理功能改变是:
C
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心肌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使血压升高。
因此,阻断β受体后可使血压降低。
35.(2011)由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生理活动有:
A瞳孔开大B骨骼肌血管收缩C胃肠平滑肌收缩D脂肪分解加强
AB层次: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血管平滑肌收缩、胃肠括约肌收缩等。
与β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胃肠平滑肌舒张、脂肪分解加强等。
知识点4: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
辐散式联系:
多见于传入通路
聚合式联系:
多见于传出通路
链锁式联系:
扩大空间作用范围
环式联系:
形成反馈;
后发放
36.(2011)下列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能产生后发放效应的是:
A辐散式联系B聚合式联系C链锁式联系D环式联系
环式联系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的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
知识点5: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播:
突触前末梢→突触后神经元
中枢延搁:
兴奋在中枢传播时需要较长时间
兴奋的总和:
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不同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37.(1997)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电频率往往不同,说明兴奋经中枢传递其节律往往发生改变。
38.(2006)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传人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刺激的强弱和性质
C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
E效应器的敏感性
中枢延搁
在多突触反射中,兴奋所跨越的突触数目越多,中枢延搁时间就越长,完成反射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39.(2009)下列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双向传播B不衰减传播C兴奋节律不变D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包括单向传播(选项A错误)、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改变(选项C错误)、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选项D正确)和易疲劳。
40.(2003)突触的传递特征有:
BD
A双向性B总和现象C相对不疲劳D对内环境改变敏感
BD层次: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包括单向传播(选项A错误)、中枢延搁、总和(选项B正确)、兴奋节律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选项D正确)和易疲劳(选项C错误)。
知识点6:
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机制:
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结构基础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A突触前抑制B突触后抑制C二者都是D二者都不是
41.(2001)超极化抑制是指:
突触后抑制的机制
突触后抑制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超极化)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42.(2001)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43.(1988)突触后抑制:
A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的B突触后膜呈超极化
C回返性抑制和交互性抑制均属突触后抑制
D由一个兴奋性神经元直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
记忆考点: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必须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选项A正确;
选项D错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超极化)突触后电位(选项B正确),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选项C正确)。
二、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递质释放↓←Ca2+
内流减少
Cl-外流↑:
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K+外流↑:
复极化加快→动作电位时程↓
敏感性降低
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型突触
44.(1998)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E通过轴突-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使突触前膜去极化(选项A错误),兴奋性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选项B错误),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选型D正确),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实现的(选项E错误)。
知识点7:
感受器及其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
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刺激能量→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编码作用:
刺激所包含的信息(类型、部位、强度、持续时间)→动作电位的序列
适应现象:
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个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
45.(1995)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
A肌梭B伤害性感受器C触觉感受器
D内脏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器根据是出现适应现象的快慢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快适应感受器对刺激的变化非常灵敏,适于传递快速